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

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

“起来说话。”太皇太后终于松口了,等朱祁镇起身之后,说道:“你给我说说,你所谓的长远之计?”

朱祁镇说道:“娘娘也知道,我家以藩王入主大统,从太宗皇帝到现在,无不秉行削藩之策。”

太皇太后说道:“都这个样子了?你还想削?”

朱祁镇说道:“不是朕不念亲亲之情,而是宗室繁衍日多,朝廷恐怕终究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

“孙儿也不想让太祖子孙当猪养。总是要想一个办法,虽然孙儿而今还没有想出一个办法,但是不管怎么做,总不能让对国家有用的人吃亏。”

“不管是谁,只要能镇守麓川。使得缅甸不再扰边。都是大功一件,朝廷有那么多时降时叛的土司,麓川一地,思氏可以聚集大军三十万,以人口而论,足够我大明一下府,又令各路土司隶属之。”

“如果能南并缅甸,也是一大国。”

“岂不比在家中枯坐强多了。”

“且花无百日红,他日我大明有一个万一,也能由他延续国祚。”

“如果不是二弟还小,没有历练,不能独挡一面,孙儿才不想给襄王叔的。”

“呸。”太皇太后说道:“你说什么胡话的?这是你做皇帝该说的话。”

朱祁镇说道:“是孙儿说错话了。”

太皇太后此刻不再怀疑朱祁镇的用心,倒不是太皇太后多相信朱祁镇,他最少相信朱祁镇没有故意将襄王至于死地的想法。

太皇太后一时间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暗暗权衡这一件事情对襄王好还是不好。

太皇太后战略目光很敏锐。

她从北京到麓川的距离上,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大明中枢对麓川一带的鞭长莫及。正因为距离这么远,襄王到了麓川之后,只要忠于朝廷,朝廷对襄王的支持也就是源源不断的。

襄王坐拥天南大国的可能性并非没有的。

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更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够平平安安,而不是建功立业。滇南是什么情况,太皇太后早有耳闻,他恐怕襄王连长沙的气候都适应不了,要来北方修养。

去了麓川,不适应当地气候会怎么样?

种种想法,让太皇太后不能下定决心。

但是就在太皇太后下不定决心的时候,襄阳襄王府之中,襄王已经接到了京师的飞鸽传书了。

襄王看了手中的纸条,脸上一时间百感莫及,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让大总管来一趟。”

不一会儿,襄王府大总管来了。

这个大总管虽然是一个太监,但是从气度上一点也看不出伺候人的样子,手中捏着一念珠,说道:“王爷,你叫我。”

襄王将手中的书信给了这大总管,说道:“看看。”

大总管看完之后,微微一笑,说道:“这其实是太祖旧策,就如同太祖在封塞王一般。用好了,自然是好,但是用不好了,就是太阿倒持,又是一个靖难局面。”

襄王说道:“那你觉得,我这侄儿用的好还是不好?”

这大总管叹息一声,说道:“恰当好处。朝廷对云南实在是鞭长莫及,封一王与麓川,恐怕麓川之地,号称三十万,但是能养上数万精兵都不够,从云南到江南,到处是天险,只需卡住一处,就等朝廷数路而来,一举歼灭。”

“而且从麓川南下攻缅甸,反而是高屋建瓴之势。缅甸方圆数千里,以足以王殿下。到时候王爷有了缅甸基业之后,会再想回过靖难吗?”

襄王叹息一声,说道:“思家父子,都是鼠目寸光之辈,如果让我有甲兵三十万,决计不会来冒犯大明,横扫缅甸各土司其不善。”

大总管说道:“看来,王爷是心动了。”

襄王说道:“怎么,你作为姚师的弟子,不心动吗?还是你被斩去烦恼根之后,真的决心在我府上当大总管了。”

大总管说道:“阿弥陀佛。不过,其中凶险,王爷可想好了?我亡命之徒,却是不怕的。就怕王爷?”

大总管乃是姚广孝的弟子。

而且是亲传弟子之一,参与了汉王谋反,见汉王不足为谋,就投向了襄王。

他与姚广孝其实是一路货色,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物。

就看他在汉王败亡之后,不投宣宗,反而投襄王就看得出来。他对什么天下根本没有什么想法,唯一的想法就是在乱世之中一展谋略。

只是大明传承五代之久,百姓附从,民心安定,虽然各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可以称之一句太平。

他自然是找不到机会。只能在襄王府上蹉跎下来。

襄王咬着牙说道:“孤受够了,困在这一座城池之中,简直生不如死。襄阳城对别人来说,或许是安居乐业之地,但是对孤王来说,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监狱而已。”

“我宁死也不愿意这样过下去了。”

“不就是麓川吗??”

大总管说道:“如此一来,王爷就要立即开始行动,向朝廷上书,给太皇太后写信,将这一件事情给坐实。”

“最好能让王爷从征。”

“不是贫僧说王爷不是,而是王爷坐镇过中枢,但毕竟没有亲临战阵,如果真封到麓川之后,这样的战事,今后就是家常便饭了。”

“王爷从大军征麓川,也积累一些经验。”

襄王沉吟一会儿,说道:“小皇帝会答应吗?”

大总管说道:“这一件事情,本就是他提出,他自然会了。”

“好。”襄王说道:“孤这就去写信。”

襄王忙活了整整一夜,写了一封奏折,然后又写了一封私信,是给太皇太后的。求得太皇太后的支持。

太皇太后毕竟是太皇太后,只有在手指缝中露出一点东西,就足够襄王在麓川吃饱了。

这个时候不求太皇太后,什么时候求?

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太皇太后其实没有多少日子了。

只是襄王的奏疏还没有到京师。

却有云南的八百里加急先到了京师。还有锦衣卫从瓦刺得到的消息。

一时间两处消息,几乎是前后脚到达了。

朱祁镇先看到的是麓川请求朝贡的事情。

朱祁镇一看,心中顿时一宽,援军到云南还有一段时间。而今在云南,麓川固然不敢进攻明军,明军也不敢进攻麓川。

不过,麓川似乎有进攻的能力,而明军的进攻能力却有些缺乏。

所以,麓川自己想求和。朱祁镇自然愿意让他们自己浪费时间,立即朱批一个准。

而今朱祁镇已经开始将王振撇下,自己批阅奏折。王振只剩下整理文书的权力了。

至于沐昂求的十二万援军,兵部已经准备了十五万,除却孟瑛本部万余人之外,其余都是南军。

这也是考虑到,孟瑛作为主将,身边没有一点嫡系人马,恐怕连这十五万人马都镇压不下来。

故而特别批准的。

而今的京营还不至于差这一两万人吗。

随即朱祁镇给沐昂一封亲笔信,让他以守为住,在大军到来之前,不可再丧师。随即历数沐家功绩,鼓励他不负先人。只要守到大军到达,就是大功一件。

朱祁镇估计这一件事情,并不难做到。

朱祁镇处理完这一件事情之后,翻开锦衣卫的密报,顿时又惊又喜,简直不敢相信,说道:“脱欢死了?”

终于朱祁镇明白,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是在正统十四年,而不是他当初预料的正统五年六年左右。

因为土木堡之变的瓦刺首领叫也先。就是今年上位的。

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九十章 贝琳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二章 外戚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