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

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

朱祁镇翻出了一个数目,都是百万两左右。

朱祁镇翻倒最后,只看结余,却是三千二百万两之多。

一时间,朱祁镇都惊呆了。

朱祁镇不是不通时务的人,朝廷每年的税入,不过在二千七八百万石,再加上几百万两白银而已。

这三千二百万两,根本就比大明朝廷一年的赋税还要多。

朱祁镇说道:“这------”

太皇太后说道:“这是内库的数目。”

“太宗晚年,内外空虚,内库银两也不过数百万两之多,这是仁宗,你父皇,两代十几年积蓄所致。”

朱祁镇细细翻翻,顿时有些泛酸,这是一笔总账,里面记载,永乐年间内阁最高峰的时候,有六千多万两

不过,太宗还真没有给子孙留下多少钱财。

仁宗宣宗之际,也都在千万两之间徘徊,也都是宣德之后,放弃安南之后,才有大笔进账,但是宣德十年也不过一千五百万两左右。

真正让内阁暴涨的,却是太皇太后秉政的宣德十年,到而今。

朱祁镇心中感动。

这是一个奶奶特有的关爱。让太皇太后与朱祁镇后世的奶奶重合起来。

他小时候听过,父亲说过奶奶的事情。

那个时代,大家都过着很苦,都没有余钱。但是真遇见事情之后,奶奶还是能拿出好几百元,都几角几角拼凑出来的。

让家中渡过难关。

就好像是而今的太皇太后一般。

虽然太皇太后秉政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不得不承认大明军力虽然衰弱了不少,但是国力依然处于上升期。或者说恢复期。

而太皇太后秉政这一段时间,恢复的尤其快。

否则太皇太后也不会在有名一代都享有尊荣。

朱祁镇说道:“娘娘-------”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他当然知道,这代表什么。

太皇太后将内库都交给了朱祁镇,就代表将宫中大权交出来的。

王振这一段时间,已经成为实质上的大内总管,金英虽然能与王振分庭抗礼,但是实际上,王振依旧能压金英一头。

人事权已经在朱祁镇掌握之中了。

而内库再交出来,内廷的财权到了朱祁镇手中,太皇太后再想制衡朱祁镇就不大容易了。

太皇太后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淡淡一笑,说道:“我儿长大了,这本来就是交给你的,只是你要记住一件事情。”

朱祁镇说道:“娘娘请讲。”

太皇太后说道:“内库数目乃是机密,决计不能让外臣知道。哪怕是于谦。”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太皇太后说道:“你真明白?”她有一点疑惑。

朱祁镇说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便是我皇家用人,也不能没有赏赐。只有财力充裕,朕能绕开内阁做事,但是如果没有钱,只能事事与内阁商议,到时候主动权,就到了内阁手中了。”

“哦,”太皇太后说道:“那么内库充裕,为什么不让臣子知道?”

朱祁镇冷笑说道:“天下臣工,都觉得皇家的就是天下的,但是天下的却不是皇家的,天下水旱蝗灾不断,臣子们知道皇家有钱,定然遇事必先请拨内库。但是内库即便再有钱,有如何能经得起消耗?”

“而且下面人是什么样子,朕也不是不知道,以收税为酷吏,以不收税为清官。朕就是有金山银山,又能经得起如此消磨?”

朱祁镇太明白不过了。

因为他成为大明皇帝之后一直揣摩后世大明亡国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大明王朝死于枯血症引起的并发症。财政就是一个王朝的血脉。所以,越明白大明体制,再对照大明朝的现实,他越发有新的认识。

为什么万历皇帝要贪财,很多时候他发现,所掌控的权力与财力息息相关的时候。

太皇太后听了,感叹一声,对朱祁镇更加满意了,说道:“你明白就行,并非我皇家就没有善心,但是有时间这并非内库可以解决的。”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这三千二百万两,孙儿绝不轻动。”

“你怎么用,是你的事情。”太皇太后说道:“今后朝中事务,不用来问我, 你自己看着办吧。”

太皇太后带着轻笑说道:“我只关心一件事情,就是你的亲事,总要我去之前抱上重孙吧。”朱祁镇从慈宁宫出来,依然有一种梦幻的感觉。

朱祁镇真不知道,内廷居然有这么多钱。

三千二百万两,足够做上很多事情了。

朱祁镇估计在北京城之中所有仓库,大抵有一千多万石粮食,还有大量粮食不贮存在北京,淮安,南京,等好多地方都是有粮仓。

再加上各府县的仓库。

这些仓库大多数都是满的。

满到什么程度。

土木堡之变之中,通州可能遇敌,但是通州有不少粮食,但是有人建议烧掉,但是有人提议给九边提前发饷。

一口气给九边发了两年的粮食,才将通州仓库给搬完了。

只是太祖皇帝的体制,各县赋税并非是归于朝廷,而是按照路途的远近,送到各地地方,比如北方送到军前,南方送到南京,等等的。

如此一来大明中枢的财力是相当有限的。

也就是漕运运到京师的四百万石漕粮。

朱祁镇不能想大明的财政问题,一想就头大。

简直是一团乱麻。

涉及了政治体制,财政思想,交通条件,官员的执行力,地理原因等等,这是一系列的问题,纠结在一起的问题。

朱祁镇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才好。

他索性不去想。

先面对眼前的事情。

等朱祁镇离开后宫,王振已经准备好仪仗,这些仪仗还算是消减版。但是已经少说有三千士卒前后打着仪仗,朱祁镇的乾清宫侍卫三百人,更是一个也不少的出动。

这样的情况,朱祁镇也习惯了。

朱祁镇做出好多努力,也不过让他睡觉的时候身边没有人而已。

除此之外,朱祁镇身边什么时候都没有少过人。即便他暗地里出皇宫,所谓的微服私访,他身边也没有少过一百人。

这一百人还是在朱祁镇身护卫,在朱祁镇相距不远的地方,决计有千余人等候。

不管朱祁镇这边出了什么问题,一根穿云箭,立即有大队人马出来保护。

这种比净街虎来要厉害的待遇,也让朱祁镇也养成了除非必要,自己不出来跑了,一般是听身边的侍卫太监说了。

事实证明,所谓微服私访,大抵是做不成的。

毕竟白龙鱼服,恐遭虾戏。

朱祁镇扫了一眼,内阁五位都已经准备好了。

朱祁镇对张辅说道:“英国公,你回去休息吧,张兄不幸,朕也挺伤心的,朕准你一月假。”

英国公颤颤巍巍的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将英国公劝退之后,翻身上马,让后面的内阁大佬乘车,他们毕竟都上了年纪。不过朱祁镇也让于谦上前,与朱祁镇几乎并缰而行,于谦仅仅落后朱祁镇半个马身。

两个人身边都有人打伞,身上也都穿着斗笠蓑衣。看上去倒是有一阵江湖气。,

似乎天公做美,这个时候,大雨微微停歇一阵子。

出了皇宫朱祁镇第一感觉,就是路面上的积水。

在皇宫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明渠暗渠,所以大雨即便再大,宫中大部分地方,还是存不住水的。

但是宫外面却是不一样了。

朱祁镇看着眼前的街道,根本不觉得,这是一条街道,而觉得这根本就是一条河。虽然有些浅。

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四章 太后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