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

第一百四十章天下藩王

朱祁镇来到慈宁宫的时候。

襄王已经不在了。

襄王毕竟已经成年了,在皇宫之中过夜,也是犯忌讳的。

太皇太后看过朱祁镇交过来的各种文书。

这就是各个大臣的反应,正面的侧面的,锦衣卫与东厂这几日灯火通明,其中甚至有张辅与各家勋贵在筵席上所说的话。

这些资料看下来,虽然很多大臣的态度,还只能侧面去了解的。

但是大臣们的倾向性,已经在太皇太后心中了。

太皇太后看完,微微揉着眼角,觉得身心俱疲。心中暗道:“老了,老了。”在之前,太皇太后每天看过的奏疏,都比这些多。

但是而今年纪真的大了,太皇太后心中有些力不从心。

太皇太后问道:“你准备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有英国公一力支持,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并不触及他的底线。其他人虽然群情汹汹,孙儿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杨士奇老了,他现在不想与你硬顶,是为儿孙留余地啊,如果杨士奇在年轻十岁,决计不会这么轻松妥协。”

太皇太后一时间有些感叹。

老人与年轻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初杨士奇敢在太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如今不敢与朱祁镇争吗?

只是老了。心力衰竭,心中早就有告老之意。

朱祁镇说道:“还是有娘娘在,杨首辅才退一步。”

太皇太后当然明白朱祁镇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也能猜得到,朱祁镇能放出这个风声,慈宁宫没有一点动静。这已经说明了慈宁宫的态度。

最少是默许了。

很多人对朱祁镇表面上恭恭敬敬的,实际上却有些轻视。但是对影响大明二十多年政局的太皇太后却不敢有一丝的轻视。

太皇太后说道:“放心,到时候我与你去一趟文渊阁便是了,不过,我只给你撑腰,要让下面人通过,却要你自己看着办了。”

朱祁镇说道:“有娘娘在。孙儿就放心了。”

从宣德十年之后,太皇太后将早朝仪式化了。真正要处理朝政,都是奏折来往。而朱祁镇现在也无意将早朝恢复。

因为朱祁镇觉得,让好几百人开会,其实也处理不了事情事情。

他似乎习惯将早朝仪式化,也就是每天早上,大家都来活动一下,然后各自回各自衙门处理事务。

真正处理朝政的事情,反而是在文华殿,或者是文渊阁。

如果一般政务,直接让内阁票拟,朱祁镇朱批就行了。

但是如果是重大的决策,却要召集重臣,与上次决议麓川一般,召开御前会议。

御前决议虽然人数不少,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有二十多人,但是总不能会让京师五品官都一起等着。

除非涉及某个部门,否则这些部门的侍郎,是没有资格列席的。

这一次也是如此。

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领衔,下面各级言官,无数弹章,飞向通政院。一日之间,数百弹章几乎将内阁给淹没了。

杨士奇也因为这一件事情,单独请旨。

朱祁镇因此召集各部大臣,在文华殿商议。

文华殿之中,左文右武双方分别落座。

这也是朱祁镇登基之后,改变的习惯。

在之前,即便是在内阁,除却御座之外,所有大臣所坐的板凳,就是那种红木长条凳。但是而今却摆上有靠背椅子。

两个椅子之间,还有一个几案,可以放茶碗。

双方坐定之后,都沉默不语。大多数人都在闭目养神,偶尔瞄对面一眼,却是精光四射,似乎是大战之前的互相试探。

“太皇太后与圣上驾到。”王振手拿拂尘,首先从后面出来,扯着公鸭嗓子,高喊一声。

随即两边文武大臣,立即起身行礼道:“臣某某,拜见太皇太后,拜见陛下。”

朱祁镇搀扶着太皇太后,先让太皇太后在上首西侧坐定,然后才回到东侧坐定,说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谢太皇太后。”这些大臣才一一起身落座。

这边刚刚落座,王文就出列说道:“太皇太后,陛下,故英国公世子张忠遗折,在北京城中传得沸沸扬扬的,扰乱视听,臣请陛下亲自裁定,以定人心。”

朱祁镇听了,眼睛微微扫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心中暗道:“王文急了。”

从整个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都嗅到仓促的意味。

因为朱祁镇仅仅是放出风声。

张忠遗折,在北京城中被传开。各方表现不一样,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官员士子,居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这自然是武勋集团在背后用力了。

而王文想请杨士奇等说话的时候,杨士奇却立场含糊,不给一个痛快话。这样一来,才让王文坐不住了。

其实大明前期与后期不同,最少在这个时候,朝廷上的部堂一级的高官,都不受舆情影响。北京士林的风向,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但是王文认为,最有把握的事情。却也把握不住。让他有些等不下去了。

否则等勋贵集团集体行动,搞定大部分官员,说不定,在朝堂之上也争不过了。

对这个时代来说,勋贵集团还没有靠边站,而是朝廷之上的庞然大物。不论多重视都不为过。

王文思来想去,决定将这一件事情,摊开在台面上说。

如果以王文等人反对者,能够在舆情之中,占据上风。这一件事情,先放放最好。等皇帝真要推行的话。

他们在朝廷之上,再做反驳,更具有主动权。

但是而今,却由不得他们了。

朱祁镇也没有想到,张辅一用力,就这样有效。但是口中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说道:“既然如此,大家今日就议一议吧。杨首辅,你觉得如何?”

杨士奇说道:“臣老了,一时间难以分辨利弊,还是听一听各部的意见吧。”

朱祁镇说道:“诸位觉得如何?”

胡濙咳嗽一声,说道:“老臣觉得,张忠所言,还是有真知灼见的,臣之前没有注意到宗室俸禄如此之多。”

“而今宗藩之中,有太祖之裔,秦,晋,周,楚,齐,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岷,谷,韩,沈,安,唐,郢,伊。二十四王。”

“其中。齐王,谷王,因罪夺封。谭王,赵王,湘王,安王,郢王,皆五子国除。太祖一脉有十七王。”

其实胡濙这里面含糊了一脉,乃是太祖长子朱标一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就忽略过去了。

“太宗有三子。长子即仁宗皇帝,次子乃汉庶人,三子乃封赵王。”

“仁宗皇帝有十子,嫡子三人,即宣宗皇帝,越王,襄王,庶子七人。郑王,蕲王,荆王,淮王,滕王。梁王,卫王。”

“其中,越王,蕲王,滕王,三王已经过世,无子国除。”

“宣宗皇帝有两子,当今与郕王。”

“再加上靖江王。”

“故,陛下当今天下有二十七位亲王,遍布天下。占据膏滋之地。以亲王年俸万石而论,则二十六万石之多,更不要说亲王子嗣绵延,如代王有十一子。宗室之中如代王这般,不在少数。”

“太祖规定,郡王 二千石, 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奉国将军六百石, 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 奉国中尉二百石。”

“代王一脉就要支禄米,四五万石之多。而山西之中,有代王,晋王,沈王三王,一年所支禄米就要十几万石之多。”

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九十章 贝琳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