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

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

但是独善其身,又能有什么用处?

大部分勋贵的银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张辅心中没数吗?

只是法不责众,军中尤其是这样。

张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面之上,说道:“臣受先帝之恩,辅政陛下,以至军中如此,臣有罪。”

朱祁镇叹息一声,连忙前出几步,说道:“国公哪里的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情弊,又是不是今日才有的,太祖朝的时候,就要逃兵屡禁不止,只是到了而今,越发严重了。”

“国公一心维持京营。如果没有国公了,恐怕京营也如同地方卫所一般,都烂透了。”

“只是这样下去不行啊。”

“卫所各级军官都是朝廷功臣,这天下都是他们跟随太祖太宗打下来的,朕愿意与他们公享富贵,只是这富贵并非这样享的。”

事实上就是这么荒谬。

明明是卫所军官近乎明目张胆的侵吞军户田产,将军户当做奴仆,这样的行为,让大明卫所军,一步步维持不下去了。

大明三百多个卫所,占据了大明朝近八分之一的良田。在太祖太宗可以做到国不加饷,而军有自足。

但是宣德年间,是有时候需要补贴,而到了正统年间,年年都要补贴九边二十万两。甚至到了今年,需要补贴的更多。兵部希望户部补贴五十万两。甚至更多。

而明朝根本就是被高涨的军费给压垮的。

张辅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张辅虽然是一个名将,或者说一个帅才。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细细算起来,英国公府也未必清白无辜。

别的不说,单单英国公府中数百家将,就说不清楚。

要知道,首先养家将是比养寻常士卒更费钱的行为。英国公那来的财力养,其次那就是英国公这些家将,都是百战精锐,这些人不在军中任职,却跑到了英国公府上。这也是问题之一。

要知道历史夺门之变,就是几个勋贵纠结家将,居然搞出数千军队来,里应外合之下,将紫禁城都拿下来了。

可见一斑。

其实各勋贵并非没有护卫编制的,朝廷自然是给了。

但是他们的家将编制,决计超额了。

是那种有不少人,名册在地方卫所名册上,却在勋贵府上当值。很多猫腻,根本不用细说,心知肚明即可。

对这些事情,张辅一来不能说,也不好说。

毕竟卫所制度运行到了而今,已经有了很大的问题,但是问题再怎么大,这也是朝廷祖制,皇帝可以说,但是张辅说了,就要承担政治风险。

至于而今在武英殿之中,只有张辅与皇帝两人。也是不能说的。

因为大多数相信皇帝能保密的人,都已经死透了。

最最典型就时姚错,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腰斩了。张辅认罪,他也知道,皇帝只有还有理智在,就不可能处罚他。

更多的话,却不能讲了。

张辅说道:“陛下信重,臣惶恐之极,只是此事兹事体大,一动不如一静。”

朱祁镇说道:“国公之意,朕知道了。在满朝勋贵之中,也只有国公是明白人。国公上奏开武学之事,朕已经看过了。”

“深得朕心,而今靖难名将,还有几人,朝廷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国公建立武学,为朝廷培养一批将领,正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

“不过,朕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国公以为如何?”

张辅说道:“陛下请讲。”

朱祁镇说道:“朕准备将武官袭爵之权,从兵部转到武学之中。”

张辅一时间觉得不妙,各卫所官员世袭职位的继承,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五军都督府负责的,后来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负责。

到了后来,五军都督府完全变成了一个养老部门,这个权力就到了兵部手中,这个权力到了兵部,也就是文官彻底压过武将的时候。

而今这个权力,还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掌管的。

正因为这个权力如此之大,张辅不明白这个权力怎么到了武学之中。

朱祁镇说道:“从今之后,各卫所所有世袭军官,除非有战功,都要从武学毕业之后,方能授职。”

纵然朱祁镇对军制改革之上,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不得不一步步的来,王骥久在兵部,他认为朝廷应该严格袭职。

用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而张辅提出武学,其中含义或许与王骥的想法,侧重点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一样的,认为卫所很多军官都是不合格的。

既然有这个共同的基础,朱祁镇自然也顺势而为,顺便给自己加一点私货。

别的不说,唯有武学毕业生才能袭爵,这所武学的重要性立即就成为媲美国子监的重量级学校了。

明朝国子监的没落之路,就很说明问题了。

在明初的时候,国子监学生是可以直接坐官的,所以国子监兴盛一时。到了后来科举兴盛,监生就没有前途了。

于是乎,国子监这所学院也不行了。

大明三百个卫所,几千个世袭军官的家族。这些人想要袭爵都要通过武学,那么武学立即成为控制大明三百个卫所的重要节点之一。

张辅心中的武学,可没有这样大啊。

张辅说道:“陛下,如此一来,是要老师就不够了。”

张辅没有细算,就知道这个学校的学生,少说也有数千人,而大明国子监全胜的时候,大概有六千人之多。

在北京建立起一座,如此大的学校,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需要不少人手。

朱祁镇说道:“不会缺少老师的,如今北京城之中,有不少老将赋闲在家,未免太可惜了,朕觉得让他们进入武学教授毕生作战经验,却也是一个好去处。”

“当然了,这么多学生,也不需要诸位将军一个个的教。多从军中挑选出一些军官就行了。”

“朕想要大破瓦刺,决计不能让卫所在堕落下去。”

“就将这武学放皇宫附近,朕有时间也会去看看的。”

张辅这才明白,皇帝的心意。

张辅心中暗道:“这哪里是武学,分明是幼军。”

太宗皇帝为了培养宣宗皇帝,就为了宣宗皇帝建立了幼军,当然了幼军并非全部是小孩子组成的军队,而是由宣宗皇帝,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孙统领的军队。

这一批军队,也成为了宣宗皇帝的班底。

宣宗皇帝去的太早,其实宣宗皇帝也有给朱祁镇建立幼军的想法。只是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太小了,这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办。

太皇太后的执政理念,自然是务必安静,很多事情都按下来了。朱祁镇唯一向军中伸出去的手就是乾清宫侍卫了。

三百人的乾清宫侍卫,虽然已经换了不少人了,有不少人在乾清宫出来,奔赴各地了,就好像是朱祁镇伸出的一根根触角。

而今在张辅看来,分明是皇帝觉得,他对军队的控制不够。以武学的方式,对军队增加影响力。

张辅想明白了,也就放松了。

就勋贵的立场来看,他们更希望一个与武臣亲近的皇帝,皇帝想在武将之中培养自己的班底,这是一个好事。

张辅自然没有反对的意思。立即说道:“臣定然将这一件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朱祁镇说道:“除却这一件事情,朕还有一件事情,要拜托国公,国公听过大本堂吗?”

这一件事情之前就有风声,张辅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说道:“臣略有耳闻。”

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