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王直入阁

第十章 王直入阁

黄淮致仕之前,乃是内阁首辅。如果他复位,那么杨士奇往哪里放?

所以黄淮上京三次,分别是宣德八年,宣德九年,宣德十年。也就是在宣宗驾崩之后,黄淮也是千里迢迢来祭拜的。

只是当时祭拜的人那么多,朱祁镇也没有印象。

黄淮频繁入京,自然是想起复。

只是这一切随着宣宗皇帝的驾崩而结束。

一来黄淮与杨士奇的年纪差不多。精力衰竭了。二来,他也看出来,太皇太后对政局的处置,决计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让朝野动荡的决定的,三来,杨士奇今非昔比。黄淮虽然在朝中有些人脉,却抵不过杨士奇的。

所以黄淮这才回家休养了。

杨士奇其实很明白,黄淮早已无心政治了,甚至杨士奇都有告老还乡的意思了。

这个摊子黄淮是没有能力接下来的,毕竟黄淮已经离开大明中枢十几年了,当初的影响力早已烟消云散了。

但是杨士奇也不得不承认,皇帝点出黄淮,这一手对他其实也是有一点威胁的。

不过,朱祁镇自然不会用黄淮,黄淮实在太老了一点。

老到什么程度?

老到朱祁镇是黄福与杨荣去世之后,令吏部整理致仕老臣名单的时候,才被朱祁镇注意到的,不知道多少低级官员估计连这个名字都忘记了。

不过朱祁镇将黄淮拎出来,却不是为了让黄淮起复的,而是为了另外一个人,就是王直。

因为王直乃是黄淮的学生,王直乃是永乐二年的进士。正是黄淮的门生。

朱祁镇说道:“近年老臣凋零,还请先生派人去探望一下永乐以来老臣,以示朝廷不忘功勋,如果有子嗣问题,也要解决一下。”

杨士奇说道:“陛下仁心。”

朱祁镇说道:“不过,这内阁人员增补,先放一放,朕想知道这个内阁定员有几人?”

杨士奇说道:“太宗效仿太祖皇帝设四官,但是内阁并无定员。”

虽然都说大明的内阁创立于太宗时期。但是其实,在太祖时期就有雏形了,而太宗皇帝刚刚设立六员。

之后虽然有增减,却没有定员,一般是四五人到七人上下。

朱祁镇说道:“朕觉得大明内阁乃中枢所在,多选几人。但也不宜太多,应该有七个人最为何合适。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微微一顿,心中已经分析起来。

杨士奇也觉得,这个人数是比较合适的。

在内阁这样的结构之中,人数应该是奇数。三,五,七,九。三人太少了,根本处理不过来。

五人其实也行。只是奈何而今内阁之中,张辅与胡濙不管是别排挤也好,还是自己的原因也好,很多政务,他们都不插手。

之前处理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干活。

对年轻一点的杨士奇来说,虽然有些吃力,但是还能坚持下来的。毕竟古往今来但凡杰出的政治家,都有一个统一的特性,那就是精力充沛,异于常人。

但是而今,杨士奇又些撑不住了。

这就是杨士奇增补两人的原因之一。

而今朱祁镇要多增设一人。杨士奇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毕竟杨士奇虽然权力大了一些,但是在朱祁镇收拢权力上面,从来没有拒绝过,而今朱祁镇想在内阁之中安插一个人。

杨士奇心中也没有拒绝的心思。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朱祁镇紧接的说道:“那么王直如何?”

杨士奇心中一愣,暗道:“老了,老了。反应不过来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想到,小皇帝所能用的人并不多,王直就是其中一个。

杨士奇可以接受其他人进入内阁,但是他不希望这个人是王直。倒不是王直不好。而是王直太好了。

杨士奇对王直是有培养的,王直有今日的地位,是有杨士奇的栽培的。但是杨士奇对王直的栽培,可以容忍王直在吏部尚书位置上,甚至将来成为内阁首辅,却不能容忍王直进入内阁,这不仅仅是杨士奇不允许,杨溥也不允许。

因为太子只是太子,如果太子的权力太盛,对皇帝不好。同样政治上的继承人,上升太厉害也会威胁杨士奇。

虽然王直那一科,杨士奇也有参与,王直也称呼他一声老师。但是王直的真正老师,算起来是黄淮。

王直入阁甚至能打破了杨士奇与杨溥的默契。

为什么?

杨士奇与杨溥挑得这两个人。

资历上都很浅薄。

而今永乐年间的进士,还一抓一大把,如陈循一般,有不少的,杨士奇却将宣德年间的两个状元拉了进来。

就是因为他们资历浅薄好压制。

杨士奇慢慢的会将权力过度到杨溥的手中,毕竟杨溥比杨士奇年轻好几岁,杨士奇自己也会告老的意思。

等杨溥退下来之后,曹鼐与马愉两人之中,有一个会接任内阁首辅。这个顺序,不管是是曹鼐还是马愉都没有能力打破。

但是对王直来说,他却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在杨士奇退下之后,杨士奇的政治遗产,被王直接受,那怕仅仅是一部分,就足够他与杨溥叫板了。

杨士奇说道:“陛下,王直已有重用,再加入内阁似乎有些不大好。”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士奇说道:“太宗之意,六部与内阁相互牵制,吏部天官为六部之首。必由重臣坐镇,王直一去,恐怕内阁权威大盛。视六部为仆役。不合祖宗之法。”

朱祁镇心中一叹,暗道;“听杨士奇这话说的,好像他不是将六部当成下属一般。”只是朱祁镇心中这样想。但是却不得不承认杨士奇所言,是有些道理的。

因为明代内阁的设立,从来是相当尴尬的事情。

明代法定文官最高长官,就是六部。而不在内阁。内阁虽然秉承旨意办事,借皇权行事,在事实上压过六部一头。

但是实际上,并无绝对的权威压制六部。

也就是说,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关系,从来是一个动态的,要看各官员的能力,杨士奇可以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压服上上下下,那是杨士奇能,并不是内阁首辅能。

甚至明代后期,就有人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硬怼内阁,将内阁弄得没脾气,给个大学士都不做。

这就是这种制度上的死结。

虽然这样的制度,造成了行政内耗,但是却给皇帝很大的插手空间。在制度上造成臣子彼此相对,皇帝向那一边,都能有依据。

只是可惜,有些皇帝不能熟练的使用此项能力,就有太监干成的余地。

明代的大太监都是借助这项权力,才能全倾朝野。

所以保持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平衡,也不能算错。

只是人都是这样的,对接班人,都要强调制度建设,但是对自己却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朱祁镇也是如此。对大明朝廷着想,朱祁镇并不觉得不立丞相,是一个好选择。但是对自己来说,没有一个强势的丞相,指手画脚。对朱祁镇来说,也是极大的利好。

朱祁镇富有春秋,觉得朝廷能在自己掌握之中,所以不在乎什么制衡,他甚至觉得朝野上下一心,才让他好做事。

他准备做很多事情,这种朝廷之中的内耗其实影响到了朱祁镇的施政。说道:“先生多虑了。难道王直入阁,就能让朝野失衡,出大乱子吗?”

“不过选一位大臣镇守吏部即可。”朱祁镇说道:“先生觉得如何?”

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