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

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

恐怕这也是杨溥一力符合朱祁镇的原因,杨溥是看出来了,朱祁镇是一定要修水利的,既然如此。

就要快。不能拖太长时间。哪怕是大张旗鼓,多花一些钱,也不是问题。就怕是断断续续修好几年,等瓦刺与大明大战在即的时候,还没有修建好。

这才是误了大事。而今朱祁镇再想杨士奇的举动,杨士奇一心将治水限制于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理解了。

北京距离塞外不过几百里,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不考虑北方局势的变化。

朱祁镇说道:“先生之意,朕知道了。等于谦进京,朕与他说这一件事情。”

杨溥见朱祁镇的情绪有一点消沉,岔开话题说道:“胶东运河一事,臣已经查清楚了,前元的时候,大兴海运,就有人提过这一件事情。就是起从登莱到麻湾,从中间修一条新河,两边设船闸,可以省船只远洋之风波。只是这一件事情,当初前元已经否了。”

朱祁镇听了,在心中想起这一道运河的路线,虽然具体的不大清楚,但是所谓的麻湾,就是青岛湾,也就是正将山东半岛从中间截断了。

为了海运,朱祁镇也了解过海运风险最大的航段,不是别的地方,就是绕过山东半岛这一段,远离大陆,波浪滔天。

这个运河开辟,就是为了避开,这最危险的航道。

朱祁镇听杨溥说,整顿了一下心情,不能因为刚刚的情绪,影响了下面处理事务。问道:“理由?”

杨溥说道:“原因有二,其一水量不足,虽然这一条运河之中有一个湖,叫做潴泽,但是水量还是不足以通行大船,其二就是下面的地质问题,下面是石岗,开辟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以臣之见,海运之难,一难在倭寇,二难在监守自盗,至于风波,却是难不倒朝廷的,所以耗资数万,开辟一条,运输量不大的运河,得不偿失。”

朱祁镇听了,却不在意杨溥将这一件事情否定了。他在后世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将山东半岛给截断的运河。

所以,这一条运河定然是没有完成。

朱祁镇就知道,其中有弊端。而且就本意来说,这一条运河就不符合朱祁镇的心思。

朱祁镇是想海运,但是如果这一条运河真能开辟出来,能通过这里的船只体型必然大受限制,就好像而今,为了通过运河,运输漕粮的船只体型都是特制的。

大航海时代,所有船只都向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但是有了这一条运河,却很有可能限制了大明海船的吨位。

不要觉得不可能,有时候很多事情就这么荒谬,火车的宽度还是由马屁股决定的。

而朱祁镇更知道,大明朝廷最有可能不思进取。面对未来大航海时代,即便这运河多宽,所深都是不够的,而且看地形限制,也不像是能开多宽多深的样子。

不过,朱祁镇更在意的是杨溥主动提起海运之事。

他意思到了,杨士奇与杨溥最大的不同。

杨士奇年老体衰,暮气深重,凡是以稳妥为上。四平八稳,很多事情,都是朱祁镇主动向杨士奇提。

而今杨溥却不一样。

似乎是杨溥一口忍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此刻喷涌而出,他有强烈的主动做事的想法。所以很多事情,朱祁镇不用说。

杨溥自己也是要提的。

朱祁镇问道:“先生以为海运之是,能不能成?”

杨溥说道:“陛下,其实朝廷海运之事,从来不没有断过,何来不行?山东转运到辽东的粮草,从来是在辽南上岸,每年有三四十万石之多。所以陛下以为海运不行,不过是漕粮入京,不由海运而已。”

很多人都以为大明不用海运,却不知道一直到了明末毛文龙所部,都是山东供应粮草的,也都是水师总兵黄龙负责运输的。

杨溥说道:“如果陛下真想开海运,首要之事,不是问臣,而是问沿海卫所,能不能力克倭寇,倭寇不除,臣是决计不会容大量粮草从海上走的。”

“偶尔为之,自然是行的,但是长期却是万万不行的。”

朱祁镇说道:“先生,倭寇很严重吗?”

杨溥说道:“陛下,不知道吗?陛下以为在新安开关,招来的都是什么人?是什么良善之辈吗?”

“他们能为朝廷所用,臣自然不计较什么,但是这些人大多是活跃在南洋,只是倭寇却多活跃于东海。而今朝廷出海太少,故而少遇倭寇而已,臣是问过琉球使臣的,琉球使臣来往过海,从来是求我朝兵舰护送,所谓何事?”

朱祁镇一直以为倭寇的猖狂,是嘉靖年间的事情,也就是戚继光的时代,此刻听杨溥说起来。

万万没有想到,不用海运运输漕粮还有这个原因。;

的确从山东运输到辽东,只需要航海几百里,中间还有小岛。一路不敢说风平浪静,但也没有什么大风浪。

保护这一段航道,花不了太大力量。

但是要保护从长江往北到京师,这一段航道,却有一些难了。一次两次派大兵护送而可以,但是又不能次次都如此。

即便是次次如此,时间长了,也会被摸清楚规律,到时候就不好办了。

要知道从江南运输到京师的漕粮,不仅仅是粮食,还有金银。几百万石粮食,几百万两白银。

虽然这些钱对一个如大明这般大的国家来说,虽然也是一个大数字,但并不是太大,但是对海盗来说,却是让人疯狂之极的诱饵了。

看加勒比海盗,是如何面对西班牙运宝船的,就知道诱惑有多大。

怎想,也是从运河运输要保险多了。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

朱祁镇说道:“朕开海禁到而今,也没有遇见什么海盗?先生是不是过滤了。”

杨溥说道:“以臣之见,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一定会有倭寇的消息,而且是大消息。”

朱祁镇说道:“好,先生的话,朕记下来了。到时候就看应验不应验了。”

杨溥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不会妄言的。”

杨溥对自己的推断,有十足的把握。

倭寇真正活跃的乃是洪武年间,洪武年间的禁海令,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倭寇,但并不是说,倭寇在永乐年间就消失了。

只需看兵部的文档就明白,辽东很多人将官,都因击倭寇立功。

也就是这一段时间倭寇消停了。

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大明海上活动的减少,倭寇不敢上岸,另外一个原因,却要谢谢当今的朝鲜王,后世称为世宗大王的李祹。他东征倭寇,攻入对马岛。虽然没有杀多少人,但也将倭寇很多吸引力都牵制过去了。

毕竟倭寇虽然与日本大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毕竟不是大名本身。

但是而今朱祁镇如此大规矩的开放海禁,一两年之间,就要开放这么多港口,想想就知道,不出事是不可能的。

不过杨溥也不觉得会出什么大事。倭寇只要不上岸,至于那些海商的安全,他们还需要朝廷保护吗?

杨溥从来没有将他们当做朝廷的顺民,就好像是西南土司一般,时降时叛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能为朝廷所用,并非一直能为朝廷所用。

这么多银子,不吸引倭寇,简直是不可能的。至于这些海商的死活,杨溥不能说不放在心上,但是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但是海运却不一样了。

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章 经筵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