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

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这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

如果按大明这个时候最低粮价,一两银子可以卖四石粮食,一石粮食九十二公斤,也就是三百六十八公斤。

淘宝上二十五千克面粉一百元上下。我抹去零头,四舍五入,也不过是一千五百元。

即便忽略了,精粮与粗粮,大明的粮价也不是长期维持在在二百五十文一石的水平上。这个估计也是相当不靠谱的。

别的不说,在很多明代的记录之中,一个仆役不过几两银子而已。很多百姓娶妻有两三两银子就足够了。北京的四合院也不过几十两银子而已。已经有人抱怨,房价腾空,居大不易了。

所以白银的价值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海外白银还没有大量流入之前,价值更高。到了明末才一路贬值。

所谓万贯家财,算起来是铜钱,如果换算成白银,也不过是万两,甚至还不足。

大明赤贫的百姓,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白银,至于将一千枚银币挂起来的做法,不管是多土豪也不会做的。

周忱做恍然大悟状,说道:“圣明不过陛下。臣这就去改。”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这两淮的白银送到京师,就在由户部负责铸造成银币,今后大明皆用银币,暂且可以用银。将来再说吧。”

周忱说道:“是。”

朱祁镇说道:“从今之后,宝钞朝廷不再发行,折合给百官的宝钞,全部放银币。此为定制。”

周忱说道:“臣代京城百官叩谢陛下。”

朱祁镇说道:“这些年苦了百官了。这事情朕也知道,只是朝廷而今财政困难,今日得了这一笔横财,才敢如此,务必让百官知晓朝廷苦衷。”

杨溥心中暗道:“如此一来,满朝上下,敢说盐商一句好话,都会被群起而攻之了。陛下轻重拿捏十分合适。”

大明俸禄微薄,这一件事情,似乎被传为真理了。但是总体来说,太祖皇帝也不是那一种一定要饿死百官的皇帝。

他非常务实。

百官中最小的官吏九品,乃至于不入流,在他的安排之下,其实也足够养家的。当然了,不高也是事实。

但是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怎么样一步步到了绝对不够用的地步。

首先,就是宝钞。

就好像是朝廷用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向灶户收购盐一样,朝廷也用这东西代替了官员一部分俸禄,据说一阵子是全部代替的,后来宝钞不值钱了,变成了一部分宝钞,其余的钱粮。

而正统年间,就是这个局面。

但是宝钞乃是大明法定货币,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宝钞不能用了,但是朝廷决策上宝钞依旧是钱,哪怕民间一两百贯宝钞只能换几百铜板,但是在朝廷计算之中,一贯宝钞就是一千铜钱。

这种情况下,大明官员本来不高的俸禄硬生生被打了折扣。

至于后来官员排场越来越大,开销大增,白银大量流入,连白银都不值钱了,物价腾高,洪武年间定下的规格,能适应得了,才是怪事。

所以,朱祁镇这个命令,一方面固然是想让宝钞冷处理,朝廷不说废,但是从此朝廷不再用,不出数年,这宝钞就会推出流通领域。

其实而今也差不多全部退出了。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百官,特别是京官一次普遍性的加薪。

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就意思到百官尤其是京官俸禄太少,毕竟地方官还有一些外快,但是京官没有的。

宣宗皇帝当时也想过加薪。但是最后不敢轻易改变祖制,不过,宣宗皇帝的做法,是不加工资,加奖金。

于是乎,朝廷过节,朝廷发奖金,打胜仗,朝廷发奖金,乃是太子降生,朝廷发奖金。

有时候大笔一挥,就是这些京官一年的俸禄。

宣宗驾崩之后,太皇太后是比较抠门的。之前愉快发奖金的日子,就此远去了。

但是这问题依然存在。

在祖制上,朱祁镇也不敢轻易动手,也就学着宣宗皇帝,打补丁而已。宝钞换为银子。也不过是恢复到了洪武年间的水平。

总体来说,从洪武到正统年间,大明是一步步恢复过来了,各种基础物价是一路走低的。所以,朱祁镇估计如果将宝钞全部换成银子,大明官员的购买力,应该比洪武年间要宽裕一点。

这一次调整之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朱祁镇就不准备动了。

杨溥说道:“陛下有意铸钱,只是有一件事情,却要处理好,就是如果这铸钱之事,全部给了户部,那么工部宝泉局,该如何是好?”

朱祁镇一听这才想起来。大明有两个铸币机构,一个工部宝泉局,一个户部宝源局,其实他们两个衙门负责的事情,都一样,乃是铸钱。

朱祁镇说道:“今后工部就负责铜钱,户部负责银钱,两者各不打扰,还有首辅,民间私钱之事,却也要好好处置。”

说实话,朱祁镇面对盐商一千多万两银子,眼睛都有一些发红了。他深刻的做了检讨,那就是大明朝廷虽然没有银子。

但是并不代表民间没有银子。

只要朝廷对民间加强控制,这源源不断的钱就过来了。

本质上,这一次盐法变革,就是一场国进民退。

而朱祁镇关注铸钱,自然也让锦衣卫做了一番调查,结果锦衣卫一口气呈上来,不知道多少个版本的正统通宝。

朱祁镇立即对这种敢作铸私钱的人另眼相看了。自然想在这上面下刀。

杨溥说道:“陛下,这铸私钱一事,朝廷向来是不管的,而且铸私钱,不比私盐,私盐之事,只需拿住盐场,就能做到首尾,一举擒获即可,但是私钱却遍布天下,隐于深山之中,实在是不好捉拿。”

“而且天下频兴大案,天下人如何看陛下?”

朱祁镇听了,说道:“先生之意,朕明白了,不过今日下诏,重申禁铸私钱之令,重则论死。”

杨溥说的其实是两件事情,一个是行政成本。

这一次两淮盐案,之所以这么轻松,就是因为贩卖私盐,不可能不与政府勾结,否则他们的私盐哪里来的。

但是铸钱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私自开矿,还是用铜器铸钱,从来不是什么高科技,他们私下做来,又有谁能知道?

如果满天下的追查,且不说派出多少人手,即便派出人手之后,就能查清楚,要知道在各地敢铸私钱的,都是一等一的坐地虎。

就是二十一世纪,不是还有人敢弄央视的记者,而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即便是锦衣卫,又是老几

直接杀了埋进深山之中,又有谁知道啊?

即便朝廷追查下来,他们未必不敢占山为王当土匪。

要知道,本朝剿灭的土匪,有很多都是传承数百年,所以这土匪窝传承比皇帝时间都长的,也不是没有的。

即便正统年间的大明国力强盛,也是不可能禁绝土匪的。

第二,就是朱祁镇在民间的声誉。

毕竟百姓也好,士林也好,喜欢都是仁君,君不见宋仁宗在西夏上面打得多惨,但是即便现在大家都还是很喜欢宋仁宗的。就是现在大家也都是喜欢一个仁慈的领导,而不是铁腕的。

如果朱祁镇一个大案接着一个大案的来,怎么看都不是仁君的作派。

这种声誉上的损失,看似不重要,但是在很多时候,还是很重要的,毕竟百姓是接触不到皇帝的,他们能听到的都是名声而已。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七十章 年关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