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

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

也先敢这么赖皮,是料准了大明不会与瓦刺翻脸。

朱祁镇不知道也先是怎么料中了。

但是朱祁镇的确不敢这个时候与瓦刺大战。盐税,河北水利,这些事情都在进行之中。绝不是轻易中断的。

瓦刺而今带甲数十万,即便内部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大国。朝廷在军事上颓败之像,这几年虽然也竭力弥补了。

但是朱祁镇也不相信,与瓦刺一战,能在一年之内,速战速决。

所以,战不可轻开。

即便朱祁镇想做,想来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的。

张辅的意见之前,已经说过了,不赞成大举出塞。至于杨溥的心思,朱祁镇也大抵能够掌握。不会允许朱祁镇再开边事。

如此一来,即便礼部将这一件事情报上来,又有什么办法?

外交手段,胡濙已经将瓦刺使者阿赤都当成狗腿子训了,但是这个回回商人出身的使臣,颇有唾面自干的风范。

朱祁镇难道将阿赤都叫过来再骂一遍。有用吗?

至于在马价上下功夫,一来朝廷丢不起这个脸面。毕竟来朝贡的不仅仅是瓦刺,奴儿干都司各部落,关西七卫。兀良哈三卫。不是瓦刺一家的事情。

而且朝贡的利益,对大明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大明朝廷不在乎那一点钱,但是瓦刺就不一样了。

瓦刺也先宁可派人卑躬屈膝称臣纳贡,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利益。

朝廷动了,几乎就是动了瓦刺的命-根子。瓦刺会有什么样的举动,朱祁镇很难判断。

朱祁镇思来想去,长叹一声,心中暗道:“我不如也先。”

朱祁镇不想承认,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军事上面,他并不如也先自信。

说起来也先上位还在朱祁镇之后。但是也先却不能说是少年君主了。也先出生于永乐五年,而今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跟随父亲脱欢征战各方就不说了。单单是他上位之后,合纵连横之余,也不乏领兵出战。

所以,就也先来说,他的前半生是跟随父亲征战,与阿鲁台打,与大明打,与阿察台打。一路打过来的老将,他并不担心与大明交战。

甚至战争对他来说,是最熟悉的解决方案。

但是朱祁镇却不一样了。

即便是朱祁镇两世为人,但不过前世还是今生,都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之中。其实纵然朱祁镇可以举出一个个不利于开战的原因。

但是更多时候,这种决策更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与意志力。

纵然大明正专注于内政,但是并不意味着大明军队真不能打。

以张辅为首靖难老将,以孟瑛为首,朱祁镇亲手提拔的正统新贵,大明三百多个卫所,即便烂也不可能一下子烂完。正要打,拉出几十万大军,未必不能。瓦刺实力雄厚,但是北京包围战之中,面对于谦重新组织的十万京军,也不过尔尔。

真要下定决心,瓦刺他会与朝廷死磕吗?

但是朱祁镇想来想去,最后在礼部的折子上用毛笔蘸了朱砂,正楷写道:“知道了。”

这三个字,刺目的红,让朱祁镇感觉整个心被刺痛了。

朱祁镇对身边的太监说道:“宣,英国公,成国公,保定侯,丰城侯,在武英殿议事。”

面对朱祁镇紧急召见。

两公两侯有些不知所措。

当然英国公与保定侯与朱祁镇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对朱祁镇还是很了解的,心中还是有底的。

成国公见英国公镇定,他也镇定下来。唯有丰城侯有些担心。

丰城侯李贤也是靖难功臣的第二代。

他的父亲乃是丰城侯李彬,永乐二十年病死交趾之后袭爵。跟随太宗,宣宗打过仗。说起来,宣宗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

否则他也不会坐镇南京这么多年。

但是这也是他担心的问题所在,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今已经不是宣宗朝了,连太皇太后的亲信也从朝廷之中退下来了。他被魏国公从南京替代回京,他前脚回京,后脚就有两淮大案,牵连一个尚书,一个伯爵,至于大明六个盐运司几乎有一个是一个,都脱不了关系,牵连进去的官员不下百余人。再加上犯私盐论死的。

这一场大案,最少有一千多人,都排在秋后等待问斩。

李贤心中自然满怀忐忑,担心陛下是不是对他有意见,甚至怀疑他与这大案有关系。毕竟在大案之前,先换了他。这个举动太值得人玩味了。

所以李贤心中满怀忐忑。虽然竭力镇定下来。但是额头还有一丝丝汗水流下来。

不知道是天气太热,还是心中不能静下来。

“陛下驾到。”一个太监扯着喉咙喊道。

这声音还没有落,朱祁镇就大步流星一般走了进来,四人纷纷见礼,朱祁镇一挥手说道:“起来吧。”

朱祁镇眼睛一扫。心中一丝忧虑,暗道:“我凭借一群将二代,能打赢瓦刺吗?”他很快将这个想法按下来了。

原因很简单,这个体制问题,是大明根基之中,决计不可轻易动的。

即便朱祁镇心中担心,但也只能依靠他们了。

朱祁镇说道:“今天议一下瓦刺的事情。”朱祁镇一挥手,将关于瓦刺使团的奏疏副本递给了他们。

人手一份。

朱祁镇坐在御座之上,一巴掌拍在一个迎手上面,说道:“也先,是轻朕。知道朕不会瓦刺撕破脸。但是朕却不得不忍下来了。”

张辅立即起身行礼说道:“臣等该死。”

张辅带头,其余三个人立即行礼,口中说着同样的话。说道:“臣等该死。”

所谓主辱臣死,朱祁镇觉的自己被侮辱了,下面大臣不管心中怎么想的,都必须口中这样说。

朱祁镇说道:“平身,朕知道,这不管诸位之事,乃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是朕觉得也是要还瓦刺颜色。”

“但是该怎么还以颜色?”

张辅沉吟一会儿,说道:“陛下,臣以为该晓谕各镇大将,督促防秋巡边。”

其实张辅说的这么多话,其实不过是边境的常规举动。

这些事情,长城一线的各镇都是要做的。

防秋,就是防止鞑子在秋天南下,很多时候沿边各镇都会派出夜不收,在长城外面烧出一宽几百里黑色地带。

让南下鞑子,没有草料供应,自然不会南下了。至于巡边。

щшш☢ тт kǎn☢ c○

并不是说,沿着长城一线巡视。

长城一线虽然是大明的驻军一线,但是并不是大明的边境线。最少在这个时代,还不是实质上的边境线。

毕竟大明虽然是放空了沿边草原,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片都被别人占据了。

这种巡边行动,从来是在长城外一百里二百里的范围之内,就是类似于军事游行。宣宗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但是进入正统之后,这样的事情就少做了。

毕竟太皇太后罢一切不急之务的政治思想中,这巡边一事,就属于不急之务。

朱祁镇说道:“巡边?令杨洪带大同万骑,巡视大宁一线。”

张辅听了,说道:“陛下,如此不妥吧。”

朱祁镇自然知道,跑到大宁远远超出了距离长城一二百里的安全界限。但是朱祁镇一点也不退让,声音微微低沉,说道:“杨洪此将,乃是国公推荐的,乃是一员智勇双全的老将。乃是九边诸将之中的佼佼者。”

“怎么?朕并没有让他北上征讨,只是让他们出独石堡,巡视开平,大宁旧地而已,这就办不到吗?”

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