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

第一百四十七章又是一年风雨时

大雨如同瓢泼,将所有人的衣服打湿了,虽然在白天,但是昏暗如夜,保定府大清河上,无数星星点点的光芒闪耀。

是一盏盏气死风灯。

在这些气死风灯下面,有这大量士卒身披斗笠蓑衣。将一行人护在中间。

最中间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于谦。

于谦身上虽然穿了最好的江南蓑衣,但是依旧挡不住几乎是天崩一般的大雨。

河北的水情就是如此,不下则已,一下就是好像是天崩地漏。要将一年的雨在一两个月之内,全部下完。

于谦脚下是青石板,大清河这数百里河堤,乃是于谦重点工程。

全部换成石堤。

因为于谦深刻觉得这一段水情,乃是最容易溃堤的。而且这一条河道联系三角淀与白洋淀,一旦大清河溃堤,很容易造成从保定府到天津城乃至沧州一带,大面积的积水,就是当初北宋以池为城战略的重现。

所以,这里须臾不敢擅自离开。

于谦站在大清河岸边,不过两三天之内,大清河河水肉眼卡见的咆哮起来。

于谦看着河边一个石雕,就好像是长矛一般,插在河道之中。河水一点一点的从这个石制长矛上面爬了上去。

这样的石雕在各种河道边都有。

只是于谦不想到花功夫雕刻而已。比如乐山大佛的初衷也是镇水,而河水漫到佛像不同的位置上。表明不同的水情。

水漫大佛膝,能不能火烧凌云窟不知道。但谁决计是一场大洪水。

而今就是如此。

在暴雨之中,于谦死死的看着这根石柱。于谦说道:“下面班军民夫都准备好了吗?”

于冕浑身也湿透了,说道:“父亲,早就吩咐下去了。”于冕看着河水咆哮,河水一浪一浪的向上涌,他心中还有忐忑。说道:“父亲,而今是不是要下面的民夫上堤吗?”

于谦说道:“功夫在诗外,而今该做的都已经都做了。现在要坐的仅仅是等而已。”

于谦虽然这样说。但是他心中其实并非没有担心。只是他也明白,他在此之前做了几乎所有准备,但是在水火之前,真能万无一失吗?

不过,有一点却也是确定的。

以这个时代的通讯与物资人员转运的速度,即便真有什么问题,于谦也是无能为力了。

如果镜头从于谦上方提升,沿着大清数百里的石堤掠过,就会发现大量民夫百姓,都大堤之下休息,随时准备上堤。

而在大堤之上,百余步有一个在巡查并监视水位,一旦水位太高,就会立即敲锣,让下面人上来要泄洪,要么加固堤坝。

这并非大清河这一次的景象,而是整个河北的缩影。

在于谦的主持之下,整个河北几乎所有壮丁此刻都动员起来。于谦将整个河北地界,分为三等,第一等就是影响重大,必须死守,否则损失太大了,而大清河一线,就是这样的。

其次就是大工粗成,可以守堤。但是如果撑不过去的话,可以放弃一段。最后就是不管的地方,干脆就是泄洪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将河北水利全部整修一遍,是一个极大的工程,而且河北的人丁其实也不多,远远不能与后世相比。

人丁不多,劳动力少,即便从河北山西山东招揽了不少流民,这数量依旧不多。

劳动力不多,想全部修整好,一来不大可能做到,二来有些贪大求全了。毕竟河北满打满算一千多万人,只需保证这么多人的耕地就行了,其余的地方,就可以放一放了。

必须要守住的地方,都是水利条件比较好,而且是粮食产量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于谦首先下手的地方,可以说就是太行山脚下一带。

因为这里存在高度差,自古以来留下的水利条件比较好,受旱灾多,可以不受洪水,即便是有洪水,也是一下子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悖常识的结果,也就河北繁华的地方,并不是临河临海的地方,反而是在太行山脚下与平原过度的地方,才是比较重要的粮食产地。

保住这里,就是保住了河北今年的秋季的口粮。

还有就如大清河附近,虽然面对的风险很大,但是国家也下大功夫整治了,这石堤的坚固程度,决计不在北京城墙之下。

这几处是要必保的。

至于那些距离湖泊太近,在数个河道汇集的地方,还没有来得及修整的地方,干脆当做泄洪区。

而次要地带,就是泄洪区与必保的地方一个缓冲。

这些地方进行了一定的水利修整,理论上是可以守住的,但是毕竟新修的堤坝,都是夯土结构,很难打包票的。

于谦的严令之下,各地地方主官全部在大坝上办公。

整个七月,河北就处于下雨与将要下雨之间。

在七月下旬,于谦不得不下令,大清河泄洪,洪水从大清河南岸汹涌而出,将白洋淀与三角淀之间的湿地地带全部淹了各地的泄洪的开始,河水大量的向这一带堆积,又三角淀,得胜淀,白洋淀,五官淀,等等几个大淀汇集在一起大湖。迅速扩张。一时间,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也就是卫河河道以西,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出现了。至于保定,文安,好几个县城,即便事先有了准备,也变成一座孤岛了。

于谦已经下令在保定县,文安县外面加固一层防水堤。还有事先将百姓迁入县城之中,倒是没有什么伤亡。

而这个大湖令人讽刺的是,这大湖的东边边界乃是大运河,北边边界乃是大清河,原因很简单,为了保护运河,三角淀与运河之间,有一道坚固的河堤,将两者分开。

而大清河正是于谦新修的河堤,这一道河堤已经变一片汪洋之中的白线,北面是大清河,南边是一片汪洋的大淀。

不过,于谦最少保住了,京城以南各县的安宁。

而且于谦也引三角淀水进入卫河入海河道之中。

加上他之前修整好的卫河扩宽工程。卫河排水量大增。想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就能将三角淀这里的水排走相当一部分,最少让文安,保定这些县城,从孤岛情况之下,恢复过来。

于谦在保定汇总了各方的消息之后,心中长出一口气。

他虽然知道,还有很多官司要打,想来漕运总兵官武兴就要找上门来打御前官司了。毕竟于谦下决心引三角淀入卫河河道,直接冲击了运河的河运,让运河中断了十几天时间。

治水与保运之间的矛盾,这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最后一次,于谦早就习惯了。

于谦目光炯炯的看着眼前一片汪洋如同大海一般的湖泊,心中暗道:“五河河道整理的差不多了,明年就可以让百姓自行护卫河堤就行了。”

“问题就是这一片大淀。”

这一片大淀当看面积的话,与鄱阳湖,洞庭湖相比,也仅仅是逊色几分而已,但是他的问题就是太浅了。

水最深不过几米,旱季分为数十个小湖泊,甚至有人说是千湖之称,但是雨季连成一片。

“一定要想办法将湖泊掘深,不能让这样的情况重演了。”于谦暗道。

只有留住水,旱季的时候才有水灌溉,但是一想到要将这一片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湖,天文数字一般的土方量,还要面对上游的泥沙堆积。再加上河北地质,浅着一两米,必见地下水,多则三四米,这样的地质情况下。简直有无数困难等着他。

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九十章 贝琳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