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

第十章开发东北第一步

朱祁镇看见了这里,这才将这一带与后世的记忆对上号了,就是中国距离大海仅仅一步之遥的不沿海城市,珲春。

这一带还真是满清的祖宗之地。

曹义看朱祁镇看到了海参崴。立即为朱祁镇介绍道:“这里乃是开原,乃是建州卫故职,宣德年间建州卫南下与朝鲜之间起了冲突,而今建州卫所部,就在朝鲜到西北一带。与朝鲜延边六镇隔河相望。”

“至于开原旧地,却多为海西与野人女真占据了。”

“如果想隔断朝鲜与瓦刺,则建州卫必须保住。”

朱祁镇看着这一带。

明代的地图,是比较简陋的,也没有等高线,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能看出来的很多东西的。

朱祁镇看见在双城以北有一个大湖,兴凯湖,往西一道山脉,就是长白山脉。只是南边与辽东都司相连的地方,也是山脉,看上去就不好走。

然后看着奴儿干都司整体,陷入沉默之中。

罗马对任何一个地方的统治,都是道路先行,这个原则在大明也是存在的。

就比如大明对贵州的统治,其实就几条驿道,只要不妨碍这些驿道畅通,对于贵州土司在山窝里面做什么,朝廷也是懒得知道的。

所以,贵州可怜到了永乐年间不过一个县归朝廷管。也就要看王骥的手腕了,不知道能不能为贵州布政使多一两个县的辖地。

这一件事情,放在奴儿干都司这里,也是同样的。

不要过,奴儿干都司地面广大,包括俄罗斯远东,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辽宁省一部,内蒙古一部,外蒙古一部。

但是实际上,朝廷对奴儿干的统治,是呈线条状的,这个线条就是大明在奴儿干的驿道。

这些驿道有一部分是继承元朝的,有一部分是自己修建的。

可以分为水陆两道。

水路就不用说了。

明朝在吉林松花江上游建立起造船场,从这里顺流直下,直接到黑龙江。通过东北水道到达了黑龙江出海口,这是水路。

这是一条主干道。

大明在奴儿干都司所设的卫所,大多都是沿着河道,恐怕这也是原因所在。

亦失哈数次前往奴儿干走得就是这一条路。

不过,朱祁镇看重的却不是这一条。而是在长白山东麓。这一条陆路从辽宁出发,翻过长白山,然后一路道开原站,也就是刚刚所言建州卫旧址,而今海西女真所在之地。

然后又沿着阿速河到黑龙江之中。与主干道汇合。

朱祁镇说道:“兀良哈为祸已久,非一战能定。瓦刺乃中国之大敌,今后交战非一两年可以决出胜负的。”

“所以,我进尺寸,即敌失尺寸,我强尺寸,即敌弱尺寸。”

“漠南草原,难以耕种。但是奴儿干都司等地,水草丰盛,虽然天寒地冻,但是可耕可牧,朝廷不能以之委敌。曹将军乃朝廷老将,朝廷以曹将军当辽东,不是让曹将军固守,将军也当思进取之道。”

“今朝用兵,将军何以教我?”

兀良哈一战,不管胜负如何,兀良哈都是灭不了的。

这一点是朱祁镇反复思量出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不是朝廷能不能打,而是在草原上,打出一场歼灭战,实在太难了。

兀良哈打不过,还不会跑吗?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朱祁镇对三镇围剿兀良哈的计划,兴趣就没有那么大了。

当然了,为了政治原因,对也先的报复与警告,这一仗必须打的。

但是具体到辽东镇的任务,朱祁镇却另有想法。

只是曹义对朱祁镇这个想法,表示有些困难,他面露难色说道:“老臣惭愧,只是辽河以北,一片平原,易攻南守。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向北推进,但都是因为兵力不足,只能固守。”

“辽东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少。”

“陛下愿意填充辽东人口,老臣自然敢向北推进。”

朱祁镇一听,就知道曹义是在委婉的否定。

移民实边,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从来是难的。老百姓安土重迁,想要让他迁徙到数百里外,非用强制手段不可。

但是对国内百姓用这种手段,朱祁镇还没有下作到这种地步。

但是靠人口的自然繁衍,实在太慢了。

就好像蒙古人在西北的大屠杀,在两百年之后西北还没有缓过来劲。辽东在明初迁徙了十几万户之多,还有各地卫所兵连同家属,还有当地一些女真,朝鲜各族百姓。满打满算不过二三百万。

这些人口,维持辽东近十万大军,就已经很吃力了。还想向北开拓。再加上一望无边的东北平原,与草原之间根本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是一片开阔的,利于骑兵作战的地界。想在这一带经营,朱祁镇想象都觉得困难。看现在辽东的防线就知道,辽东镇乃是依靠辽河,与辽西山地,才维持一道完整的防线,甚至出现辽河河套都无法控制。

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一带在辽河以北,北边一平川。没有遮掩。

朱祁镇说道:“曹将军所说的事情,朕也是知道的,但是有些事情总不能不做,一旦瓦刺攻建州女真,曹将军如何来救?”

曹义沉吟片刻,大脑疯狂的转动,来揣测朱祁镇的意思。朱祁镇其实也没有掩饰的意思。

曹义看见朱祁镇的手指放在地图上双城卫的地方,轻轻的敲击。这里就是后世俄罗斯共青城。

曹义说道:“只能持险而守了,待瓦刺退兵了。瓦刺大兵之下,建州女真心意不知,贸然派兵,恐怕为女真所卖,在海西建城设卫,派并固守。”

曹义虽然这样说,但是他心中却不这样想的。他不过是照着朱祁镇的暗示来说而已。

因为他很清楚,从辽东到双城卫,陆路上是非常难走的。再加上这一路都是境外行军,而且山峦重重。

瓦刺很容易派一支军队卡住要害之地。

倒是在海西的军队很容易成为一直孤军。

朱祁镇不置可否,问亦失哈道:“你对奴儿干都司最了解,这里可通海船吗?”朱祁镇所指的地方,就是海参崴。

亦失哈说道:“应该是可以的。只是这一代冬天结冰,一年要有三个多月结冰,之前也没有派海船到过这里。”

曹义一看朱祁镇所指,再一看双城卫的位置,顿时明白了朱祁镇的意思,后退一步行礼道:“老臣愚昧,这才知道陛下之深意。陛下所思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实在令老臣佩服。”

朱祁镇不得不承认,朝中那一个大臣拎出来,马屁都是随口而来的。

朱祁镇笑道:“老将军过奖了,朕不过一愚之得,到底能不能行,还要老将军思量。”

曹义说道:“自然是可行的,只要陛下能保证每年有十万石粮食从这里登陆,老臣就能在这里建立一座雄城,足以庇护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

“甚至数年之后,可以以长白山为城,凯兴湖为池。为东北另外一镇。”

“只是有一点,不得不思。”

虽然与瓦刺野战,曹义是有些忌惮,这种忌惮更多是基于瓦刺骑兵众多,机动力极强,明军在战术选择上的被动。

但是如果是守城战,曹义一点也都不怕瓦刺。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后援,一座城池坚守十年二十年,曹义都觉得没有问题。

之前曹义担心的是,这里建城,孤悬于边墙之外,会被困死。而今有海路相通,即便是有三个月的冰期。曹义也不在乎。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