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

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

看过三角淀再往西,就是连接白洋淀与三角淀的大清河,两侧也是石堤,也就不说了。

倒是在治理白洋淀上面,与三角淀不同。

于谦纯粹是将白洋淀,已经白洋淀附近的洼地,当成了一个泄洪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朝廷的资金也是有限的。

只能重点投入。

一路上,朱祁镇最确实发现。大部分河流都有河堤,不过是土堤,都有石堤。还有在大小河边,都有取水处。

也有一道道的水渠排开。

只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河道水位都很低,根本不可能让水自然的流入水渠之中,这个时候,就有大大小小的水车了。

有靠风力的,有靠畜力的,但最多最普遍的还是靠人力的。

有木制的链条连接,两个人并排用脚蹬水。昼夜不停,每一天能灌溉数百亩地,因为水位的高低而有所差异。

至于其余更多的借助水力机械就更多。

还有所谓的打井机。就是用杠杆一头竹竿,竹竿头上有铁尖。一头用大石头压制,两个人坐杠杆之上。

随着重量的调整,将铁尖一下一下的砸进土了,就好像是磕头机一般。将土地松开,也就容易挖掘了。

而且河北大部分地下水很浅,除却极个别地方,也就一两米,甚至不到一米就出水了。基本上一两天就能打出一口水井。

也正是这样的机械,才能在几年之间,将水井遍布整个河北,数以万计。

要知道,在此之前,水井普及根本不普遍,最多是一个村子有一两口。即便是在清末统计,一个县的水井数量,也不过而二百多口。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侵华的地图,连水井数量都要标注在地图上的原因。

当然了,这样打出的井都不是深井,真要遇见大旱年头,估计这井水的干涸也逃不过的。

但是而今,河北五河三湖水利系统与田间地头水井无数水井相互结合,即便身构成一个即便上覆盖大部分府县的水利网络。

这一个放在现代简直简陋之极的水利网络,却足以承载朱祁镇太多的想法。

他希望有一天在乘坐马车从驰道南下,两侧看见的就是后世火车看到,一望无际,几个小时都不会变幻的庄稼地。

很多人习以为常,甚至看腻的景色,却不知道浸透着先辈多少汗水与血水。

朱祁镇视察过,大清河白洋淀,并没有多停留。很快就来到了滹沱河。

此刻的滹沱河不见往日咆哮,一道长达一百多里的石堤,强硬的将滹沱河的走向从东西,变成了南北。

滹沱河汇入宁晋泊之后,更是开出十二条渠,最长的达数百里,灌溉了好几个县,覆盖范围之大,决计不在郑国渠这样青史留名的水利工程之下。

这也是这一次治水成果,除却三角淀大清河白洋淀灌溉区之外,就是宁晋泊漳河灌溉区,这两大灌溉区占据了直隶粮食产量的百分之八十。

至于其余地方的水利工程都是有的,但是却不如这两地了。

而造就这个工程最大的功臣张经,已经去世了。

就死在正统七年汛期之中。

朱祁镇即便是在宫中也听过这个张经的故事,特别是张经之死,传得神乎其神的,已经被百姓神化了。

据说当时,堤坝岌岌可危,眼看不保。百姓慌忙逃窜,张经拔剑,怒斥龙王,跃入水中,再也不见。

沿河几十里,都没有见到张经的尸体。

但是传言有张经对百姓托梦,言:“滹沱河龙王不听君令,已为我诛,从今之后,滹沱河不为乱也。”

百姓喜欢这个故事,自然两年之内传遍河北。甚至京师之中说书人,都喜欢这个底本,更是有各自的加工。演化成不一样的东西。

朱祁镇倒是知道张经为什么跳河自杀,因为他手中有张经的遗折。

当年水情凶猛的时候,张经怀抱遗折上堤,历经数昼夜,但河堤摇摇欲坠,石堤都裂开巴掌宽的口子。

张经用尽了自己所有能想过的办法,认为如果这样还决堤的话,他即便在活下来,也无济于事,而他已经数次在于谦面前说,与河堤共存亡,食言一次,已经是君子莫大之辱,岂可再乎?

故而张经河堤不可挽回的时候,跳进滹沱河之中。

就在张经跳河后,就放晴了。虽然滹沱河堤摇摇欲坠,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

朱祁镇也知道,这样给百姓解释,百姓不爱听。

而且百姓已经自发的为张经建立起庙宇,就是张公祠。

朱祁镇这一次来,也顺便下旨,封张经为滹沱河河神。命地方有司四时祭祀。以煲忠义。

看过这两个最大的灌溉区之后,继续南下就到了漳河流域。

在这里朱祁镇看到了决计不一样的场面,漳河的河水并不为两岸所用,朱祁镇自然要问。

于谦立即说道:“运河北段,用卫河河道。而漳河水流入卫河之中,为了防止运河水浅,阻塞运道,故而漳河下游不许灌溉,臣也无能为力。”

朱祁镇明知道,于谦给漕运体系上眼药,但是他也不好决断。

运河与地方争水,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从漕运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就是如此。特别是越往北方越是如此。

因为越往北,这水就越金贵。

而今朱祁镇不是刚刚登基的朱祁镇了,他自然觉得运河问题太大,占据资源太多了,维持费用都在百万两级别了。

但是在朱祁镇盐税改革之前,二千三百万石粮食,数百两白银,再加上各种铁木等实物税,全部折银,大概也就是一千四百万两上下。

更不要说,二千三百万石的粮税,是每年都手征收到位的吗?

朱祁镇可是太明白,他每年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免除一百万石粮食的粮税。

从财政角度上来看,漕运体系实在是无法理解。

周忱在江南巡抚的位置上,协助前平江伯陈瑄,完成了漕运一系列改革,按理说他是漕运的支持者,而恰恰相反。

他在户部尚书位置上不过年余,就变成了海运的支持者。

无他,两者成本差距太大了。

其实在永乐年间漕运的花费还不太多,而且很多花费是由地方承担的,像很多地方劳役的费用,是不会出现在朝廷的账目之中的。

而且正如于谦所规划的,即便是河北的水利体系也是需要日常维护的,于谦是将这个义务转嫁给地方百姓。

因为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百姓也乐意出力。

但是运河却不一样了,首先运河违背了水性,运河山东段乃是地势最高的,几乎是用船闸一层一层的将船给抬上来的。

这种情况之下,自然用得时间越长,维护所需要的工程量就越大了。

而之前投入越大,主持漕运的官员就越发不能放弃支持,就比如平江伯陈家,是万万不能接受废除漕运的。

因为废除漕运,就代表了整个漕运体系都要被裁撤,裁员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大难题。

更不要说,运河也是有好处的。最少让运河沿岸都繁华起来。

各种利益纠葛之下,这问题朱祁镇几乎一看就感到棘手之极。

朱祁镇说道:“而今漕运总兵平江伯陈豫不是先生的老部下,先生且与之相忍为国吧。”

不过,朱祁镇却已经下决定废除运河了。

盖因而今运河才运行数十年,与运河相关的利益群体能量还不大。如果等留给后世,决计是难以动摇。

只是朱祁镇而今能做的也仅仅是拿一个小本子,将这一件事情记上而已。

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五章 礼乐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九十章 贝琳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