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

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

也先将选择摆在三人面前,一时间气氛僵持住了。

拙把赤声音低沉,似乎压抑着愤怒,说道:“也先,既然如此就说清楚了,如果大明不许我们三卫朝贡,那么我们三卫跟你也不是不可以。”

“好。”也先说道:“我给你们机会。三位在我这里这样等消息吧。”

也先也不会将兀良哈逼得太紧。

也先想要的是一个服从瓦刺大局的兀良哈,并没有将兀良哈逼近绝境的意思,毕竟兀良哈三卫在元末到而今,一直活跃在草原上,再瓦刺与鞑靼,乃至明军之中,左右投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虽然而今伤了元气,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的。

也先想要的也不过是从之前的联姻盟友,变成主从。

随即也先一摆手,歌舞再起,喝酒的喝酒,划拳的划拳。甚至有人喝醉下场比划,但是兀良哈这边的人都知道。

这一件事情没有一个结果,他们是走不了了。

夜长梦多,很多事情都必须安排好。

也先在招待岳父上非常大方,几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是兀良哈与漠北之间的消息传递,突然变得密集起来。

都有各自的算计。

而兀良哈派出的使者,到了京师的时候,已经秋后了。

朱祁镇接到兀良哈上书求朝贡的时候,冷笑一声,朱批道:“尔等狼子野心,屡教不改,朝廷虽有宽大之心,不授此辈。”

这一段时间之内,新任锦衣卫指挥使王裕做得不错,对瓦刺与兀良哈之间的动向,调查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兀良哈与瓦刺之间有什么龌龊,朱祁镇不大明白。但是他也知道,兀良哈与瓦刺之间也不是亲如一体的。

拉拢兀良哈,对抗瓦刺,看上去是招好棋。

但是朱祁镇思考过很多次,最终选择放弃。

原因很简单,兀良哈的信用在朱祁镇眼中严重破产了。

很简单,兀良哈在太祖年间投靠朝廷之后,反反复复多少次了。根本就是反复横挑,太宗皇帝打过兀良哈,宣宗皇帝打过兀良哈,到了朱祁镇这个时候,还打过兀良哈。

是兀良哈很厉害,朝廷都打不过吗?

不,是兀良哈膝盖很软,见朝廷大军过来,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投降,毫无一点尊严可言。

即便而今兀良哈磕头服软称臣,朱祁镇也不觉得兀良哈会有什么改变。所谓狗改不了吃屎,就是说的兀良哈。

重新接纳兀良哈,又怎么样?等他下一次背叛吗?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他这个朱批,内阁那边未必会同意。

原因很简单,朱祁镇这个选择,是出于将来出征草原,划分敌我。不可靠的盟友,还不如当敌人了。

但是杨溥为首大不部分文臣却不是这样想的。

在他们想来最好是九边息烽,只要蒙古人安安分分在草原上待着,怎么都好说。这一战能让兀良哈安分几年,就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有着磨叽。

不过,朱祁镇并不在乎。他而今不是刚刚登基的皇帝,有的办法是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

朱祁镇再看下面的奏折,却是陕西大旱,请求赈灾免粮的文书。

朱祁镇仅仅是看了一下数字,四十六万石,也就准了。

天下之多灾多难,朱祁镇都已经麻木了,好在今河北收成不错。于谦也在上报,他正在清丈田地,重编黄册。

想来河北这几年,吸收了北方的流民,户口数将有一次大的调升。

这也是朱祁镇能聊以自-慰的事情了。

再就是杨溥推动的京察了。

京察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这一次京察,杨溥作为发动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京察的顺序,是京官而外察。

朱祁镇估计,今年下半年,吏部能将京官全部过一遍,算是是效率不错了,想来在明年才能展开外察。

朱祁镇看似没有下旨,但也没有限制。冷眼旁观。

因为京察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谁上谁下,就要看吏部的意见了,轻一笔,或重一笔,就可以让人多熬几年资历了,或者说,干脆回家做冷板凳。

所以,以前看不大清楚的关系,这个时候,这些就显露无疑。各自上窜下跳找门路,却不知道被朱祁镇冷眼旁观,一条条的记录下来。

在朱祁镇看来,走关系与结党营私,不过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此不是这一场众生态,朱祁镇还不知道,很多表明上没有关系的人,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的。

不过,在这京察之中,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

也是杨溥是一个洁身自好,眼睛里面不容沙子的人。外地的官员,或许鞭长莫及,但是在京城眼皮底下,谁敢跳的太过了。杨溥就先摘了他们官帽。

只是即便如此,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可称艰巨。但是有一个人却完成的很好,那就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李贤。

这个人是宣德八年进士出身,而今还是一个五品郎中。

当然,不能说他仕途不畅,因为郎中与郎中是不一样的,考功司乃是负责考核官员的,是一等一的显要位置。

就是那种给侍郎也不换的小官。

虽然位不高,但是权重,特别是在京察的时候,更是京城最显要的几把交椅之一,不知道多少官员都要看他脸色。

但是李贤却能做到,各得其所,每一个人对李贤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叹服。

看似很简单的事情,朱祁镇却知道不简单,唯有对朝野上下各种关系,与各个人的能力都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单单是有道理还不行,还要镇得住场子。这天下不是所有人都讲道理的。

宣德八年的进士,乃是杨士奇的学生。朱祁镇心中一叹,暗道:“东里公之慧眼,朕不如也。”

随即,将李贤的名字,写在一旁的册子中,标注到,可为吏部尚书。

这是一直以来的习惯。

这个时候,朱祁镇忽然听到一阵鼓声。感觉有一些奇怪。

其实北京城之中鼓声并不奇怪。

就在宫城之外,就有刚刚修建的钟鼓楼了,每天晨钟暮鼓,用来报时。朱祁镇也就习惯了。

再加上有什么大礼仪,有鼓乐,自然少不了大鼓了,至于什么阅兵了,出巡,等等,更是少不了了。

正因为太熟悉了,朱祁镇才听出来这鼓声不一样。

随即鼓声音色不对,朱祁镇之前好像没有听过,再者就是节拍太凌乱了,根本听不出什么调子。

只是朱祁镇一看身边太监脸色变了,问道:“这是什么鼓声?”

赵环说道:“奴婢没有听错的话,这声音乃是午门传出来的,而登闻鼓就在午门。”

朱祁镇一听登闻鼓这三个字,心中顿时一沉,也没有心思看奏折了,立即说道:“你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有人敲登闻鼓,立即传到文华殿。并传给内阁知道。”

“是。”赵环立即起身,一路小跑去看了。

朱祁镇心中沉甸甸,虽然说登闻鼓,只要百姓就能击鼓鸣冤,但是朱祁镇知道,寻常百姓是不敢这样做的。

而今的登闻鼓有锦衣卫看守,还有御史把守。寻常百姓想要接触难之又难。甚至即便如此,宣德年间,还有言官进言,要取消登闻鼓制度。宣宗皇帝自然是不肯的,但是登闻鼓日益流于虚设,却也是事实。

只有重大案情,或者百姓不敲鼓都没有活路的情况下才会击鼓。

每一次登闻鼓就是一出惨案,或者一条条人命。

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章 经筵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