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

第九十六章军工的发展

虽然比不上孔子之后,但也算是世世代代的铁饭碗。

端木家早就没落了,自然是愿意了。即便明知道这是伪书,端木家也将当当做家学来学,端木瑞作为端木家当代家主,年纪也不大,不过二十几岁,在《端木子》上下最下功夫,即便刘定之在福建的时候,也时时刻刻写信请教。

故而刘定之当上少府丞的时候,觉得手下缺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端木瑞。

于是端木瑞就成为了这一所军械厂的执掌者。

如果不是皇帝来了,刘定之平常时间并不在这里。

朱祁镇点点头,似乎忘记了刚刚的尴尬,将端木瑞这三个字,记在心中。在朱祁镇看来,每一个精通这种大工业生产分工流程的人,都值得朱祁镇记住。

虽然而今仅仅是一个雏形而已。

朱祁镇对英国公说道:“国公觉得怎么样?”

英国公说道:“臣能看看这刀吗?”

朱祁镇说道:“国公请看。”

英国公张辅行了一礼,退后了好几步,才拿出一柄带鞘长刀,拔出一看。张辅之所以后退,就是要远离皇帝,否则即便皇帝允许了,君前露刃的罪名,也是可大可小的。

英国公用手指一弹,侧耳听刀鸣之声。说道:“陛下,这里的长刀在军中称不得上品。但却是合格的。”

朱祁镇也抽出一柄长刀,他就比英国公差远了。

英国公身经百战,这兵器都是吃饭的家伙,只需两三下,就看出其中端倪来,但是朱祁镇非用刀对砍,才知道谁高谁坏。

朱祁镇说道:“英国公,这里面有些瑕疵还可改正,你难道没有看出来,这生产速度如何?”

朱祁镇对此并不意外。

之前大明兵器每一件出自一个人之手,还有工匠留名出了事情能找到负责人。一个人通体打造下来,熟练了,水平自然好。

但是而今工序分开,时间又短,不同的手艺撞在一起,彼此配合也是有些问题的。质量稍稍差一点,也是可以想象的。

张辅说道:“陛下所言甚是。”

朱祁镇看出来,张辅并没有多少触动。

即便快一点,如果对于军队现役兵器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朱祁镇指望张辅能露出什么样的神色。

朱祁镇心中暗道:“等机器隆隆开启的时候,你就知道它虽然还是一个雏形,伟力却有多巨大。”

朱祁镇问刘定之说道:“你准备将这作坊搬到城南?”

刘定之说道:“正是,臣准备借助卢沟河上的水利,锤击。从此就省了工匠人力,而且可以昼夜不停。”

“其实臣有一个想法?可否将这作坊放在遵化。卢沟河上情形复杂,很多河道都被人占据了,但是遵化潮河之上,却少有人家,而且与遵化铁矿相连,兼有煤矿,省了转运之力。”

朱祁镇自然知道,在遵化生产有多少便利,但是朱祁镇想了想,还是否决了。说道:“且在城南吧。”

因为朱祁镇还记得正统十四年,也先兵临城下。

虽然朱祁镇觉得这个时空这一件事情,一定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万一发生了?

在这遵化的军械厂岂不资敌了。

如果抢了一些兵器还好,将这些工匠抢过去了,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城南就不一样了。

距离北京城不过十几里,撤退的时候也好撤退。

即便如此朱祁镇心中也不是太放心的,暗道:“朕是不是应该在城南建立一个卫星城了。”

水利学堂建立在城外,在水利学堂附近已经有不少人家居住了,如果再将这工坊放在哪里,朱祁镇就可以看见,一个人口聚集区,迅速的崛起。

不过,这都是比较远的事情了。

朱祁镇说道:“朕看这些工匠不错,你是怎么做的?”

朱祁镇虽然没有来过,但是也听人说过,这些工匠一个贪官衣衫褴褛,瘦骨嶙嶙,形同乞丐。即便嫁娶也只能工匠之中互相嫁娶。

不是他们抱团,而是好人家都不嫁给他们的。

今日看来,看上去有些虚弱,但是一个个精神头很好,工作也很卖力。

刘定之说道:“臣不过承王荆公故智而已。”

“哦。”朱祁镇说道:“是什么办法?”

“免役法。”刘定之说道:“臣查看过,厂中的工匠分为两类,一类是北京本地,他们多是太宗皇帝迁到京师的,在北京城中落脚了,还有一批是外地的,或一年服役数月,或数年服役一年。”

“臣将外地的工匠的差役免了,让他们每年根据差役大小出银子,分给北京本地工匠,让他们常年在工厂做工。”

“如此一来,每人所的的银子,足以养家糊口。他们自然乐意了。”

“臣还根据每月的产量逃出一笔银子来,奖赏做的最多的人。才有今日的样子。”

朱祁镇听了之后,他第一个所想的,就是将外地工匠的免役银给免除了。

因为他们已经够苦了,朱祁镇听说过太多的工匠,为了上京服役,卖儿卖女的惨剧,而且工匠的免役钱才多少钱。 wωw✿ тt kán✿ C〇

朱祁镇在宫中省出来一点,就足够了。

但是他很快就压制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给人好处也是一门学问,要一点一点的来,这样一来他们才会感激。

如果一下子给完了,效果反而不好。

这就是人心,而皇帝面对最多的就是人心。

朱祁镇说道:“不错,这有什么地方需要朕解决吗?”

刘定之说道:“陛下真有一事需要陛下厘定。”

朱祁镇说道:“说说。”

刘定之说道:“就是度量衡,虽然各地都有官斗,但是官斗与官斗之间也是有差距,而且营造尺与量布尺各有不同,如此一来,就很不好办。”

“臣发现,要想分工便利,就要有两点,一是多用机械,二是要度量衡精准,否则就会拼不道一起去。”

“这刀剑之类还是简单,户部一直在造的驰道马车,如果度量衡不统一,根本不能如此分工,只是这一件事情,却不是人臣所能为,定要天子定夺。”

朱祁镇心中感慨,觉得很多事情,并非古人不知道,而是政治资源不倾斜而已,只要政治资源倾斜,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其实在朱祁镇看过钦天监之后,就不相信中国人在机械上的潜力,因为贝琳向朱祁镇呈现了一套水运天象仪。

其中精巧设计,已经到了朱祁镇几乎看不懂的地步。

更是被贝琳讹诈走了每年三万两的经费,重建水运天象仪。

而在度量衡上,并非朝廷没有一套度量衡,而是农业社会所确定的度量衡根本没有考虑过工业生产。

而且这度量衡说起来容易,修订起来并不容易。

为什么刘定之不敢动,因为这个关系到礼法。

就好像是秦用六,汉用五一样,其中道道,让朱祁镇都不大明白,但是他却知道这一件事情,非解决不可。

甚至这一件事情,只要做好了,其影响力要比而今瓦刺攻打海西这一件事情要大太多太多了。

朱祁镇说道:“朕知道了。”

随即朱祁镇看了一眼身后的英国公,成国公,忽然有一种媚眼抛给诸看的感觉。他其实向给张辅展现一下他的准备,好让张辅有更多的信心。

但是张辅虽然觉得不错,但并不觉得这一件事情有多厉害,朱祁镇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朱祁镇说道:“朕回宫了,英国公今天也累了,就回府休息去吧。”

张辅说道:“臣遵旨。”

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