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

第一百二十六章遗折

“皇上驾到。”一公鸭嗓子高升道。

杨溥院子里面这些人都愣了一下,纷纷拜倒在地面之上。

朱祁镇一挥手,示意他们起来,径直来到了杨溥的卧室之中。

此刻的杨溥已经没有了呼吸,被一床锦被盖住了头。从露出崭新的官靴来看,就知道已经给杨溥换过衣服了。

人刚刚死的时候,还是软的,时间长了就会僵硬。所以一般情况之下,都会抓紧时间更换了寿衣。

虽然现在的寿衣,有各种各样的款式,但是在古代的寿衣,一般都是正装,对于官员来说,一般都是官袍。

朱祁镇不忍心去掀开锦被。看这个老臣的最后的容颜。

因为每一个人死后,不管怎么样的化妆,死人总是比活人难看。

朱祁镇长叹说道:“范弘。”

范弘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杨首辅的后事,由你们来办,定要办的风风光光的,还有在朕的寝陵附近给杨首辅找一块风水宝地,朕在九泉之下,再与杨首辅论证。”

“先生。”朱祁镇心中暗道:“我会让你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我是对的。”

“陛下,”一个老仆跪地道:“这是老爷的遗折。”

朱祁镇一看,老仆双手捧着的并是一个奏折,而是一个匣子。

正是密揭。

内阁大臣都有密揭直奏君前的权力。

朱祁镇一看就知道,杨溥这一封遗折是早就写好的。

朱祁镇示意让范弘收起来。就离开了这里。

因为不离开这里,恐怕杨溥的丧事是办不下去的。

朱祁镇回到宫中,就打开匣子,看起了杨溥的密折。

杨溥写了很多很多,洋洋洒洒尽万字,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出朝政的看法。但是对自己的私事,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所住的府邸,乃是皇帝赐宅。在他死后,让朝廷回收。

因为永乐年间北京初建的时候,当时建立起很多官房,分配给各级官员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是类似宿舍的性子,也就是你当这个官,你就可以一直住下去,但是你罢官了,你就要离开房子了。

但是却有很多官员霸占朝廷房产,将官产当成自己的了。乃至于传于子孙。以至于而今朝廷官员房屋分配不够,让不少官员在外租房子住,大大增加了京官,特别是下层京官的生活负担。

虽然朱祁镇将宝钞换成银元实发,算是变相的涨了工资。但是总体来说,下层官员俸禄还是有些紧巴巴的。

杨溥愿意以身作则,不占朝廷便宜。

但是问题是,杨溥的院子与其他官员的院子性子不一样。

杨溥的院子是御赐。是皇帝的赏赐。而不是官府分配的住房。

朱祁镇自然不原因,只是看杨溥所言,他一家都在湖北石首,小一辈子没有出息,即便给他留一个京城的院子,又有什么用?

而这个京城的院子,乃是杨溥最大的资产项了。

朱祁镇感动之余,不好违逆杨溥的意思,叫了范弘,说道:“派人去杨首辅家乡,为杨家置办千亩良田,一切费用都从内库出,就是朕赏赐石首杨家的。”

范弘说道:“是。”

朱祁镇这才细细的品读,杨溥对于国事的意见。

杨溥首先表明的态度,本朝四帝知今上,祖宗法度运行日久,百弊丛生,是有改革的必要的。

这一点,朱祁镇不知道是杨溥的真心实意,还是对朱祁镇的应和。

毕竟,朱祁镇的政治态度,对大明尚书以上的官员,从来不是什么秘密。

朱祁镇继续看下去。

杨溥接着说利不百,不变法。所以他主张有限度的对大明制度进行修修补补的,而不是大规模的变法。

怎么样的修修补补,就是重修大明律。随即说出了大明律的种种弊端。或者说在司法实践上,与大明律条之间的背离。

朱祁镇从来没有想过,这一件事情。

因为朱祁镇很少接触到法律层面的问题。

没错,朱祁镇接触的问题,大多是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叶留宗与邓茂七做乱,水旱蝗灾,大明律条即便写得再完美,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一般法律能够解决的了的问题,朱祁镇根本不过问,按章程办就行了。

对这方面的疏忽,让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大明律是有问题的。

唯有杨溥这种长期主持朝政,对上上下下全面了解的大臣,才知道,有些律条根本实行不下去的,最典型的是太祖皇帝剥皮充草之律。

朱祁镇处置的贪污犯,轻重各有判决,却从来没有一例真正剥皮充草。

这很明显就是法律律条与现实实行之间的脱节。

这一条还是最明显的问题。

至于其他不明显,隐藏在暗处的潜规则,又有多少,朱祁镇却不知道。

这一件事情,他细细思索了好一阵子,心中暗道:“这的确是好大的关节。”

虽然朱祁镇很想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是现实情况如何,朱祁镇也是知道,别的不说,单单说杨士奇之子杀人案,与政治关系紧密之极,拖延了数年,是因为难以侦破吗?是因为法条难断,清理纠葛吗?

不,就是因为杨士奇当政。

所以,朱祁镇很清楚,大明律并不是来惩罚以他为首的大明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但是对于最下层的百姓。大明律,也就是大明的王法,或许就是他们最后的指望了。

所以法律出现这样的问题,朱祁镇岂能坐视不理。

朱祁镇又想了想,决定暂且放放。

倒不是因为瓦刺大战,一来是慢工出细活,在法律条文的修订上,容不得大刀阔斧的干,只能一点点的推敲。

二来,朱祁镇不想立即修订好了。

很明显,他修订好了之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法律条文都很少变动了。但是朱祁镇想往里面掺杂私活,也不容易了。

所以,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向后压压。最好能用一部法典,来囊括朱祁镇所有的改革内容。

当然了,不大改,不代表不小改,具体怎么办,朱祁镇一时间也没有理清思路。不过,他有的是时候。

他手持朱笔,在屏风上又写下三个字:“大明律”。

随后朱祁镇又看下面内容。

经筵这两个字,再次出现了。甚至杨溥还推荐了人选,就是薛瑄。并推崇薛瑄乃是天下理学之冠,学问精神,当世朱子,天下无所匹敌。即便是杨溥也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这个人朱祁镇也是听说过的。

是当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其实朱祁镇在亲政以前,经筵与讲学是没有停过的,朱祁镇在学业上还是很勤奋的,但问题是亲政之后,事务繁多。

朱祁镇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最后日讲取消了,经筵每月一次,渐渐变成了每年两次。春秋各一次。

根本就是礼节性的。

毕竟朱祁镇每天最少忙八个小时,多则熬夜通宵。怎么可能还日日上学。

所以才有杨溥重开经筵的说法。

前文也说过,虽然说理学是大明官方学说,但并不是说明初理学就是学问的主流。最少如开国之处的刘伯温等人,未必是纯粹的理学门徒。太宗时期姚广孝,还专门写过诋毁儒家的书,照样刊行。

理学的兴盛是与文官集团的兴盛,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三杨等人虽然是文坛领袖,但是他们更多是政治人物,在文学经义上并没有下多大的功夫。

他们所谓的馆阁体,其实不过是一种官样文章而已。

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八十章 经筵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二章 大武学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