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北元

太皇太后从回忆之中,回过神来。说道:“你身边多有上过战场的侍卫,你也要多多请教一二。等你身子长开一点,我会请英国公张辅教你弓马。”

朱祁镇听了,心中微微欢喜。

太皇太后在这方面对朱祁镇是有所限制的。

王振是一心想要朱祁镇建立武勋,有什么就给朱祁镇讲太宗年间的旧事。不过,太皇太后对此有所限制。

原因很简单,太皇太后对年轻人的心思在明白不过了。

都以为行军打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太皇太后却是真正经历战事的,当初守北京城那一段时间,她时时刻刻带着一柄匕首,为的不是杀敌。

而是随时能够了结自己。

如果朱祁镇依旧是之前那种冒冒失失的态度。太皇太后说什么都不会让朱祁镇沾手兵事,但是而今朱祁镇的表现出乎她的预料,再着,他儿子留下来的,实在不是一个太平天下。

不是太皇太后看不起王振,王振那两下子,鼓吹一下还可以,他知道真正的战事该怎么打吗?

英国公张辅乃军中第一人,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就有让英国公教授太子的心思。再加上英国公在子嗣上吃亏,只有一个独苗,还随时都能夭折。

皇帝与英国公交好,说不定还能获得英国公支持,英国公麾下诸将,也都成为了皇帝的班底。

朱祁镇说道:“多谢奶奶。”

太皇太后轻轻一笑,说道:“自家人有什么好谢的,你不用担心,而今我只是让你来见识一下,天下干戈未休,身为皇帝不可忘却北虏,但又不能将心思全部放在上面。不过,今日出不了什么大事。”

“方政这个人,我是见过的。”

朱祁镇本想说,娘娘见过,为什么还问。心中忽然一个闪念,暗道:“这是说给我听的。”

太皇太后继续说道:“太宗皇帝留下的老将了,鞑靼在他麾下,是讨不了好的。”

朱祁镇说道:“娘娘如此说,我孙儿也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说道:“回去,好好休息一夜,有事情明天再说吧。”

太皇太后看得出来,今日之事对朱祁镇刺激非小。

朱祁镇行礼之后,回到的乾清宫之中。

的确太皇太后法眼无双,今日之事对朱祁镇的确刺激非小。倒不是朱祁镇怕打仗,而是这一战刺破了朱祁镇虚假的安全感。

他虽然知道历史上有土木堡之变,但是而今心中觉得,是正统自己作死。在明朝在土木堡之前还是很强势的。

但是而今,却发现未必是这样。

大同距离北京很近了,大同与宣府,合称宣大,乃是北京城的防线,一旦大同失陷,距离北京也就是一道关卡的距离了。

今日大同无事。

不代表将来大同无事。

朱祁镇心中暗道:“如此看来,反击草原,是一种必然。”

他不用去揣摩历史上正统的心思,而今他就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北京距离前线太近了,太近了。

近到了张轩在北京城中就有一种坐立不安的感觉。

真不知道,明代皇帝是怎么忍受的。难道是习惯成自然吗?

朱祁镇叫王振道:“去叫马顺过来。”

王振立即答应下来。

一会儿功夫,马顺就一路小跑的过来了,跪在乾清宫的金砖之上,说道:“臣拜见陛下。”

朱祁镇看着马顺一身过肩飞鱼服。这飞鱼的形式,类龙,故而看上去就好像是龙袍一般,龙首在胸,双爪在肩,龙身在后背上。

看上去威武霸气之极。

朱祁镇冷冷的问道:“马指挥使,你好清闲啊。”

马顺一听朱祁镇的话音,顿时冷汗流下来了,立即扣头道:“臣知罪,臣知罪。”

在马顺的视线之中,只能看见朱祁镇一双小脚踩在金色的靴子里面,在他身前踱步。他不敢怠慢说道:“大同军情,不能先送宫中,还要内阁送上来。是臣之过。”

朱祁镇说道:“不错。”

马顺听朱祁镇还一副等着听的样子,心中打鼓绞尽脑汁,说道:“草原上的暗哨这一段时间还没有布置好,没有事先给陛下禀报,是臣之过。”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继续。”

马顺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过错,他的确有。

他毕竟是新官上任,难免跋扈了一点,很多事情,细细数来,都能算进过错之中。但是他不知道该不该说。

却不知道朱祁镇到底在试探什么。

马顺偷眼看了一眼王振,却见王振眼皮都不带耷拉一下的,心中顿时暗骂道:“老狐狸,亏我还对你侄子那么好。”

王振之前吩咐了,马顺自然要对王振的侄儿王立百般的好,简直就好像是伺候祖宗一般。

却不想关键时候,王振不为他说一句话。

马顺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所臣有罪,臣就有罪。”

朱祁镇冷笑一声,说道:“记着就好,说说吧,之前让你收集北元的资料,都收集好了没有。好了就呈上来。”

马顺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臣早就准备好了。”随即就让身后随从将一个木制匣子递了进来。

石璟上前,打开看过没有藏凶器,然后才放在御案之前。

朱祁镇这才取出来,却见厚厚一叠,大抵有几百章之多。不过,古代写字一般不小,故而这么多张纸,也未必能写多少字。

朱祁镇对马顺说道:“起来吧。”

马顺说道:“谢陛下。”这才起身,只是轻轻一动,顿时觉得后背上冷飕飕的,似乎被汗水打透了。

不知道是秋老虎太猛,还是一身正装有些太热了。

朱祁镇并没有心思放在马顺身上,而今已经细细看着些资料,这些资料有很多是他知道的,有些是他不知道的。

首先是他知道的一些事情。

比如北元的来历。

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大都,元惠宗退往草原,但是虽然元惠宗在草原,但并是说,中原大地上,就没有元朝的统治了。

当时。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也就是梁王。都还在。

在随后几年之内,朱元璋将这些人一一扫平。

洪武元年夺太原,徐达大败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十八骑走甘肃,洪武二年破上都。徐达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以数骑走和林。

时元惠宗卒,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在和林继位。被北元称为昭宗皇帝,但是大明已经不承认北元政权了。

只称之为汗。

朱祁镇看到这里,心中难免一叹,暗道:“这元惠宗还真是一等一的幸运儿,是亡国-之君,无亡国之遇,千载之下,也就是他了吧。”

随即继续看下去。

洪武四年,太祖以徐达为大将军,分三路北伐,失利。

洪武十一年,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去死,传其弟。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年号天元,蒙古人称之为天元帝。

这些事情即便在后世也是赫赫有名的,朱祁镇有所耳闻,再翻阅资料,倒是很熟悉。

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十一章 孙氏第九十章 贝琳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七十章 诸子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