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

第一百七十七章烽火传京师

从二月冰雪开始融化开始。

九边烽烟就没有断绝过。

从海西到甘肃,大战没有,但是百余胡骑出没的频率,越来越高,宣示了这是一个不寻常年份。

朱祁镇精选了能臣良将坐镇各地,任礼在甘肃,杨洪在大同,郭登在宣府,曹义在辽东,焦礼在海西。

乃至于宁夏,陕西等地,也是补充了粮饷。

可以说每一座边城之中,最少有三年存粮。

这个准备在徐晞时代就已经完成了。

也就是即便在决战失礼的情况之下,不管瓦刺进攻那一座城池,只要守将不出大的纰漏,坚守三年以上,都是可以的。

虽然朱祁镇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

但是他下意识做了很多替手。

就好像做一个计划一样,从来不可能只有A计划,要有B计划,C计划如是等等。

特别是这样关乎国运的时候,朱祁镇从来不敢相信任何人的。

张辅与王骥一直判断,这不过是骚扰而已,从俘获的蒙古俘虏来看,这些人也都是一些活不下来的小部落。

充当第一轮炮灰。

这些部落自然不可能撼动了九边防线。

但是也让边境肃杀起来了。

京营大军也开始处于战备状态了,朱祁镇也停止大规模校阅军队。京营七十二卫,大部分士卒都只能分批回家。

保持一半以上的军队一直在营中。

京营说起来很厉害,其实他们也是卫所体制的,就在北京附近一共七十二个卫所,就是所谓的京营七十二卫。

距离家这么近,很多京营士卒家就在军营旁边,更不要说,长期绷紧神经,也不利于备战。

毕竟说不定打仗,就在下半年了。

只是到了五月,正是一年炎热的开始,也是北国麦熟的时候,特别是河北地区,不知道是天公做美,还是河北水利工程,完全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今年是河北少见的一次大丰收。

与喜讯一起传来的,就是噩耗。

瓦刺扣关了。

就在北国百姓正忙着收割的时候,从辽东,到甘肃,一道道的烽烟,沿着一个个烽火台,传递到京师之中。

一般来,用烽烟的多寡来区别人数。人数越多,点燃的烽烟就越密集。

而朱祁镇在万寿山上登高北方的时候,却见无数烽烟就好像是支撑天地的柱子一般,越来越越多,密密麻麻的好像是树林,绵延到视线的尽头。

白日放烟,夜晚放火。

震动京师。

这是大明有史第一次,上一次大概就是开国之初,王保保还占据山西太原的时候,有过一次反攻北京。

被徐达不守反攻,反客为主,直扑太原,逼得王保保回援,将这个天下奇男子,打得几乎仅以身免。

但是这已经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

而今即便年岁最老的人,也记不得这事情了。

特别而今很多人都活在太宗时代辉煌之中,面对这样的情况,第一个想法,是不敢相信。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朝廷与瓦刺之间的关系破裂,但是他们都不敢相信,小小一个瓦刺,居然敢冒犯天朝。更不敢相信,区区一个瓦刺,能有如此大的声势。

朱祁镇在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召集了所有内阁大臣在武英殿议事。

这一次议事,朱祁镇将什么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的人员,全部摒除在外了。

原因很简单,这样情况,人太多,意见太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臣请罪。”王骥第一时间发言,说道:“臣料事不明,误朝廷大事,请陛下责罚。”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起,此事如何能怪得了先生。乃是瓦刺有意如此。而今,国势如此,正需先生助朕,先生何须如此?”

秋后入寇,乃是游牧民族的惯例,王骥当时也是以常理论断的,而且朱祁镇也不至于相信王骥一个人,所以他就此事也询问过不少大臣,很多大臣都是这样认为的。

只能说,现在的战略主动权在瓦刺手中。

瓦刺想什么时候入寇,就什么时候入寇。王骥判断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王骥说道:“老臣谢陛下隆恩。”

朱祁镇说道:“瓦刺南下情况摸清楚了没有?”

王骥说道:“臣已经收拢各方情报,弄清楚,首先,就是最近战报,大同阳和卫偏将吴茂,带七百骑出塞,在猫儿庄北五十里的地方,遭遇瓦刺大军,吴茂战死。随即瓦刺入塞,攻阳和卫,兵锋直指大同,大同总兵杨洪急报,瓦刺大军在十二万以上,其中有瓦刺太师也先大旗。其中有瓦刺铁骑,数量不明。”

“杨洪带兵与瓦刺前锋在大同城下,与瓦刺大军碰了一下,寡不敌众,折兵千余,杨洪已经退回大同城中,并下令大同所有城池,谨守而已,不得出战。”

“如此大同屯田的收入,尽为瓦刺所有。”

朱祁镇冷笑一声。

说实话,大同这个地方,农业生产并不发达,即便在后世也是如此。但是这种不发达,要看与谁比的。

大同几乎是一个纯粮食输入区。大同本地粮食消耗,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后方的输血,他本地所产的粮食,在官方文书上,几乎都是忽略不计的。

当然了,朱祁镇也知道,其中一部分都进入了各级将领的腰包,但是朱祁镇即便算上这些,也没有多少。

但是对瓦刺来说,却是不同的。

说不得收获大同附近这一季粮食,就足够支持瓦刺多作战几个月了。

王骥说道:“宣府方面,瓦刺大将,阿刺知院围攻独石堡,从三天开始,独石堡守将,杨洪之子杨俊已经向宣府报急十次以上,闽西伯郭登,驻兵龙门,与瓦刺大军交战数合,他上报,阿刺知院所部,也在十万以上。”

朱祁镇说道:“如此说来,独石堡是不是很危险?”

张辅说道:“陛下,无须担心独石堡,且不说,如此大战,独石堡的得失,无足轻重,单单看,杨俊能够一天三次以上报急,就可以看出来,阿刺知院根本就是想诱大军北上,宣府兵额不少,但是此刻能动用的不过数万,又多以步卒,贸然出击,局面不好控制,郭登吞并龙门。进可攻,退可守,还是比较妥当的。”

这样大战之中,很多最前沿的城堡,根本就是第一波炮灰。张辅对这些地方的得失,根本不在意。

而且如果十万大军猛攻独石堡,虽然杨洪长期在独石驻扎,一年一年的修缮之下,将独石修成了铜墙铁壁。

也挡不住十万大军猛攻,即便能挡的住,想要封锁的严丝合缝,让独石堡之中一点消息都传不出来,却是很容易的。

杨俊频频报急,反而暴露出独石堡并不急,不管这种不急之中掩盖了什么,郭登都不会贸然进军。

比起杨洪的镇定与勇武,杨俊实在差了不少。

王骥继续说道:“辽东方面,在辽河套之中,已经发现了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的旗帜,曹义估算脱脱不花所部,大抵也在十万以上。”

“至于山西方面上报,发现大队骑兵从偏头关北一百里的地方,横渡黄河,人数大概有数万之多,消息已经传报陕西方面了。”

朱祁镇说道:“陕西方面没有问题吧。”

王骥说道:“自从上一次有鞑子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地区之后,朝廷就多次加强延安一带的防御,调入数个卫所,而今兵力充足,陛下应该相信陕西都司,又有宁夏方面协助,应当无虞。”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章 马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章 都掌蛮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十六章 经筵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