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

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

“娘娘,我召见亦失哈是因为女真的事情,今年女真大旱,故而孙儿想在辽东开市,以粮食换皮毛人参马匹,安抚建州三卫,毕竟建州三卫不管怎么说,也是我大明百姓。”朱祁镇说道。

太皇太后说道:“这事我准了。让亦失哈先用辽东军粮,今年往辽东补上便是了。”

辽东两万顷地,以这个时代产量如果没有天灾的话,也就是三百多万石到四百多万石的粮食产量。

当然了,但是辽东军户合起来有十几万人,加上家眷,不过是堪堪够用而已。

“谢娘娘。”朱祁镇连忙说道。

“你召见亦失哈不会仅仅说了这一点事情吗?”太皇太后说道。

“娘娘明察秋毫。”朱祁镇笑道,他想做事,必须经过太皇太后的批准,这一点他早就知道了,心中也在酝酿言语。

后世人对东北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是老工业基地,还是商品粮基地?

但是朱祁镇一直所想的都是东北粮仓。

大明北方比南方凋零太多了。

支撑九边的粮食,虽然一部分是北方省份支撑,但是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从南方运过来。

这也造成了大明对蒙古在战略之上的劣势。

一旦打仗,大明的补给线不应该在北京开始算,而是在南京开始算。这样的情况之下,大明如何能对草原发动攻势。

所以,想真正的将蒙古打跨。千头万绪有很多事情要解决。

比如从永乐以来,卫所的腐败堕落,士卒成为军官的奴仆奴隶。大明边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了不知道多少。

与国初,甚至永乐时期都差了不知道多少。

比如将领的青黄不接,等等。

但是有一件事情,在朱祁镇看来最为重要。

那就是对北方的开发。尽量能让北方支撑起草原上的战事。这样一来,要减少不知道多少战争成本。

也不至于五征蒙古,就弄得天下动荡。

只是北方从辽金元到而今,动荡不休,早就不如汉唐之时了,经济中心南移,可以说非人力可以挽回的。但是能挽回一分是一分。

北直隶情况不好办。

朱祁镇通过门头沟煤矿就知道一件事情。

门头沟的煤矿,都少不了勋贵的身影,那么北京附近的土地,会在手里?这也不言而明了。所以在土地上做手脚,在京城这个地方。朱祁镇要小心谨慎。

但是辽东就不一样了。

辽东地广人稀,耕地开垦的潜力极大。而今又在卫所管辖。而卫所就有屯田的责任。

“娘娘。”朱祁镇说道:“京师所需的粮食从南方运过来,全部通过运河转运,这样一来,太危险了,一旦运河出了一点问题。京师就有断炊之险。孙儿想来想去,总是绝对不保险。”

“孙儿一直想辽东地广人稀,如果能加以开辟,辽东之地的粮食也可以通过海路支撑京师。岂不方便。”

太皇太后摇头说道:“辽东可以粮食只能种一季,又多种栗米。又多为生地,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如何能支撑京师。”

“孙儿是你想差了?”

“娘娘,辽东是可以种植水稻的。”朱祁镇说道。

太皇太后听了,心中一动,说道:“这是真的。”

水稻比起栗米之类的作物高产太多了。南方粮食产粮之所以胜过北方,水稻的大规模推广站了很大的原因。

朱祁镇说道:“孙儿不敢欺骗娘娘,朝鲜与辽东相连,而朝鲜人多种水稻,辽东又多水,想来也是可以的。”

朱祁镇继续说道:“如果娘娘不信,可以从江南招几户农户在辽东种植水稻。即便一年一季,如果是水稻所产也不少。”

北方栗米的产量,一石多一点就不算错了。有甚至产几斗的。所以辽东两万顷土地,产三百万石,其实朱祁镇往高里估计的。

因为他估计,辽东耕地数量,未必仅仅有两万顷,不可能没有一点私田。

但是这两万顷改种水稻,一下子就能提高一倍产量。水稻一季两石属于基本操作,江南一些地方,水稻一亩能到五石六石之多,当然这并非普遍现象。

但是江南水稻一季三石却是有的。

太皇太后想道:“这事情先放一放,我会从南方找几家人分到辽东种稻。”太皇太后掌握大明所有的资源,这些小事,不过是太皇太后一句话的事情。太皇太后说道:“只是辽东人口太少,你觉得该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从今以后,朝中大下刑犯全部刺配辽东,并招揽女真人出山种田。”朱祁镇小心翼翼的抬头,说道:“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从北方各地受灾的地方,迁徙一些灾民。”

太皇太后脸色微笑,不见丝毫变化,说道:“你问大宁的事情,是不是将来准备,以辽东的粮食接济大宁,重建大宁都司。”

朱祁镇知道,他在乾清宫之中,说得每一句话,都逃不过太皇太后的耳朵。

其实这种到底是关爱还是监视的东西,让朱祁镇心中有些厌烦,但是他毕竟不是小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难免的。

故而他从来没有将这些情绪带在脸上。

说道:“正是,大宁太重要了,太宗皇帝说过,有开平,大宁在,北虏不能窥京师。只是如果开平,大宁纷纷放弃,北虏直抵大同,烽烟达于塞上。实在不是盛朝气象。”

太皇太后说道:“那你将来准备,如何对付瓦刺?可曾想好了。”

朱祁镇在太皇太后的温暖的微笑之中,似乎正当太皇太后仅仅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而且从登基以来,朱祁镇在太皇太后的指导之下,渐渐的熟悉了大明朝政。

对朝政不敢说事无巨细一一了解。

但是大提之上,也都明白了。

已经具备了键盘政治家的风范。

他毕竟在大位之上,而今自然有跃跃欲试之像。太皇太后问起来,朱祁镇也没有多想,说道:“孙儿想了,太宗皇帝五次北伐,虽然多有斩获,但是不过数十年间,瓦刺坐大,但是朝廷的元气还没有恢复。”

“以孙儿之见,这种大举征伐一战而定的想法,万万不能有了。”

“孙儿想,我大明九边战略,还是要尊太祖旧策。”

太皇太后说道:“太祖旧策,却不知道什么策?”

朱祁镇说道:“太祖当初见速下草原不可能,就拉拢草原各部,并建立九边,向草原进逼,建立辽海屏障,甘肃藩篱,只是瓦刺崛起,这些地方纷纷有动摇之像,孙儿应该出兵两地,以两地藩篱遏制瓦刺。”

“甘肃那边,暂且不论,但是东北多山林,草木既然能生,则必能耕种,孙儿想开阡陌于奴儿干都司,且屯且战,将奴儿干都司化为行省,则以此为根基西进,重建大宁。开平,东胜卫,尽占漠南之地。”

“将北虏驱除到漠北之地。”

太皇太后说道:“那么漠北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这个孙儿没有想好。”

太皇太后淡淡的说道:“你不是没有想好,是你想的太好了。”太皇太后的脸色一变,厉声说道:“跪下。”

朱祁镇一懵,看太皇太后的脸色不好,顿时觉得自己失言了。但是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的战略之中到底什么地方出错了。

只能听从太皇太后的命令,立即起身跪在地面之上。

太皇太后脸色铁青。说道:“你可知错?”

朱祁镇连忙说道:“孙儿知错?”

“错在哪里?”太皇太后问道。、

朱祁镇哪里知道自己到底什么地方不入太皇太后的眼了,怎么能说得上来。

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十一章 孙氏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十六章 经筵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