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会试

第二十五章会试

三月初一。

清晨,阳光从东方打过来,将人影拉出长长的轮廓。

大队人马鱼贯而入。

这些都是新科会试。踩着早上清冷的晨光,一步步的走在太和殿前的青砖地面之上。

大殿之前,已经有无数大汉将军,威武雄壮之极。

一张张案几都已经准备好了。

随即响鞭响起,无数人高呼万岁。

一个个新科进士,纷纷行礼。

朱祁镇在龙椅上落座,几个大学士,还有十几个翰林学士都在他台阶之上。朱祁镇微微点头示意。

立即有太监高声喊道:“免礼。”

随即宣读考题,开始考试了。

这一次的考题,是朱祁镇提出的,那就是何以聚财?

当然了,不会是这么简单四个字,而是列举朝廷这么多年需要用钱的地方,最后说出而今国库艰难的现状。最后问这四个字。

让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陈循与周忱之间是有差距的。

而且差距是相当之大的。

周忱在的时候,不仅仅是开源,而且在节流。

将大明朝廷日常开销压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是陈循却做不到这一点,陈循上台这几个月,已经得到朝廷上下的认可。

只是朝廷的开支,却多了起来。

不是指赈灾开支,而是日常维持的成本。

朱祁镇不知道是陈循慷朝廷之慨,收买人心,还是能力不足。

但这一点事情,不是换掉一个首辅的理由。

满意不满意都要用他的。不过该敲打还是要敲打的。

朱祁镇就用了这个题目。这一次考试乃是陈循主考,至于陈循悟不悟,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朱祁镇也只是礼仪性的出席而已。

等所有人的都开始答题之后,就离开了。

毕竟他们考试会直接考到傍晚,甚至不吃中午饭,用干粮糕点之类充饥。

朱祁镇自然不会等他们。

三日之后,内阁将前十名的考卷呈上了。

朱祁镇随意看了看,毕竟这是大明将来的人才,虽然朱祁镇不喜欢一考定终身,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能考到前十的都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即便让他们与同辈再次竞争,他们也很大概率走到前面。

更不要说,科名在前的一些隐性好处,即便是朱祁镇也无法否定。

只是朱祁镇只是草草一翻。却发现一个大惊喜。

很多人对财富理解,都是从儒家经典之中来的,甚至有一个言下之意,国君最大的财产,乃是天下百姓,他朱祁镇不应该关注国库之中结余多少,而应该关心百姓如何。

这对不对?

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一点实用价值。

朱祁镇毫不犹豫的将这一张试卷打出前十,让后面依次补充上来便是。

不过,有一卷试卷,却给朱祁镇带来大惊喜。

“然人之所以生,必有所以养而后可以聚之,又在乎生天下之财,使百物足以给其用,有以为聚居衣食之资而无离散失所之患------”

朱祁镇忍不住叫好。

无他,这一句话否定了,天下财富有定数,不在官而在民。

甚至将财富的产生与人的生养有直接的关系,几乎是劳动产生财富的另类表达。朱祁镇简直大喜过望。

周忱的财政改革,下面士林一直有异议,即便周忱谥号,文忠。但是也挡不住身后很多人对他暴敛之臣的评价。

这一点,让朱祁镇很无奈。

甚至形成一个怪圈。

反正为政府增加收入的大臣,都有不好的评价,乃是暴敛之臣,任何放任税源流失的大臣,却是宽厚仁德,爱民如子。

让朱祁镇评价,就是小仁乃大仁之贼。

没有赋税,朝廷该怎么运行?

没有赋税,朝廷该怎么赈灾?

没有赋税,朝廷该怎么抵抗外辱?

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不管你说的天花乱坠。反正天下财富,不在官就在民。

在官的多了,自然是剥削百姓,自然是暴敛之臣。

甚至这种舆论之下,大明财政不产生危机才是咄咄怪事。

朱祁镇一直想扭转这种氛围,但是这种经义上的争论,朱祁镇很不好下手。

一,朱祁镇虽然有过几年中国经史教育,但是在这上面的造诣并不高。原因无他,古代经史博大精深,并非朱祁镇几年之间就可以学透的。而且当时学习的时候,朱祁镇更多是在揣摩权谋之道,而并非经义本身。

二,就是朱祁镇也不好插手。最主要是不好直接插手。

说起来,儒家每一个学派的产生,发展与没落,其实都与皇权有关系,但是有关系是有关系,让皇帝直接下场当学问上的大宗师,所谓之君师一体,看起来很美妙,但是隐患太大了。

朱祁镇即便是插手,也必须先有人提出相应的观点来。

而此刻,朱祁镇等到了。

朱祁镇拍着这一封试卷,说道:“此乃魁首。”

陈循自然不会意义,说道:“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其实这一封试卷,在诸位考官之中,也是很有争议的。

那种以民为宝,何必言利,等儒家观念在所有试卷之中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毕竟很多考生也没有事务经营,也提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

只能说这些正确的废话。

其次就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大多都行不通的。

而这封试卷的观点,其实就是政府加大对经济的管控,以达到:“养而聚之”的目的。与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似乎有一点的关联。

与很多人的观点是相违背的,甚至违背了太祖的观点,太祖皇帝是反对朝廷对民间过度干涉的。

从很多地方上都能看得出来。比如太祖皇帝推行乡约,推行地方自治,几乎我们所有印象之中,那种地方上大家族,乡绅垄断基层权力的事情,都是基于朱祁镇推行以理学观念之中的乡约的结果。

并非古代历史上都是这样。

这种朝廷对民间事务干涉减少,不承担很多民间义务,所以修桥铺路的责任,都在乡绅身上。

就是这种财政思想的直接体现。

当然了,也是当时政府统治能力的极限。

只是如果当时是非不想,而不能,但是而今朝廷,是不但不能,想都不想。

这一封试卷,乃是陈循力排众议推上来的,陈循或许在有些能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政治敏感度上,一向不差。

他对朱祁镇的心思揣摩的也很透彻。

如果以养而聚之,这四个字来看,朱祁镇登基以来很多事情都能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他将这一封试卷推到朱祁镇面前,本身就是对他本身政见的一种委婉表达。

朱祁镇说道:“此乃何人?”

陈循说道:“南海丘浚。”

朱祁镇说道:“此人授官的时候,就让值起居注。”

陈循心中一愣,朱祁镇处理公务的时候,一般是太监做打下手的工作。但是有一个人能一直在朱祁镇身边待着,而且朱祁镇有时候也会分派一些任务。

那就是值起居注的翰林官。

这是一个可以总览朝廷全局,又能深入最高层政治运作细节的职位。是一个对人锻炼的极佳位置。

陈循口中说道:“臣遵旨。”

心中却暗道:“看来我要与这个弟子,好好亲近一些了。”

陈循作为住考官,丘浚天然成为陈循的弟子,是他阵营之中的一员,只是陈循本来没有多重视这一界科举。

无他,陈循也明白以他的年纪做上三五年首辅,就会致仕,等不得这些弟子,身居高位,而今看来,却是未必了。

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章 经筵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