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

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

给皇帝衣服,可以并到织造之中,给皇帝做兵器,可以并在兵工厂之中,但是给皇后与诸位妃子做首饰,这样的活却没有地方规整。

好吧,金银匠的精细活。都需要老师傅,也用不了多少人。

但是皇帝用的厕纸,皇帝用的笔,已经杂七杂八的小物件,如是等等。

可以说,皇宫之中维持皇族生活的所有物资,都是不假外求的。也就说,只要用到的,都没有向宫外采买的意思。

要么自己生产,要么让下面进贡

如此就可以想象,为什么宫中每年的花费最少要一两百万两之多,要知道,很多省一年税入,也不过是这个数字,还不算如贵州这样的穷省。

这里有极大的浪费。

在太皇太后时期,就精简过人手,而朱祁镇一直没有怎么扩充,甚至在除掉王振的时候,还消减了不少人手。

但是宫中太监宫女加起来,大抵还是超过万人的。只是这万余人,每年耗费数百万两,在这些作坊的浪费,也是其中一大项,更不要说太监们的上下其手了。

朱祁镇立即想到了。

这样处置的好处,不仅仅是能腾出一笔活钱,还能减轻宫中的开支。一举而两得。

朱祁镇说道:“好,就这么办。如此在一两个月之内,少府能筹多少钱?”

刘定之说道:“以臣之见,多的不好说,三百万两,还可以的。”

这些遍布北京附近的作坊,有两处让各大商贾下血本。

第一处,就是即便是扑卖了,一般情况下,宫中的需要还是要继续的,除去了这些作坊,自然要有采购。

那么从什么地方买?

自然是从这些原本的作坊之中。

明后期,天下咸称苏样,那时候天下的时尚中心,技术中心,都在苏州。

而此刻却不一样,天下风尚都在宫中。尤其是朱祁镇的欣赏品味,与这个时代不大一样,比如朱祁镇不喜欢,那种花纹太繁杂的图案,再比如朱祁镇对不少家具进行的改造,就好像煤球炉一般。

朱祁镇无意引领风尚,他不过是想让自己过的舒服一点。

只是上行下效。

就比如,朱祁镇不喜欢官员跪奏,天下间官员之间,大多作揖而已。当然了官场之上,除非上下级相隔了好几级,一般也很少跪,只是朱祁镇强化了这一点。

比如,朱祁镇喜欢开会,也约定成俗一套会议流程,并派人记录。掌起居注的翰林官负责这一点。

而在地方官员议事的时候,也纷纷照着这一套来。

朱祁镇自己不觉得,却不知道他很多习惯,都是后世多少代进化培养出的,很多人都觉得舒服方便才这样做的。

再加内伤他皇帝的身份,自然成为大明朝最强的时尚达人,宫外都以模仿宫中的风尚为荣。

这些作坊只要接到皇宫里的单子,即便不给钱,他们也愿意,因为如此就证明了他们的正宗。

第二处,就是工匠了。

大明最好的,技术最高超的工匠,大多都在宫中,如果能得到这些大师傅,自然再好不过了。

不过在这一点上,他们要失望了。

朱祁镇一直有意解除匠户体制,虽然还没有大张旗鼓的做,但是在刘定之推行的工业化生产下,这个体制已经在崩解之中。

毕竟这样的分工生产,需要的不是匠户,而是工人。

所以这些大师傅之前依附宫中,是一种人生依附关系。但是在这些作坊卖出的时候,这个关系也自然解除了。

商贾们不可能凭空得到这些人,如果拉拢人,就要看他们的本事了。

第三,就是这些作坊的地皮了。

如果知道熟悉北京地名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地方叫某某场,这些场大多都是为宫中供应的,比如大有名气的琉璃厂。

这些场或在城内,或在城外,都是当初规划北京城的时候,一起规划的。

那是几十年前了,当时北京与现在的北京可不一样。

随着承平日久,北京的人也越来越多,京城居大不易,这房价就水涨船高了。

现在看来,这些工坊所在,都是黄金地带。哪怕仅仅是将工坊推平了,在原地建一个宅子,也能值大价钱。

所以这种种原因,这些工坊卖出,三百万两,还是少说了的。

特别是在地皮这一块,如果细水长流,说不定收益更大。

刘定之自然也是给自己的留有分寸。

朝廷虽然虽然财政紧张,但并非一点钱也没有,有这三百万两打底。再凑借一点,出兵的军费大抵就有了。

军费问题一解决,武英殿之中,就变成快乐起来了。

下面的问题,就是商议出兵的人选与数量了。

朱祁镇问孟瑛。孟瑛说道:“陛下,辽东镇只需派一个军过去,就足够稳定局面,而再抽调一两万,去海西,海西就不会有失,大抵五到七万之间,就足以维持局面。”

朱祁镇说道:“如果朕想要给也先一个狠的需要多少兵马?”

孟瑛一愣,苦笑说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陛下让老臣说,老臣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朱祁镇明白,打仗的因素太复杂了,哪里是单单增兵就能打胜仗的。但是朱祁镇也知道,虽然增兵不一定保证打胜仗,但是增兵之后,打胜仗的几率,要高一点。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中军留守。其他三军出动,石亨熟悉海西,让石亨先行驰援海西,负责海西战事。以杨洪为主将,郭登为副将,增援辽东,负责辽东战事。”

“陛下。”刘定之说道:“如此三百万两估计不够。”

朱祁镇说道:“朕再出内库,不过户部也要想办法。”

朱祁镇内承运库几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了,不过三百万两上下,再出内库,朱祁镇就真要紧衣缩食,大量裁剪宫中人员了。

朱祁镇相信,一个平日运行良好的财政体系,在关键时候,是能榨出钱的,只要不一直榨就没有问题。

毕竟与明后期的几个皇帝相比,朱祁镇的财政已经幸福的是他们无法想象的了。

朱祁镇关键时候,有豁出去的勇气,如果不是朱祁镇不想再经历一次京城兵力不足的窘状,他都敢将其余四军都放出去。

毕竟说起来北京还是十二万城防军的。

只是估计朱祁镇愿意,其他人也不会愿意的。

朱祁镇说的斩钉截铁,其他人只能同意。

石亨说道:“陛下,臣有一言。”

朱祁镇说道:“说。”

石亨说道:“海西太远了,再加上道路南行,各军步骑皆有,赶到的时候,估计黄花菜都凉了,而今救人如救火,臣以为当抽调各军骑兵,以臣为先锋,先到海西,其余步卒,再慢慢行军不迟。”

朱祁镇看向孟瑛。

孟瑛说道:“可以,中军留守,也可以将中军的骑兵也换给石亨。”

以马三步七的原则,每军都有一万五千骑兵。石亨将步卒留下来一万五千补充到正中军之中,而后将剩下的两万步卒留在后面,带着三万骑兵,当天就离开了北京城,途径山海关,辽东先到海西。而杨洪与郭登第二天出发,跟在石亨的后面驰援辽东。

如此,瓦刺主力,与明军主力在正统十四年之后,再次碰撞。四年前的新仇旧恨,要重新清算。

这一次碰撞的地方,就是在海西与辽东。

谁胜谁负,还是未知之数。

不过,朝鲜战事已经进入尾声了。汉城之战,到了要见分晓的时刻。

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章 年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