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

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

“我呸。”朱见濬灰头土脸的从地下钻了出来。一身很寻常的麻布衣服。让人万万想不到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之尊。

更让人想不到的却是,朱见浚不在北京,而在西北兰县。

这就是朱祁镇对太子的磨砺。

一来,朱祁镇对太子寄以厚望,毕竟大明祖宗法度下,朱祁镇也是很难做到易太子的,更不要说,在皇家换一个太子,几乎是杀一个儿子。

朱祁镇虽然冷酷,但也没有到灭绝人性的地步上。

所以,作为朱祁镇政治上的接班人,朱祁镇自然要用心培养。

二来,朱祁镇才三十多岁,可以说是春秋尚早,太子却已经接近成年了。如果一直养在京师无所事事的,被有人说离间父子,反而惹出了其中乱子来。

不如趁他年轻。放出去磨砺几年。好见识一下民间疾苦是什么样子的。

而天下何处最苦?

其实不管那个地方的底层百姓都各有各的苦楚。

不过总体来说,西北百姓要比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苦一点,这是自然环境限制的。

而于谦又是朱祁镇信的过的人,于是朱见濬就被扔到西北来了。

虽然朱祁镇想将太子一个人扔过来,但是不管是国内太后,皇后,还是外面的内阁大臣都不会同意的。

孙太后与钱皇后两人明里暗里斗了好些年了。但是唯独在太子的事情上却是统一阵线了。

于是,朱祁镇不得不做出一点点退步。

就是让太子带这他的小班底过来。

太子的小班底就是谁啊?

首先是太子的死党同学,英国公张懋。张懋带着数名乾清宫侍卫,这是为了保护太子的安全。

还有于谦的儿子于冕。

于冕而今已经在南直隶做了县丞,不过被朱祁镇又捞了回来,让他陪同太子。

这一方面,也是为于谦着想。

于谦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西北风沙,身子骨大不如从前了。但是在明代父子同地位官,却不合规矩的。

而于冕跟随太子,虽然也在西北,但是与于谦就不是一个系统里面。更不要说,太子的身份保密,在外人看来太子不过是一千户而已。

不错,就是隶属于兰州中护卫屯田千户。

张懋与于冕都是他的随从而已。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在太子的身边并没有安排文官。这也是朱祁镇的用意。不想让太子与文官士大夫有太多的接触。

对理学那一套,作为未来大明天子,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但是如果真信了。那也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朱祁镇也有些不知道该如何教太子。

原因很简单,每一个人的思想形成,都是有具体环境的影响的。朱祁镇之所以有如此思想,乃是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

在还没有成年之前,就打下了基础。

但是太子却不一样。

朱祁镇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一对一详细教导太子。只能让太子去直击大明底层的真相。

而朱见濬的这个千户官,正是于谦为朱见濬安排的。

这也是于谦按照朱祁镇的意思来办,让朱见濬接触到底层的大明。而朱见濬这个千户,就要带着千余名士卒以及他们的家眷,还有一些蒙古内附的牧民做一件事情,就是沿着阿干河修建灌溉系统。

阿干河乃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从黄河北岸汇入黄河之中。

也算是于谦规划的西北水利工程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之所以让卫所军来做这一件事情,又关系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有经营兰州作为西北重镇的原因。

毕竟明代陕西一省,有现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个省的地盘。西安对于西北,还真有一些鞭长莫及。

所以,他准备将兰州中护卫迁出兰州城,再兰州北方再次建立一处兰州卫城,作为兰州城的北方屏障。

于谦这个计划,也是因为而今的战略形态演变。

燕然之战后,瓦刺龟缩西北,不敢触犯大明边境,至于其他大小部落,更不被边军看在眼里,于是乎,自从仁宣之后,大明日渐萎缩的边墙之外的土地,也都重新回道了大明的控制之中。

宣大辽东海西的边境线,几乎向西北跃进数千里。甘肃,宁夏一带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有所推进。

首先宁夏镇与东胜卫接壤。

黄河几字型顶部,就是阴山,而东胜卫就在阴山之东,宁夏镇在阴山西南,此刻通过黄河与阴山之间的平原,已经解除到了。

大明已经在这里设驿站了。

如此一来,从北京到西北,就有另外一条大路了。

而甘肃与兰州这一带,到没有太往北推进。

原因很简单。

无利可图。

因为甘肃镇,兰州往北没有多远,就是大片大片的黄沙。

甚至如果不是有黄河在,宁夏镇就在黄沙的包裹之中。

不过比起甘肃,兰州这边还是有一些北扩的余地的,比起甘肃一些城池,根本就是临沙建城,兰州北边还有大小松山,以及一些黄河支流。有屯耕的余地。

这才有于谦修建兰州卫城的计划。

当然了,修建城池的事情,不用朱见濬操心,他只要关心他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但是在西北修建水利工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正统二十三年开始,朱见濬远离了经史子集,远离弓马骑射,全部的心思都扑到这一条河上了。

比起河北水利要在旱涝之间做出取舍,西北的水利就简单多了,那就是要想办法引水灌溉就行了。

西北一年大概只有夏秋之间三个月下雨,除此之外都是旱。每个百姓都在缺水的环境之下生活着。

朱见濬来之前,大概没有想到,有人能经年累月不洗澡,为了吃一口水要走几十里地吧。

刚刚来的时候,朱见濬还不习惯,一年下来也习惯了。

他刚刚就是下井检验河道了。

或许有人觉得我说错了,怎么可能下井检验河道。

这却是西北的必然,西北干旱到了什么地步,那就是蒸发量太大了,大到了如果让引来的水源从地面上流淌,就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所以,西北有些渠道,就是类似新疆的坎儿井,要在地里挖出一条暗道,然后在地面上开出井来用水。

如果在刚刚来的时候,朱见濬或许还在乎形象,而今却早已不在乎。说起来千户,这个官不小,但是实际上,他所能负责的壮丁,不过一千多人,这还是于谦特别给他补充了。

否则按大明的现状,一个千户所的壮丁,决计是不够千余人的。

千余人分成数队,就在兰州北边起伏的山沟之中,艰难的挖掘,于冕算是技术员,张懋算是施工队长。但是每一个人都下洞挖掘过。

也包括朱见濬。

朱见濬从井中被吊篮拉上来,张懋立即伸手将朱见濬拉了上来。

这一条河道大概有十几公里,可以灌溉两万亩土地,说多也不多,但是朱见濬亲手将他挖出来之后,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不容易。

哪怕他是千户,他一年吃过的苦,比得上他十几年吃的还多。

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十四章 遗诏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九章 蹇公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