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鲁苏之争

第十章 鲁苏之争

水利学院建造之初,款项是不好批下来的。

原因很简单,在文官系统水利学院也不怎么受待见,而且大明朝廷前几年还有过好几次财政紧张的情况。

大明文官对财政紧张,一般来说都紧衣节食。

而水利学院就在节省之中。

而阮安的待诏俸禄,却是由大内支出的。

很多时候就出现了,水利学院的款项没有,而是阮安却有俸禄。阮安自然将自己的俸禄贴进水利学院的账目之上。

阮安仅仅在水利学院后院有一座小院,还是隶属学院的,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有些不能扔的东西,都是御赐的,就好像阮安手中的拐杖。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文官们也多看重阮安一些,水利学院的学生,受过阮安帮助的人,更是数以千计。

桃李满天下,正此谓也。

更何况,阮安在水利上的权威,很多时候,朱祁镇要开某渠,或者兴建某水利工程,朱祁镇必须咨询阮安。

这让阮安在朝廷事务上,有很大的话语权。

就好像现在,王永和对自己的办法不太自信,自然要带着阮安来为他背书。

坐定之后,王永和就以徐州水利的事情,开始汇报了。

王永和首先说的是山东百姓与南直隶百姓民间械斗之案。

朱祁镇刚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细细听来,终于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徐州水利不行,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人祸。

什么人祸?就是要从徐州地理说起。

这里也要先说明,这里说的徐州,不仅仅是徐州一州,而是以徐州为中心,包括鲁南,淮北,豫东一带地区。

用网络上所言的淮海省来代表,或许有些不大吻合,但也大差不差了。

先不要说,徐州地势如何,降雨或者河道又什么特点,单单说各种行政关系彼此牵连,就是不可能在这里兴大工的原因之一。

这一带,影响山东,河南,南直隶。而南直隶又已经被朱祁镇事实上划分为安徽与江苏两个省了。

也就是说,这里的事情要平衡四省的利益才能开始。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的问题。

再加上运河。

保运从来是运河沿岸的政治任务。纵然朱祁镇已经有过几次,宁可运河断了,也要保证当地百姓的生活。

但是如此一来,让地方上更混乱,且无所适从。

怎么说,运河与地方争水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甚至山东一些地方,连运河附近的泉眼都不许百姓取用,必须为运河所用。

这样的政策不是没有遇见反抗的。

但是有朝廷在背后撑腰,官员们都能下的了手,百姓们也不敢造次。毕竟对于镇压百姓,很多官员都是非常有心得体会的。

但是朱祁镇否定了这一政策。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诚然运河两岸,因为争水的问题,给地方上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很多百姓因此利益受损,但是问题是运河到来,也给当地带来很多机会。

运河沿岸本身就有因运河而得利,与因运河而损失的两个集团,而且这两个集团彼此之间也不是经纬分明的,很多时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之前大明的政策是一刀切,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此刻朱祁镇表现两者并重,却更让下面的官员,不知道该怎么办?

运河要不要维护?

要的。

虽然运河在大明南北运输的体量渐渐降低,但是依旧是官府调动物资,不可获取的手段,而且如果不维护的话,那些因为运河得利的百姓,都不愿意。

那么与运河争水的百姓,要不要安抚?或者说,当地农业用水,要不要满足?

要满足。

皇帝已经表明生民为重了。

但是这个政策很不执行,有能臣干吏,自然能平衡两端,但更多的官员办这样的事情,会变成两边都弄不好,都得罪,里外不是人。

这就是很多的事情,地方官员喜欢一刀切的原因。

单单是这个事情,本来就够烦的了。

再加上行政区之间的划分,两省交界的百姓,更是旱时争水,涝时以邻为壑,几乎有一种世仇的感觉了。

事情闹大之后,各地县衙来处置,他们自然不愿意背锅,要将事情的责任扣到临省头上,甚至一路打官司打到省级,也是如此。

如此一来,不管怎么样的规划水利工程,都不会让所有百姓满意。

虽然政治划界上有省界,但是自然之中却并不出存在,也就说,不可能因为你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就会让山东省的水,不能流到南直隶了。

而且规划水利,自然也要有所偏重。不可能都能得力。比如低洼的地方,最好用来蓄水,而不是用来开垦良田。

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治水的时候,也是有办法平衡的,无非是官府来赔偿,或者经淤积出来土地偿还一二吧。

但是这里的问题,就不好办了。

山东与南直隶,都不愿意自己吃亏。

朱祁镇细细听了,说道:“此事,朕有分寸。”在朱祁镇看来,这一件事情要彻底解决,还真不好解决。

但是如果不寻求彻底解决,派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大臣,去专理此事,想来是行得通的,只要将水利工程修建好了,将来他们之间的矛盾,朱祁镇也不用多管了。

毕竟,大明天下,皇权不下乡,什么争水,争地,几个村子出动数千人大战,就好像是日本战国的大战一般的事情,时常有。有的甚至都不报上来。

锦衣卫报上来几次,朱祁镇还有些大吃一惊,当他发现地方官都习以为常,不是他们有意隐瞒,而是他们真不觉得这事情是什么大事。

打死了,也是家常便饭。

这里不过是有些特殊而已。

朱祁镇预感很准确。

山东与江苏边界上的问题,可谓绵延数百年,到了二十世纪,从五十年代开始,两省为了边界矛盾,不知道闹了多少事情。

所谓的南四湖,也被称为难死湖事件。中央发过三次红头文件,即便如此,也是到了八十年代才算是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这个问题,朱祁镇答应解决了,这才是推进徐州一带水利的开始。

王永和立即将目光看向阮安。

具体的技术问题,就要看阮安了。倒不是王永和不懂,王永和也是协助过于谦治理黄河的。只是王永和知道,在这方面,皇帝更信任阮安。

阮安咳嗽两声,说道:“陛下,青兖徐凤阳乃至豫东,等地虽然相接,但从地势上来说,却不是一体的。”

“凤阳豫东,乃是淮河的问题,淮河的问题不解决,这一带的问题就得不道缓解。而徐州与兖州府却是一体的,这个问题要解决,最好的办法,是在兖州府南,挖掘一大湖,用以蓄水。”

淮河的问题,朱祁镇自然知道其中根结在。

迟迟不肯动工的原因,就是因为工程量太大了。大到了朝廷无法支撑,而今才先放一放。

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五章 新内阁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七十章 年关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