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

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

其实担心前线的人,不仅仅是朱祁镇,还有黎思诚。

对于面对这个局面,黎思诚也有一种失控的感觉。

的确,黎思诚虽然手腕相当厉害,不过短短数月之间,就将升龙城内外都控制在内,完成了对权力的继承。

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对整个安南的掌控未必有多高。

即便是朱祁镇登基多少年了,对广西前线的掌控,也不是太高的,这并非朱祁镇无能,而是距离太远了。

对于黎思诚来说,虽然距离近了一些,但是他对前线的掌控能力,也并不比朱祁镇高上多少。

如果他知道因为钦州七峒会引起双方大战,黎思诚宁肯让大明先夺了过去。

正如杨洪与朱祁镇分析的一样,黎思诚很清楚,大明不可能在广西留下来大量军队,大抵就这一阵子。

等明军退走之后,黎思诚再想办法蚕食就行了。

毕竟对于广西边境的土司们,固然不愿意屈服于安南,但是如果大明大军再次过来,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般来说,广西土司不会对安南方面的要求多做回绝。除非触及底线。

所以,安南有时间,在大明无暇顾及的时候,一点点的将边境线向北推进,就好像是麓川之战的时候,安南就在边境上挑事。

几乎大明朝廷有大事,安南都会在边境上做一些小动作。

只是,而今传来的消息,让黎思诚知道,不管怎么样都要与大明打上一仗了。不过与之前的一样,一边打一边谈,他二话不说,下令再派出使臣,向大明请罪。

只是不走广西这里,而是乘船从广东上岸。

黎思诚又下令,准备御驾亲征。

将升龙城之中最后的禁军集结起来,正是征召四镇之兵。

后黎朝,立国之后,分四道,而是四镇就是四道之兵,京北,山西,山南,海阳四道兵马都是所谓的外兵,而升龙城的兵力就是京军,或者说禁卫。

之前,与大明广西,云南对峙的两道,就是京北与山西两道。有一部分京营还有地方的镇兵,还有相当多的新征的兵马。

达到二十万之数,已经到了三丁抽一的地步了。

这还是安南正处于上升期,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才能有这种地步。

这就是大明与安南国力的差距。

广西与云南的大军,朱祁镇根本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对于安南来说,已经是半国之兵,都动员了。

而此刻,黎思诚不知道,大兴兵事对内部的影响,对百姓的负担,但是他也顾不得许多了。

比较,如果这一战打胜了,黎思诚还能想以后。

如果这一战打败了,不仅仅他,还有黎思诚身后的安南权贵都没有以后了。

安南固然口中对大明的军队轻视之极,但是实际上他们也知道,明军的厉害,否则安南之战打了二十多年,更多是将大明给耗败的,而不是打败的。

大多数安南将领都是口中轻蔑之极,但是真正打起来,都是非常谨慎的,就好像是黎思诚一般。

黎思诚一声令下,几乎清空了安南国内之兵,连与占城对峙的兵马也抽调了不少,筹集了十万大军,在黎思诚的带领之下,向边境而来。

而今黎思诚已经将安南内部的经制之军,几乎收刮干净了。

这已经是举国之兵了。

当然了,如果大加征召的话,不要说三十万,再来三十万,黎思诚也能做到,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安南上上下下,凡是男丁全部为兵了。

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倾国之兵了。

毕竟,安南举国百姓也不过数百万而已。

也就是安南国力的极限了。

黎思诚决定御驾亲征也就不愿意将这大半副家当交给别人手中。几乎是太阿倒悬了。特别是他也是刚刚登基,在国内没有什么威信。对于军权更是不敢有一丝的放手了。

于是乎,黎思诚带十万精锐来到凭祥城下。

在短短一道关卡,大军绵延数十里。甚至大军都不能在此地展开,只能层层布防。

可以说声势浩大之极。

在北边几十里就是明军大军,以毛胜本部的滇军与广西大军,还有当地重新召集起来的土司狼兵。

区区凭祥小县,面对如此大军,凭祥土司李成,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土司,年轻的时候也跟随大军去过安南。

但是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场面。

李成将李家所有的人都召上城池,几乎连同老少妇孺加在一起,也不过两三千人而已,至于所谓的城池,更是简陋之极的夯土建筑,放在九边,连一个千户所的规格都算不上来。

也就是说凭祥而今没有被攻下来。

并不是凭祥城池有多么难守,而是安南大军被黎思诚叫停了。

黎思诚此刻到了军中,二话不说就赏赐全军,激励将士,临阵之前,气可鼓不可泄。一时间安南大军欢呼之声,有惊天动地之感。

众将自然向黎思诚求战。

黎思诚摇摇头,说道:“北寇乃大国也,不可力敌,故而如果北寇来救,这一战就打,如果北寇丧胆,这一战就不用打了。”

“而且打也不要在这里打,敌强我弱,当诱敌深入。”

在黎思诚心中,他估计想拖下去。但是在这个时候却不能说出来。

而且在黎思诚心中却知道,时间在他们这一边,因为雨季快要到了,一到雨季,连绵的阴雨根本不利于作战。

明军甚至不适应这里的气候。

到进入雨季之前,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熬过这一个多月之后,今年这一战估计就要罢手了,到时候想办法通过外交手段,结束这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事。

这个理由,黎思诚知道,毛胜也明白。

毛胜此刻也在太平府城之中,坐立不安。一方面他将各地土司人马,其他各路人马都聚集在太平府。

另外一方面,他在等。

对,在等北京的命令。

这也是一种自觉,虽然朱祁镇对广西说是放权了,这个时候毛胜可以自主决定反攻安南,但是作为在官场上混迹了多少年的老油条。

他自然知道,做了决定就要承担责任。

所以,他上报钦州黄氏之事后,就在等朝廷的决断。

当然了,他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最少他令董兴进入钦州七峒,也就是黄氏原来的领地。

但是到了之后,却发现人去楼空,安南人已经将所有人都带走了。

这一带本来就不是什么好地方,此刻也成为一片无人区了。

劫掠对面的人丁,补充自己的户口,这也是两国交战的正常动作。

如此一来,董兴就带领广东的军队,驻守钦州,负责这一带的防御,或者进攻。

不过,这一带临海,安南并没有在这里打仗的意思,毕竟安南的水师比明军的水师差了不少。

在这里开战,不确定因素不少。

在大军准备进攻安南的时刻,这里一度被京营接管,但是很快,决策撤兵之后,就转给了当地土司,也就是土司李家。

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