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

第五十一章顿兵城下

兵贵神速。

毛胜在大胜之余,根本没有一丝丝的犹豫,大军从镇南关直扑而下。

一路追杀。

几乎在安南军队并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打到了谅山城下。

一时间安南上下震动。

加上凭祥之战,镇南关之战,以及在之后的追击。大军折损了三万有余。如果说凭祥之战,黎思诚还能镇定。但是到了而今。谅山城下一片惊慌。

“殿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请殿下暂避一时。”不少黎氏出身的大臣纷纷劝道。

“殿下,万万不可弃谅山城,谅山一失,则朝廷没有立足之地,北宋真宗尚可南迁,但是朝廷南迁到什么地方,唯有死守谅山,在谅山城下大败北寇,朝廷才能金瓯无缺。”吴士涟大声说道。

吴士涟乃是安南朝中有名大儒,也是士林领袖。

当然了,而今安南虽然也有科举,但是总体上来说,更依靠世家大族,如阮家,郑家,黎家,陈家等安南的名门望族。

故而很多在安南权臣都是文武兼备的,有平章国事的官衔,也就是宋代丞相的官衔,但是同样能领兵打仗。

而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不过是清流词臣。

即便是吴士涟这样的士林领袖,也没有什么实权。

黎思诚说道:“吴卿的意思,孤明白,孤宁死不退半步。敢说弃城者,犹如此案。”黎思诚拔出厂剑,一剑劈在案几之上。

阮炽见状立即出列说道:“殿下圣明。”

随即身后大小将领纷纷出列,只听甲胄铿锵,气势如洪,剩下几十将领几乎齐声说道:“殿下圣明。”

刚刚建立几十年的后黎朝,正处于上升期,不管是国力还是政治上,就好像而今的大明一般,历史上的黎圣宗时期,就是后黎朝最巅峰的时期,黎思诚在弘治年间才去了,但是他才死后二十多年,后黎朝就雨打风吹了。

到了嘉靖朝的时候,莫氏篡夺了朝廷大权,后黎一分为四,数年战乱,最后被阮家与郑家对峙。

所以,黎思诚能有后世的地位,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本身的才能,更是因为下面的军心民气。

诚然明军连战连捷,安南士卒损失惨重,并折损了数名将领,安南上下固然有些惊慌失措。

但是作为安南军中的骨干将领,却并没有丧失勇气。

如果黎思诚此刻镇定不下来,甚至这些大臣估计就要做一做寇准所做的事情了。

黎思诚之所以如此坚定的表态,却也是感受到了下面这股思潮。

黎思诚如此决绝的表态,立即稳定了军心。

阮炽进言道:“殿下,谅山城下,容不下大军,臣愿意带大军出外镇守,为掎角之势,只要撑到雨季,北寇只能退兵了。”

黎思诚说道:“好,如此城外大军就交给太傅了。”

阮炽说道:“请殿下放先,臣是决计不会北寇惊扰圣驾。”

安南这边有安南的打算,但是毛胜这边也有毛胜的打算,几乎在镇南关之战后第三天,明军大举南下,正式翻越了大明与越南的边界。

地势也从之间北低南高,变成了而今北高南低,因为不知不觉之间,明军已经翻越了两国之间的分水岭,只需过了谅山之后,就走出了珠江流域,进入了红河流域之中。

不过,谅山也并不是好攻的。

谅山城有山河之险,山就不用说了,大明与安南两国边境都是大山,河就是左江的支流,却是少有的由东向西流的河流。

一座城池,依山傍水,更有一座坚固的城池,还有数座军营,分布周围,好似梅花五出。

大军想要到谅山城下,必须将外围的营地一一个拔除了。

但是安南军队多用火器,善于防守,在打镇南关的时候,早就知道了。

想要攻下这么多的地方,伤亡只会比镇南关一战更多更惨。

而且也没有什么可以取巧的地方。

唯一可以欣慰的事情,就是谅山周围要比镇南关周围宽敞太多了,足够展开兵力。

慈不掌兵。

毛胜固然知道这一战不会好过,但是眼睛也没有眨一下,一挥手大军就开始进攻了。

双方近三十万大军,在谅山弹丸之地展开,兵分数路,绵延数十里,彼此之间烽火传信。号角相连。

而阮炽坐镇穷奇河北大营,稳如泰山,穷奇河北大营,每一个将领都已经说明,没有将令,谁也不能后退一步。

所以双方一开始,就打的血腥之极。

明军这边以京营为主要的火力支援,因为这个时候,毛胜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火器装备率上,除却京营之外,其他各部火器数量居然比不上安南军队。

当然了,安南这几个月来积极备战,后面不知道补充上来多少火器,在第一线的安南军队,更是补充的重点所在。

而原广西军队,也就是剿灭大藤峡的军队,他们多是南方卫所之中剩下了可战之军,说起来,也是大明的次要军队,最新式的火器都没有装备给他们。而土司各部更是如此,有刀枪都不错了,还想要火器。

只能以王越为主攻,而其他军队分割安南军队的营地。阻挡援军,不管安南军队的摆出什么一样的阵势,毛胜也要一口一口给吃下来。

这样的战事,已经没有花俏可说了。双方都是钢铁,火药,与意志的碰撞。

毛胜在后面看见的只有伤亡人数,与后勤消耗。

后勤消耗虽然大,但是朱祁镇拔出的五百万两军费,已经发挥出作用了,而且项忠坐镇后方,自然不绝转运。

只是大量物资都要从桂林,或者广东转运而来,其中消耗并不少,而距离安南最近的地方,大多都是土司。

不好在当地征召物资,引起链锁反应。

只是看见阵亡名单,毛胜忍不住的喷出一口逆血来。

他其实在当初钦州黄氏之变,硬生生的杀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受伤了,伤得还不轻。如果毛胜年轻十几岁,这些伤势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情。

但是岁月不饶人,他已经不是当初与郭登一齐冲击象阵的猛将了。而且他也知道,他的责任重大,除却他之外,一时间哪里有能承担起大军作战的主帅。

所以,他才隐瞒伤势。只是将很多军务分担下去了,否则以毛胜的性子,即便不能说亲身上阵,但也会上前督战。

而今他看见,阵亡的名单,其中有大量的黄,岑,莫,田等等姓氏,这都是广西土司兵,还有一部分项忠补充过来的贵州土司兵。

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毛姓的,自然是他的亲戚子弟的,还有一些人姓名之后,特别标明武学第几届出身。自然是京营的中下级军官。

这都是大明的精锐与骨血。

在短短数日之内,却打城这个样子,毛胜岂不心疼之极。

表现在野战之上,就是屡战屡败,很容易被人将前面的营地与后面的营地分割开来。

但是即便如此,每一个守营寨的将领,大多都是战斗在最后一刻了。而主将不身死,下面的将士一般都不会崩溃与投降的。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八十章 经筵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