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

第七十八章大越皇帝

吴士涟作为安南士子领袖。

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建议黎思诚称帝,自然是有自己一番考量的。

最重要的是定人心。

人心这个东西,是很微妙的。

而今的安南面对要与明军大战这个事实,上上下下都有人心浮动,虽然大家口上叫得震天想,但是内心中还是忌惮大明的实力的。

甚至这种忌惮,黎思诚心中未必没有。

但是大明明摆着要灭安南了。

不管是忌惮不忌惮,没有用了,这种情绪甚至反应在战略上有负面影响。

别的不说,为什么安南不能在大明并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进攻大明本土,以战养战,将战斗拉进自己的节奏之中。

而是要打占城。

看似先发制人,其实已经陷入明军的节奏之中。

吴士涟看的分明,就是满朝文武心中都存着一个和字。

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为最后达成与大明和平而存在。

这个指导思想对不对。

对大明与安南国力稍稍有些认知的人,就知道是对的。

但是指导思想是对的,并不意味着执行层面也对。

能战方能言和。

并不是说一开始打的时候,就要是想着和谈,如此一来军事行动自然束手束脚。一旦军事上并不顺利,和谈这一件事情自然无从谈起。

所以为了,让大明知道安南不可灭,不能灭,就必须放弃一切想谈的想法,先打下去,打到明军承受不住。

和谈自然就来了。

而不是限制战争规模,不敢越雷池一步,将战术战略的主动权都拱手让人。

但是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吴士涟看来,就是称帝。

因为称帝之后,一来坚定内外之心,让内外都看到黎思诚战斗到底的决心。二来也是振奋军心民气。

前文说道,从后黎开始雄王传说,已经为安南建立法统基础,就是说安南国主乃是神农之后,当与中原之主,分治天下。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大越与大明乃是平等的。

如果黎思诚称帝之后,自然会引起一番士气高涨。也是对大明示之以强。

吴士涟很明白,示弱是求不来和平的。

唯有示强了。

吴士涟将其中的道理,丝丝缕缕的讲给黎思诚听了。

黎思诚听了心跳加速,脸色潮红。说道:“如果北寇不肯罢休如何?”

吴士涟说道:“如果战场之上,北寇大胜,我等所为不过是无用之功,如果北寇在战场之上不能奈何本朝,愿意谈判。”

“即便本朝打得再好,我国国力还是弱于北寇的,总是要有一些让步的。”

黎思诚自然明白,这个让步,很可能是帝号。

黎思诚心中很不甘心,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办法。

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贸易里面,是容不得一个与大明平齐平坐的国家存在。

大明礼部的风格,比起利益,他们更重视面子。

即便安南与大明的战争,让大明吃了大亏,想要双方停战,安南也要给大明一个台阶下。否则这战事就要继续下去。

几十年前就是这样的。

大明在安南境内坚持不住了,并没有直接撤军,而是册封了陈氏之后,陈天平为安南国主,然后撤军。

而黎利更是奉养这个安南国主一段时间,最后让他病死了,无嗣,黎利这才登基成为安南国主。同时向大明称臣,朝贡贡品也是相当的殷勤。

这就是名实之间的选择。

如果黎利敢撕破这一层薄薄的面子,这一战说不得还要继续打下去,要知道当时朝中支持继续打下的人并不是没有的。

最少张辅的主张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变过。

如果这一场战事打到最后,安南愿意付出去帝号等等代价,不管战场打成什么样子,单单从协议上来,看上去像是一场胜仗。

黎思诚虽然很想一直带着这个帽子,只是而今的局面却容不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好。”黎思诚说道:“就这么做了。”

于是黎思诚就在占城城北,打扫出一大片空地来,建立了天坛。黎思诚身穿冕冠,身着团龙十二章纹,与大明龙袍差异不小,但是大体上却是一个样式。

登上天坛昭告天地,登基称帝,为大越皇帝,改年号为洪德。以明年为洪德元年。

随即无数士卒山呼万岁,声音颇有惊天动地之感。

黎思诚随即大封群臣,各有赏赐不去提了,专门将占城国王的弟弟,盘罗茶图为占城王,将占城以北的地方都化为了占城所有。

于是占城被一分为二。

占城成为了大越第一个藩属国。

这也是黎思诚称帝另外一个原因,如果他不称帝的话,在安南的体制之中,是无法安置一个占城国的。

当然了,虽然安南变成了大越,但是总体上实力并没有什么变化,自然不能对这个北占城国不管不顾。

而是派出大量安南士子成为北占城国的官吏,用安南的办法,也就是儒家的办法,将这些地方重新构建出政府机构。

盘罗茶图从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占城毕竟是古国,有一定的民心基础的,用盘罗茶图,也是为了快速安堵地方。

自然传到了董兴耳朵之中。

董兴怒不可遏的大骂不止。

在董兴看来,这是对大明彻彻底底的冒犯。普通之下,只有一个天子,一个皇帝。

只是董兴而今自身难又能有什么办法啊。

在黎思诚登基之后,北占城军就立即接管了攻城任务。在战场之上,这些北占城军的实力,似乎要比他们当占城军的时候要强上一些。

无他,婆罗门教之下,什么都是固定的。

即便立下多少功劳,也不过是头人的功劳而已,自己什么也得不到,而今在北占城军中,虽然说是占城军,但是实际上有大量安南军官。

黎思诚为了统治需要,甚至有意提拔一些占城低层的士卒为将领。

如此一来,这一点点的赏赐,就足够占城士卒舍生忘死了攻城了。

只是董兴也不是吃素的。

正如丁列所料。

他这一次来带来大量的火器。

毕竟董兴很清楚,他带着这些人马,在十几万人的战场之上,其实发挥不出什么作用的,唯独在守城之上能发挥出作用。

而且郭登也吩咐过,他其实不在乎占城与安南之间的胜负。

他派兵更多是维护朝廷的信义,当然了,占城人败也是有底线的。郭登决计不允许占城亡国。

因为那样的话,事情就麻烦多了。

董兴只能苦守占城。

甚至有些时候大雨连连火器也不好用了,只能登城肉搏。

只是不管出了多少事情,董兴总算是守住了占城。

黎思诚在占城城下停留了近一月,他希望得到一个好消息,但是最后已经没有等到占城城破的好消息,反而听到一个坏消息。

那就是明军的援军要到了。

这一支援军并不是从大明本土而来的。

因为郭登手中的机动兵力也不多,如果从其他省份调兵,必须经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其中公文交流就要一个月。

哪里有那么快能够过来的。

这一支援军,不仅仅安南国主,不,而今的大越皇帝黎思诚想不到,连董兴也想不到,甚至连在广西的郭登都想不到。

这是一支联军,占城余部,暹罗,旧港宣慰司,南洋卫,已经南海义商,所组织的一支军队,人数并不多,有三万上下,但是船只却不少,大有铺天盖地之感。

这一支军队,根本不在朱祁镇的棋盘之中,是他们闯进来的。

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百章 马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