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

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

红河与其他河流不同。

很多河流都是到了出海口附近,就会万川汇聚于一,然后滔滔入海。

但是红河却在出海口附近,枝蔓万千,将出海口的平原切割成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平原。这些土地孤悬难守,同样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占据一处,也是难以作为根基之地。

故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逆流而上。

如此一来,最重要的航道,就是白藤江了。

白藤江前后有三次战事。都是决定安南命运的战事。而今白藤江再次成为决定安南命运所在。安南大军都在外部与大明鏖战。

一旦明军能直入升龙城下,甚至不用打下升龙城,军心士气的崩溃,就足够让安南不堪重负了。

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并不需要太重。

当然了,王英也当然知道白藤江赫赫威名。岂能不吸取教训。

于是,他准备先攻海防城。

在大火之后,南洋水师全部已经到齐了。

王英从南洋水师之上,每一船上征调一些人马,筹够了万余人马,随即给王越,董兴分文书,让他们乘船来此。

说起来,王英权位还在两人之上。王英好歹有一个航海伯的爵位。而董兴就不用说了,他与爵位无缘,而王越的积功已经够了。只是缺少战功,只要这一次大战功成,少不了王越一个爵位。

大火之后,明军攻海防城,本以为能一举拿下。

因为海防城相当简陋,并不是安南经营的重心所在,这也很正常。海上的威胁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提高到战略层面。

不要说,安南,即便是大明很多地方也是如此。

安南军队更多是守红河河道,而不是守沿海各地。

只是即便如此,在明军动用大炮的情况之下,也鏖战三日才算是拿下仅仅有数千人把守的海防城。

事后证明打的如此顽强的士卒,乃是清化兵。

后黎一朝就是在清化发基的。

在永乐年间,清化就是黎利的大本营。即便而今清化在安南的政治版图之中,享有特殊地位。而出身清化的清化士卒,更是黎家的老班底。忠心耿耿。

故而战死到最后一兵一卒。

让王英大为恼怒。

无他,三日时间,就进攻的突然性降低了。西边已经传来消息,升龙城已经动起来了。

想要直入升龙城下,已经不可能了。

非在红河之上打上一仗不可。

这一战的决战之地,很可能是白藤江。

王英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只能顿兵海防城,待两军之来,再破升龙。

而在升龙城中。

宫殿之中,甲胄铿锵。

黎思诚此刻已经穿上一身甲胄。在大殿之外,无数甲士林立,却是锦衣,金吾两军,也是黎思诚最后的班底,还有就是从南方刚刚调回来的清化兵。

这数万人,已经是黎思诚最后的机动力量了。

如果黎思诚心中一点担心都没有。那是假的。

但是他对而今的局面,没有预料,那也是假的。

故而他听到明军水师来袭的时候,心中激荡非常,是一种担心,期盼,各种思绪夹杂的感情。

黎思诚从来想过,大明与安南之间的战事,当如何结束。

对于大明来说,结束与安南的战事,或许有很多种选择,但是对黎思诚来说,却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有一场决定性胜利,让明人知道,安南不可轻辱。

这才是之后一切的前提。

那么这一场决胜之战放在什么地方?

唯有白藤江,只有白藤江。

在谅山决战。

黎思诚从来不看好。

虽然安南军队与明军打得尸山血海,寸步不让,尸枕累积,欲满穷奇之河。逼近高陵之山。只是这一处战场,根本来说,是双方国力的碰撞。

打到而今这个局面,依旧是明攻越守,想要打出一个决定性的胜利,谈何容易。

唯有让明军冒进,才有可乘之几。

乘船而上,直入升龙,如此能震动安南上下,军心民气挫动之余,安南之败,指日可待。

只是王英能想到的,黎思诚能想不到吗?

黎思诚就是要以升龙为诱饵,引诱明军深入,好一举成歼。用这一场大胜,还震慑明军,鼓舞士气。

而今,明军来了。

黎思诚心中的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来说,凡是能打起来的大战,要么是必攻必守之出,要么就是双方都有这个意愿。而今这一场即将爆发大战就是如此。

黎思诚此刻站在御桌之前,手捏毛笔,在宣纸之上,一笔一划的写着:“自有宇宙,固有江山。信天堑之设险,赖人杰以奠安。盟津之会,鹰杨若吕。潍水之战,国士如韩。惟此江之大捷,由大王之贼闲。英风可想,口碑不刊。怀古人兮陨涕,临江流兮厚颜。

行且歌曰:大江兮滚滚,洪涛巨浪兮朝宗,无尽。仁人兮闻名。匪人兮俱泯。客从而赓歌曰:二圣兮并明,就此江兮洗甲兵。胡尘不感动兮,天古升平。信知:不在关河之险兮,惟在懿德之莫京。”

这乃是安南陈朝名赋《白藤江赋》的最后一段。其中有仿写苏东坡《赤壁赋》的痕迹,甚至有后世又有人写了《后白藤江赋》与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交相辉映。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安南历史上的名篇,是安南小学生要背的那一种。

而黎思诚此刻,就是以其中文字自勉。

特别是在写“自有宇宙,固有江山,信天堑之设险,赖人杰以奠安。”一句,黎思诚只觉得热血冲头,须发皆张,心中暗道:“舍我其谁。”

这一篇《白藤江赋》,先以楷书开笔,随即心随意走,黎思诚心中血气翻腾,自然流入笔尖,由楷而行,由行而草,最后更是龙飞凤舞,状如飞腾。

如果让朱祁镇来看,定然自惭形愧。

朱祁镇一笔字。受后世荼毒太深,连蛮夷之君都比不上。

写楷书还行,属于能看。至于其他的,更是一踏糊涂。不堪入目。

黎思诚写完全部,掷笔如刀,振甲而起,按剑而出。推门而望。却见大殿之外,甲士林立,看黎思诚出来。

无数甲士下跪,高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数千人山呼万岁,惊天动地。

黎思诚缓缓拔剑,以剑尖指天,说道:“自有宇宙,固有江山,大越天下,岂容北寇染指。朕奉列祖列宗之英灵,与北寇决一死战,尔等可愿跟随。”

“愿随陛下赴死。”

“越随陛下赴死。”

“越随陛下赴死。”

声音三合,不住在升龙城之中回荡。黎思诚翻身上马,率众而出,几乎倾城而出。升龙城之中,除却一些衙役仆役之外,再也没有一兵一卒。

黎思诚的皇后阮氏远远的看着,黎思诚出城的背影,吩咐下去,皇宫之中各部备好引火之物。

特别是她自己的宫殿之中。

如果这一仗打胜了,自然什么也不用说了。

如果这一仗打败了,阮氏就要奉黎思诚之命,即便不能将升龙城付之一炬,也要将宫殿付之一炬。

虽然安南历史上有数次白藤江大捷,但是每一次都是安南到了兵危战急,威胁到江山社稷的时候。

原因无他,升龙城距离白藤江不过二三百里而已。

只有二三百里而已。

黎思诚在这一战之上,已经压上了自己的全部。明朝与安南的国力差距在此刻显露无疑。

大明对安南,不过动了一个手而已,安南已经精疲力尽,甚至开始赌起了国运。胜负虽然未定,但是结局并不会有第二个。

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七章 议政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二章 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