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

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

凡是有利就有弊。

朱祁镇不知道有没有看见这一点,如果一切顺利就罢了,否则出了什么事情,皇子之间的争夺很可能会演变成兵戎相见了。

对于太子接触兵权,朱祁镇并没有太多限制。

无他,朱祁镇只是关注不让太子的兵马在京城附近就行了。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太子还不能有些人手。

而且大明体制之中,对太子的权力范围划分十分大,几乎是确定了副君的身份,太子可以名正言顺插手很多事情。

在安南更是如此。

恐怕如郭登,韩雍这样的名将重臣,也不会太干涉太子的事情。有绝对的自主权。

这还后话。

石彪此刻一路飞驰,他虽然没有称作驰道上的马车,但也是沿着驰道而行。

无他,驰道周围,几十里一座驿站,一般来说,围绕驿站就有人聚居,或者是卫所屯堡,或者是蒙古部落的驻地。或者是从关内迁过来的移民。

不得不说,整个大明最健全的驰道网络,就是最南端是北京,最北端是龙城,最西边是东胜卫,最东边是海西。也就是覆盖了东北平原,外东北地区,漠南漠北蒙古,乃至燕山前后,大同宣府一带。

朱祁镇对草原的统治,就是靠着驰道为锁链,将蒙古牢牢的锁死在其中。

而驰道也完美的执行了这个战略。

可以说,驰道就好像一根项链,草原上的人丁部落,军屯,民户,都是依附在这驰道上的珍珠。

当然了。

虽然朱祁镇决策建立驰道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现实之中的驰道,虽然发挥出很大作用,但是画风并不像是后世的铁路。

别的不说,驰道一般与一条官道并行。

这也是有现实需要的。

无他,驰道虽然快,载重也多。但毛病也多。特别谁木头铁皮的结构,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所以,每当出了这个问题。

驰道上的马车,就要下驰道,绕过一段路程,然后再上驰道,,对,这些马车其实也能在路上走,只是在驰道上更方便而已,甚至因为驰道的原因,让大明四轮马车数量解决增多,因为能驰道与官道两用。然后禀告当地的驿站。这些驿站每一处都有驻军,人数不多,多时候淘汰下来的老军。

他们在驿站附近放牧耕田,专门负责道路的修缮。

在一般情况之下,驰道从来不是畅通无阻的,除非是行驶大军,运输军需,先有人检查一遍,才会有大规模运输。

如此情况,将驰道的好处抵消了大半。

不过,遵化铁厂内部已经再用铁轨做驰道了。不过都是用在铁厂内部,还有矿区之中,对外似乎还没有推广的意思。

无他,铁还是很值钱的。

在内地还好,在草原上很容易几十里没有人烟,岂不是让人偷?

这也是为什么石彪不用驰道。

石彪心中召集,一个人加几个护卫,带了几十匹马,一股换马,虽然比不上八百里加急,也不弱多少。

比驰道要强上不少。

所以,他走的就是沿着驰道两侧官道。

这官道其实并不是修出来,而今是走出来的,草原总体上一片平坦,即便有崎岖难行的地方,在驰道选址的时候,定然会删除。

周围的道路都是修整驰道使用,并平整过的,再加上驰道上一个个驿站相连,很容易让百姓沿着驰道走动。

于是就有了两侧道路。

不过,在北京还是秋天,到了草原之上就已是下雪了。

只是而今的草原与之前不一样。

即便是已经下了初雪,这一条路上的行人依旧没有断绝。当然了多是从北向往南走的归客了。

驰道的建立不仅仅是让朱祁镇完成了对草原政治上的统治那么简单,也让大明与漠南漠北经济上更加密切。

而今主要是马匹牛羊与关内的铁器粮食日用品的贸易。

当然了羊毛贸易也是其中一部分。不过羊毛纺织出来的东西大多是粗货。但是总是一个东西。在这里的贸易份额之中并不大。

这样的贸易,在朱祁镇看来还不够紧密。

但是却已经让很多蒙古人归心了。

无他,对蒙古下层百姓来说,投降大明这几年,几乎是他们过得罪舒服的几年,青贮法的发明,让畜牧业大发展,不至于每年冬天就饿死一大批牲口。

贸易的开通,源源不断的牲口流入中原的同时,也让草原上之前,用性命才能换来的铁锅,布匹等日用品变得普遍起来。

如此一来。

蒙古人的人数激增。

朱祁镇当初担心渐渐成为现实。

不过同样蒙古人对大明的忠心,也是与日俱增。

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在征西藏这一件事情上,特别说明要挑选蒙古人。固然是因为蒙古人有征服西藏的先例。让朱祁镇有一种感觉,似乎高纬度的人更适应西藏的极端气候。

但也是蒙古人对大明皇室表现出非常尊崇的样子。

蒙古人每年送给庄妃不知道牛羊珠宝,几乎是竭力供应,对五皇子更是当成了主子。这让这位年不满十岁的皇子,有了自己坚实的班底。

不过,即便双方商贸往来频繁,但也知道蒙古的冬天是多么难缠。

一般汉人商贩都是到秋天从草原上回来,回家猫冬,也准备货物,等春暖花开之后,再次北上,又开始新一年的征程。

石彪自然是无心看路上有没有人,有多少。

但是顺着驰道到克鲁伦河畔的时候。

雪变得大了起来。

路上也绝无行人了。该走的人都早就走了,毕竟漠北下雪要比漠南还要早。汉人商贩本来到龙城就不多。一来因为远,二来也因为石亨欺行霸市,没有什么好赚的。

石彪顶风冒雪,在寒风之中,挥鞭而行,但是即便如此,也是越走越慢,一来是马也受寒,二来却是雪已经铺满了地面。行动之间要比之前更加用力才行。

左右都劝他休息一下,避开风雪才前行。

但是纵然是天寒地冻,石彪也觉得比不上自己的心中更冷,因为他此刻心中挂着石家上上下下几十条性命。

如果一旦不能劝说石亨,石家定然成为天下闻名的将门,一下子打回原形了。

纵然再辛苦,一刻也耽搁不得,只是低着头寻找驰道的痕迹,一力向前。

在傍晚时分,雪似乎停了。或者说今日龙城附近雪也小了,这是龙城选址的原因,龙城西北东北方向都有山势,遮挡住大风雪。

只是天色缓暗如铅,一时间模糊了白天与黑夜,只觉得天色与雪地一般都带着一种阴沉沉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龙城就在眼前了。

这里是龙城南门。

被命名为拱辰门。

为政譬如北辰,众星拱之。

其中含义,就好像是积极拥护中央之意。天下拱辰门都是北门,因为北京在北,也唯有龙城这里是南门。因为这里面向北京。

朝廷使臣以及军队物资都从这里进入城中。

石彪此刻抬头一看,只觉得一头白虎握在苍茫雪地之上,带着一种凛然的杀气,这股杀气更多是守城士卒带来的。

毕竟而今虽然说太平,但是实际上草原之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点也不少。

大明所谓控制漠北其实就是控制了龙城附近几百里。更远的地方都处于无政府地带,瓦刺也管不上。

只是没有政府并不是说没有人。在草原上生活更艰难,为了活下去,这些人敢做任何事情,所以驻守龙城的士卒一直要保持临阵状态。

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十六章 海漕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