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

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

“你想让新科状元去一趟西北?”太皇太后有一些诧异。

对新进士朝廷早就有安排,每一次科举前十几名都会纳入翰林院作为庶吉士。到了后来甚至发展成了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潜规则,科名在前的进士,只需在翰林院坐十几年冷板凳,就能能按部就班在京师之中历练,然后才能进入内阁,执掌大明权力中枢。

朱祁镇说道:“孩儿觉得,对西北的情况,也是要摸清楚的,否则孩儿不放心。而且大明状元,几十年后也是要担当大任,治理国家之任。是能在书桌上学习的吗?”

“总要他多看一看。”

太皇太后不置可否,不管状元是什么人。对太皇太后来说,都是近十年内,决计是坐不上朝廷大佬的牌桌。

都是无足轻重的人。

太皇太后不在意,不过她对朱祁镇这样举动背后的意图,却很好奇。说道:“我记得锦衣卫东厂都派人去西北了,蒋贵两日之后,也会拜将出师。内阁也派人马,却清点西北马数。”

“怎么你还不放心。”

朱祁镇苦笑说道:“娘娘,我想放心,只是不说我,娘娘就放心吗?”

太皇太后轻轻一叹,说起来,西北局面乱成这个样子,太皇太后也是有责任的。如果当初当机立断接纳阿岱汗,也不会出而今的乱子。

不过,最重要的,不是阿岱汗如何,而是西北卫所都烂成什么样子?太皇太后也从来没有见过下面人马如此不能打,动不动就被阿岱汗打穿。

这一点,太皇太后也是万万想不到的。

“好吧。”太皇太后说道:“我准了,就让刘定之走一趟西北吧。”

朱祁镇说服了太皇太后,心中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又说了一些杂事,才退下来。

他二话不说,就召见了刘定之。

刘定之来得很快,不过朱祁镇乾清宫见了刘定之,顿时闻到了一股酒味。说道:“刘爱卿而今好生得意。”

刘定之立即请罪道:“臣浪荡无行,请陛下治罪。”

刘定之这数日,可以说是风光之极。

毕竟是状元,他还不是单纯的状元,而是会元加状元,他甚至有些可惜,如果他当初考举人的话,能考中解元,就是连中三元了。

自然是春风得意之极,与各位同年喝酒联络感情,拜访恩师王直,又是与家乡官员会面。毕竟这个时代很重视乡情。同一个地方出来的人,总是要互相扶持一点。

而江西在大明前期,又是科举大省。一直到严嵩,江西人一直在朝廷上占据一席之地。别的不说,杨士奇是江西,王直是江西的,等等,一度被称为满朝半江西。

故而他应酬不断。这十几日,几乎没有断过酒宴。

朱祁镇命王振找他,他是直接被东厂在酒宴上拉过来的。

锦衣卫与东厂在北京这地面,找个人,却还是轻而易举的。

其实,这也怨不得刘定之。一般来说考中进士之后,都给假一个月。身前请假好几年,再来任官的。

按理说,刘定之而今还在假期之中。

但是刘定之面对大老板,却是一点也不敢抱怨。直接请罪。

朱祁镇见了,说道:“王振,与刘爱卿更衣。让他醒醒酒。”

“是。”王振立即说道。

刘定之下去之后,片刻之后,换了一身衣服进来。却是一身锦衣,要比刘定之所穿的衣服高档多了。

毕竟而今还是大明全盛的时候,乃是天下都模仿宫中用度,号称宫样,宫中用什么就代表了大明的流行风尚,到了大明后期,才被苏州代替,那时候满朝都称苏样,唯有苏州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刘定之被这么一打扮,一身酒气没有了,变得文质彬彬,气度非凡。

朱祁镇看了也缓缓的点头,毕竟每一个人能考上状元的人,都不是易与之辈。

朱祁镇说道:“刘卿。你今年多大了?”

刘定之说道:“臣今年二十有七。”

朱祁镇说道:“朕今年十岁。你是朕点的第一个状元,年纪又轻,说不定你我君臣,要共事一辈子,将来也留给儿孙用的。”

刘定之听了,只觉得这不是一个小孩子说出来的话。说道:“陛下万不可说此不祥之语。”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有什么不好说,自古皇帝都活不过大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仁宗皇帝培养诸位大臣,而今为朕效力,朕也要为儿孙栽培人才。只是朕纵然有意栽培,却也要卿能脱颖而出。”

刘定之一听,就知道朱祁镇是什么意思。再联系,而今紧急召见。知道定然有事要让来办。推是推不了的,他立即说道:“陛下何不置臣于囊中。”

“好。”朱祁镇说道:“西北战事将起,王大伴给他讲讲。”

“是。”王振答应一声,立即将西北战事的前因后果,瓦刺,阿岱汗,大明这三方互动,甚至从瓦刺大破阿鲁台,宣宗皇帝救阿鲁台不成,这些宣德九年的战事变动,也一一道明。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消息传递速度其实很慢的。

朱祁镇对锦衣卫与东厂的情报效率非常不满意。

但是真的说起来,刘定之也是士林之中一号人物了,但是这些情况,他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时间,听得入神。

心中一丝丝激动汇流成河,都化作知遇之恩,他虽然而今不知道朱祁镇想让他做什么,但是一开始,就为他展开了这么大一个背景。

顿时让他有知遇之恩的感觉。

等王振说完之后,朱祁镇说道:“刘爱卿,你都听明白了。”

刘定之能考中进士,这智力是完全合格的。立即说道:“臣明白。”

“但是朕不明白。”朱祁镇大声说道:“这是太宗皇帝五次北伐的大军,这才十几年的功夫,就成什么样子?”

“阿岱汗区区流亡之众,就敢犯天朝虎威,是欺朕年幼,不能率六师讨之,还是以为大明没有父皇,就不行了。”

乾清宫大小宫人都跪在地面之上,瑟瑟发抖。

朱祁镇发脾气,是半真半假。

半真,是西北的情况真将他气个半死。但是半假,也是发怒给下面的人看。毕竟他在乾清宫做些什么,只要不做特别的保密,大抵是不可能不传出去的。

总要下面的人知道,他这个皇帝,并非瞎子聋子。

刘定之说道:“请陛下息怒,卫所积弊,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朱祁镇说道:“朕知道,但是朕也到知道,这冰到了今日,到底几尺了,否则他日瓦刺南下,朕召勤王之师,动则十几万,到北京城下,却不过数万,这空额能应付朕,能应付瓦刺吗?”

“所以,朕召集你来,就是命你做一件事情,这一次蒋将军西征,你随军跟着,记住,你不是监军,只要带着耳朵,眼睛,西北的马监到底有多少马,各部卫所到底有多少缺额。”

“大明精锐之士,到底成为什么样子了。”

“记住一切如实报上来,不用隐瞒,一两场败仗,我大明还承受得起,朕还承受得起,但是隐瞒事实,将来真要用兵的时候,却没有,这才是误我朝天下的大事。”

“臣遵旨。”刘定之满脸肃穆的说道。

朱祁镇说道:“王大伴,带刘卿去内阁走一趟,将朕的意思给杨先生他们说说,看看给刘卿安排一个什么官职,不可委屈了我朝状元。”

“是。”王振行礼说道。

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七十章 诸子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