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

第二十章三世说与大同世界

朱祁镇说道:“公羊家的三世说,朕以为有未尽之言?先生以为?”

于谦心中暗暗揣摩朱祁镇所言背后的意思。

无他,于谦虽然不是什么大儒,但是如果说他对公羊家没有一点了解,却是假的了。只是于谦更明白一件事情。

皇帝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而发。

再联系到西征之中中枢各种莫名其妙的动作。于谦心中隐隐约约有所预料了。

他口中却一本正经所道:“董子所言,无非三世说,与五德说,与大一统说。五德终始,循环反复。王者治世,补人道之失,故用天道,次而用地道,再次用人道,如此循环往复。世事也是如此,天下之间,无非是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继而天道轮回,周而复始而已。”

朱祁镇到没有想到,公羊家还有这样的解释。

即便如此,朱祁镇对公羊家的喜欢又深了一层,除却那些玄之又玄,不容易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之外,他所说的在后世看来,就是历史周期律。

这个规律如果是对中国历史的总结,是有其准确性的。

要知道,公羊家的理论提出是在西汉,而用公羊家的三世说去套西汉之后的历史,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我今日才明白圣人大义微言,三世说实在是金玉良言。想来我太祖的时候,乃是据乱世。我太宗仁宗宣宗之经营,应该算是升平世,臣登基以来三十一个春秋,昼夜忧叹,常思上负祖宗,下劳臣工。而今逐瓦刺灭安南朝鲜,天下承平,百姓不敢说安乐,但是赋税有度,天灾人祸有人赈济。先生以为此是不是太平世?”

于谦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是。”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如此一来,据乱世不知道在何时将到?”

于谦说道:“陛下,我朝秉太祖驱逐鞑虏之德,得朝之正,远迈汉唐,上天庇佑,自当千秋万世。”

朱祁镇说道:“先生,就不是哄朕了,朕不是三岁小儿了,又岂能不知道天下是何等情况?大明土地兼并一日盛过一日,别的不说,顺天府境内,几乎都是勋贵外戚土地,甚至有人向朕请河间,保定之地。”

“朕固然不许,但是此辈兼并土地之意,从无一日休止,以朕之见,不出百年之间,天下土地就有五成以上,为人所兼并,到时候朝廷国力不支,各地百姓无以谋生,有是一场据乱世到来。”

“我大明宗室固然不保,但是天下百姓又要遭受大难,实在是朕所不能忍。”

于谦说道:“陛下勿需忧心,只要我大明秉圣德不失,总有波折,也无碍大局。”

朱祁镇问道:“何为圣德?”

于谦说道:“爱民而已。”

朱祁镇说道:“先生,朕不甘心,千百年来,天下熙熙,正如公羊家所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如此循环往复。难道真是人力难以抵抗天命?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谦一时间无言。

朱祁镇说道:“先生,你知道,我读书最喜欢读一段是那一段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于谦的声音低沉,不用朱祁镇背下面一段,他就开始吟诵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朱祁镇本来是用此打动于谦。但是他深情的吟诵,却先打动了自己。

社会的终极理想,叫他为共产主义也好,叫他乌托邦也好,叫他大同世界也好,都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那种震动人心的理想主义,不管在什么时代拿出来,都有发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力量。

而朱祁镇更是从这些文字之中,看到了后世种种。

是的。

后世固然与这种极大理想化的社会,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有我的的烦恼。

但是这些烦恼大多都是生存权利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

而即便而今所谓之盛事,每年冬天北京城的街道之中,都会有路倒。少则十几个,多则几百个。

这是所有人习以为常,但是朱祁镇看来,却不忍直视的事实。

每想到这一点,朱祁镇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感情,有愧疚,有激动,有奋进如是种种。

他愧疚为,他作为大明皇帝,天下之父母。

却让大明百姓生生冻饿而死。每当这个时候,他都想急切的想有所作为,但是冷冰冰的现实,一次次泼他冷水。

让他的心中在痛苦之中,反复挣扎。

这就是据天下之大,不爱奢华,不爱美色,不爱享受,数十年如一日,批阅奏折,勤于政务的根本原因。

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应该与不能之间,想要做到与无能为力之间巨大的痛苦。

“陛下。”于谦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双目发红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说道:“臣自束发读书以来,圣人之言,从不敢忘,只是时过境迁,井田决计不可行。”

朱祁镇收敛自己的情绪,心中微微一愣,暗道:“怎么跑到井田上面了?”

朱祁镇做闭目养神之状,心中默默回想了好一阵子,才算是理清楚,井田与大同世界之间的关系。

怎么说,大同世界这个概念。固然是儒家社会终极理想。但是并不说历代大儒并没有为这个理想努力过。

恰恰相反,有很多人都努力过。

他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井田。

wωw ✿тTk Λn ✿¢ o 儒家对周礼的无限追求,也将井田制度,成为他们认为构成大同世界根本办法。所以历朝历代大儒口中,井田制度,都是一个被反复论及的概念。

很多制度都与井田制度有关系。

比如府兵制度,比如理学提倡的乡礼制度,都是他们对井田制度另外一种实践方法。

而用井田来限制土地兼并,更是非常对路的思考。

井田制度具体制度,历代大儒之间也是有所争论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朱祁镇心中却有一些暗笑,在他看来井田制度几乎是奴隶社会的农奴制度了。怎么可能复兴。

但是他脸上依旧表现出沉重的神色,说道:“除却井田制度之外,就没有一个可以到达大同世界的办法了吗?”

“朕只能看这大明从今日之后,每况愈下,最后让天下再次陷入据乱世之中,生灵涂炭,惨不忍睹吗?”

“先生,你是朕的老师之一,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

于谦缓缓跪下行礼,说道:“老臣有罪,不能为陛下分忧。不过臣请陛下以此问颁布明报,令天下大儒名臣商议此事,臣以为结天下之力,总会有办法的。”

于谦这一番话,却让朱祁镇心中一动,暗道:“我怎么忘记了这一点?”

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