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

第三十七章何以养民

太阳微微向西。

阳光依旧很是毒辣。似乎没有一点点的变化。

在辟雍殿之中,外面的流水在光洁的地板之下无声的流淌。带去一一丝酷热。

而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丘濬朗声说道:“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朱子云:‘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见,陛下欲求大同之世,必求王道之治。欲求王道之治,必求耕者有其田,赋税均之。而今可乎?”

丘濬微微一顿,似乎等着有人反驳。

但是没有人反驳。

所谓儒家的终极理想,井田制。其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土地兼并的理想状态。与后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一脉相承。

甚至可以说,如果有大儒复生于地下,见到这种制度,恐怕会击节叫好,这就是理想的社会制度的体现。

但是而今,谁也不会说井田制度。也不会说均田思想。

其实在这个方面真正实践的就是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当年那么多大案,将在元末的时候坐大大家族,一一扫平,那种有几千亩土地的大家族,好迁移他乡,或分崩离析,甚至到了现代,很多家族,也不过是数百亩土地而已。

唯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一带因为达官贵人比较多。故而兼并程度较高。

而在做的各位都是一些什么人?

大儒,百官,勋贵,士大夫。

他们是大明的统治阶级,也是土地兼并的主力军,特别是勋贵们,行伍出身,在吃相上要比一些士大夫难看多了。

这个时候,谁说要均田,实现耕者有其田,就是将在场的人都得罪了。

更何况,当今这位皇帝可不是寻常皇帝。

如果他真将这个政策纳入国策之中,将这些高调给当真了,却不知道弄出什么样的乱子来。

所以,谁也没有反驳,默认了。

丘濬这才说道:“不可为有三者。”

“太祖见百姓疾苦,起义兵扫清天下,鱼鳞黄册,均赋税,定粮税,而今不过数十年。数十年之间,天下局面崩溃,兴陛下,力主清丈,方能挽回一二,纵然而今再均田亩,不出数十年,兼并之事,将回再生。此一也。”

“太祖是时,天下大乱,人心思定。有旷野无人,可以开垦土地。太祖大兴屯垦,开垦闲地。方有今日之盛,而今除却东北,西北,湖广,云贵一带之外,已经没有什么闲地了。无田可放垦,此其二也。”

“人口滋生,人多地少,很多地方,即便是力主均田,其地也未必能养其人。福建就是其中之一,此其三也。”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除却开国的时候,可能用行政暴力重新分配土地,而之后,根本不可能从田制上动刀。

即便是清丈土地,清理税基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说是大手笔了。

丘濬说道:“如此一来,人口滋生,百姓无田,只能成为流民,郧阳之间,有流民数十万,为朝廷所平,这才数年,又有数万汇集。”

“郧阳是何地?”

“汉江上游,群山环抱之处,此间山多地少,唯有山间瘠地,可供耕种,收不过数斗,果腹尚有不足。更不要说,山中豺狼虎豹出没期间,这就是苛政猛于虎也。”

“朝廷如果再不思变,数十年后,就有张角黄巢之辈,起于草莽之间,所谓太平盛世,不过一场劫灰。”

这也是朱祁镇所担心的。

朱祁镇一些作为,看似将大明推向了最强盛,但是并没有更改大明经济运行最根本的逻辑。

历史上,土木堡前后,大明一片混乱不用说了。但是经过成化弘治两帝之后,在正德年间,有刘六刘七起义,几乎遍布了整个北方。到了嘉靖时期又有南有倭寇,北有鞑虏。

这些看上去都是政治上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是大明经济运行规律所致的。

土地兼并,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由经济层面波及到其他层面了。

朱祁镇大有作为,或许他而今的作为,能让大明的强盛维持在百年左右,但是如果不做根本性的调整,大概百年之后,国内大乱小乱,军力疲惫,到时候,纵然西域南洋在手,也未必能保得住。

朱祁镇说道:“这是朕日夜忧叹之所在,还请丘卿为朕解惑。”

丘濬行礼说道:“臣不敢,只是承陛下之余思,敢言之于一二。”

“臣是琼州人,在大明之南,与南洋最近,素知南洋之地,气候湿润,一年三熟,虽然虫蛇之害,瘟障之地,但其地足以养人,夷州府之地,十几年前,尚是野人出没之地,而今不过十数年间,一府三县。足以养三十万百姓。”

“南洋之地,大夷州岛不知道多少,以南洋之地,可养民亿万之数。中原没有闲地,北地引之去东北西域,南方引之于南洋之地。广其地可以养人,以足以弥患。”

“然此事非一时所能成之,必广产业以容百姓。立生计以活百姓。”

“太祖以养民为念,此诚天下之一等大事,百姓生死之所系,朝廷不敢有一刻或忘。历代子孙,应该奉行不疑。”

“至于,周大人所有忧心之事,可谓杞人忧天。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抚而养之,生而聚之,虽然父母无过如此,百姓岂能不思忠孝,谋报答,反而有异心,起乱事,莫非有人欲上欺天子,下压百姓,致使天子之恩,不能施之百姓?”

朱祁镇说道:“丘卿之言,诚金玉之良言,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朱祁镇都这样说了,其他大臣还能说什么?

这其中的倾向性,再明白不过了。

朱祁镇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他已经迫不及待要表明立场了。毕竟丘濬这一论题通过,就解决了两个难题。

一个就是纠结于土地上的难题,看之前,几乎所有财政上的变革都是基于农业的。不要说宋朝工商税收入超过了一半,单单看宋朝所为,几乎一切盈利的都是被官府所掌控,宋朝的经济活力其实远不如明朝。

只是从这个观点出发,今后大明发展出来的,绝对不是重商主义,而是重工主义。并不是看中工业的效率,而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

换一句现代的话,就是为了就业率。

没有生计的百姓,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不管是明代还是后世,在这一点上都是通用的,更不要说,如此一来攻略南洋,就已经成为国策了。

“陛下英明,臣等不及也。”杨洪等人立即行礼说道。

对于勋贵们来说,很多事情有些人是听懂了,有些人是没有听懂,跟听天书一般。但是有一点却是听懂了,那就对南洋用兵。

这一点,立即得到了勋贵的集体支持。

无他,在西域之战后,文官们都在营造太平盛世的风潮,就有了千秋万寿宴,这种国家庆典。

宁可将几十万两银子砸进水了,也要渲染太平气氛。其中有一点就是想从枢密院手中,将兵权给夺过来。

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七十章 年关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