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

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

于谦听了,心中微微黯然。

知天命之年,于谦少了当初棱角,变得圆滑起来。

但是于谦内心之中的坚持并没有一点点变化。

这也是于谦为什么不想接手首辅之位的原因,身体是一个原因。但是他与皇帝的政见不合是另外一个原因。

但是身在其位,于谦依然觉得自己应该发表意见,虽然他知道,皇帝一定不听的,于谦说道:“陛下,自从陛下亲政以来,屡兴大事,朝廷税收量出为入,臣以为民足,国无有不足,而今南重于粮,北重于役。陛下欲致大同,无过于减役轻税,与民休息,如江南之重赋,九边驿传之重役,都可以酌情消减,如此百姓才能同享太平之盛世。”

朱祁镇沉默了一会儿。

其实他知道。

周忱的财政改革更多是以户部为中心,是在中央层面的改革,对于最基层的田税,周忱不敢加一指于其上。

而清丈田亩,也并没有给百姓减轻多少负担。

北方重于役,南方重于粮更是没有一点变化。

甚至朝廷国力的增强,百姓付出的比之前要更多一点。

这也是对而今局面不同的解读。

朱祁镇是想做一个个彻底的改革,打通大明走向工业社会的道路。但是于谦的想法,是再做减法,限制朝廷开支,在维持朝廷运行的同时。让利于民,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过的更好一点。

其实,真正说起来,让一个普通老农在这里。估计他们举双手赞同于谦的意见。

只是朱祁镇看得更远,为了推进变法改革,他手中必须有更多的资源,工业化的结果,对百姓来说,是好事,是仁政,但是工业化的过程,就不好说了。

而今只有朱祁镇孤单的坚持。

此刻朱祁镇深刻明白了商君的话:“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朱祁镇说道:“先生之言,朕记下来了。”

也仅仅是记下来而已。朱祁镇话音一转,说道:“先生以为兴学令可行乎?”

话说到这个局面,于谦还能说些什么?只是他求去之心,从内心之中再次升起,说道:“陛下英明,老臣不如。”

朱祁镇看着于谦的样子,就知道于谦不可能在内阁之中久留了。

甚至于谦用自己的威望帮助朱祁镇完成了辟雍之会,已经是报答了君臣之间知遇之恩了。要知道于谦虽然更偏向实用主义。但并不以为于谦对所谓新公羊的五世说,有多少相信。

其实而今整个朝廷也是如此。

公羊五世说作为一套理论,有多少人真正信服?在朱祁镇心中也是有数的。

朱祁镇心中暗道:“内阁的调整不能再拖了。”

之前,他一直拖着内阁调整,就是因为他现在要的是一个完全支持变法的内阁,而且有能力变法的内阁,其中每一个人,他都要好好斟酌。

无他,他要用内阁压制百官,并推进各种变法。

这才是他迟迟不肯下定论的原因所在。

只是,不管而今有多少相信变法的理论,总之变法从酝酿阶段进入了推行阶段,如果说而今兴学令,还有一些安抚朝臣的意味,下面的变法可就没有这么温柔了。

所以,他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内阁支持。

于谦似乎并没有这个心思。

朱祁镇说道:“先生就将此放出消息吧。”

于谦与朱祁镇统一意见之后,很快就兴学令的有关内容就出现在明报之上。

而今大明也都习惯了明报的存在。

政令正式拟定之前,先在明报之上吹吹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这个消息传了出来,让很多人先是失声,随即又开始对皇帝歌功颂德起来,毕竟办学这一件事情,在儒家理论之中,也算是政治正确。

从主旨之上,这一件事情无懈可击。

不过在细节之上,还有很多争论。

商辂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编纂中学教材。

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编纂了中学教材的框架。

商辂将刚刚编撰好的中学教材呈给朱祁镇看。

朱祁镇翻开一看,却发现其中占据教材一半内容都是理学的内容,四书五经一个不落,可以说道,只要在中学学习好了,就能考了科举了。

朱祁镇抬头看想商辂。

商辂说道:“陛下,臣也是不得不这样做。否则礼部内部根本通过不了。”

朱祁镇沉吟片刻,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将春秋的内容着重于春秋公羊传,至于其他两部都可以放一放了。”

就好像大学教材之中少不了马克思原理一般,在大明的学校之中,不学习四书五经也是决计不可能的。

理学的影响力绝对不是朱祁镇一次会议胜利就能战胜的。不过朱祁镇不能在科举上乱动手脚,但是中学教材之中,着重新公羊的思想,却也是可以的。

商辂说道:“臣明白,臣下去就改。”

朱祁镇点点头,继续看下去,中学其他教材分别为水利,文书,数学,账目,等一系列小吏必须掌握的技能。

随即朱祁镇将手中的书合了上来,说道:“暂且就这些吧,你只要做好了,将来礼部尚书就是你的了。”

商辂说道:“臣谢过陛下。”

朱祁镇对礼部并不是非要控制在手中,但是却容得有所谓的人以礼臣的名义看来限制他,所以商辂进入礼部,李实也是多次出使,是一个识时务通变通的人,想来不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朱祁镇将商辂打发走之后。

朱祁镇变法的第一道政令就由礼部推行,共同建立三十二座中学,每一座中学不过能容纳数百人而已。

即便如此,全国各地的学子一共有两三万之多。

不过想要建成这个规模,估计也要在数年之后,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比如在拉萨,估计在数年之后,拉萨的中学能够建立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成果。

处理过这一件事情之后,太子来告别了。

而今辟雍之会的风波渐渐平息了。朱祁镇也不想将太子继续留在京师了。一来,在辟雍之会的时候,更多的是理念的冲突。

朱祁镇愿意将太子留下,让他感受一些这样的气氛。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要落实在具体的事务之上,倒是朱祁镇担心,很多大臣有意将太子绕进去。

到了那个时候,朱祁镇都有可能收不住手了。

朱祁镇或许自己并没有感觉,他早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在他心中,他的变法大业要比儿子的命重要的多了。

他想提前将儿子放出去,固然避免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但是如果父子之间真因为变法的事情发生了矛盾。那么他会怎么做?

这个似乎是一件不用多想的事情。

只是太子却报了一件喜事,说道:“父皇,太子妃怀孕了。”

朱祁镇听了,先是一喜。虽然他四十出头,就要抱孙子了。让他有些不习惯。但是皇室血脉传承,总是一件让他高兴的事情。

只是他随即发现了太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顿时明白了太子的想法。

这是太子第一个孩子。

当然了,并不是太子在外没有女人,而是朱祁镇给过太子警告,长子必须是太子妃所生,如此才能免去很多麻烦事情。

但是太子常年在外,留在京师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这才是太子结婚好几年才有第一个孩子的原因。

如此一来,太子难免对儿子有舔犊之情,不想去安南了。

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十四章 遗诏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