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

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

朱祁镇换了一身衣服回到了乾清宫正殿的时候,内阁首辅刘定之,户部尚书马昂,工部尚书王复三个人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朱祁镇坐在龙椅之上,轻抚衣袖,说道:“坐,卿等此来,所谓何事?”

刘定之说道:“陛下,今日国丈想要建佛山铁厂,臣等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还请陛下明鉴。”

其实这一件事情到了内阁的时候,刘定之第一反应,就是马昂不知道该怎么办事?

这种事情打发了便是了。还要向上提交?

倒不是刘定之懒政,实在是大明朝廷以两三万官僚,管理天下百姓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其中绝妙之处,不是用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

简单的说,决计不能将封建王朝的国家机器与后世的国家机器相比。

如果说后世的国家机器,就是一台精密运转,有无数齿轮组合而成的机器。他存在本身就有动态的一面。

但是封建国家机器,就好像是一个大木头架子。

如果没有大动作,却也能为百姓遮风挡雨,但是动作越大,木头与木头之间契合的地方,空隙就越大。

最后,还不等木头腐朽的一天,木头与木头之间连接的地方,就已经松散的不成样子了。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太皇太后罢一切不急之事,与民休息。刘定之在下面的时候,还有所作为,但是到了大明首辅的位置上,却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实对大明国家机器本质的一种透彻了解。

这也是很多人在心中反对朱祁镇一直折腾的原因。

因为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如果不是说出这一件事情的人是国丈,而且刘定之更是了解到佛山冼家的人与皇帝谈了一个时辰左右。

这一件事情还是要压压的。

朱祁镇说道:“以刘卿之意,该当如何?”

刘定之沉吟了一会儿。

如果这个事情交给别人来处理,定然是不明就里,因为少府虽然已经是大明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真正将学问从书本上拉出来投入现实之中。真正将目光关注到少府工坊与之前有什么不同的人并不多。

刘定之是其中之一。

毕竟这很多事情都是刘定之一手创办的。

刘定之听朱祁镇的话音,就知道这一件事情已经无可更改了,那么就尽量将这一件事情控制在自己的实力范围之内。

不过片刻,刘定之就有了心思。

刘定之说道:“自太祖以来朝廷都不禁铁业,虽然有官营,但也有私营,毕竟又驰山泽之禁,佛山铁厂一事,从原则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矿山聚众,铁业更是如此,臣听说过,佛山之地,本就铁业兴旺,朝廷还从此地采购过火炮。”

“如果铁业大兴,矿徒十万之数,再加上岭南偏远,一旦有事,臣广东不能制。故而------”

刘定之说道这里,眼睛偷偷瞄了一眼朱祁镇。

希望能打动朱祁镇。

这也是刘定之最大的担忧。

遵化铁厂虽然大,真正说起来,为遵化铁厂服务的人,从煤矿,铁矿到初步加工,冶炼,熔铸,然后再从铁厂运输出来,这一系列行为所用的人力,已经大体有矿徒十余万之数了。

不过,整条生产线都在少府的管控之下。刘定之是可以放心的。但是如果样的一件工厂放在广东,放在佛山。

刘定之自然会担心。

只是见朱祁镇面无表情,似乎对自己充满暗示的话,一点反应都没有,就知道皇帝心意已定,是劝说不过来的。

他话锋一转,说道:“故而必须加强管理,防微杜渐。”

朱祁镇说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朕年初驰禁以来,各地都有百姓开矿之事,驰矿山以安百姓,朕之愿也,但是不肖之徒,聚集于山野之上,心怀莫测,如叶留宗之辈,也不在少数。这就是朕所担心的。刘卿可有良策?”

朱祁镇自然不仅仅是为还没有影的佛山铁厂,而是对这种大型聚集人员中多的产业进行管控。

首当其冲的不是工业。

大明的大部分都是手工业,真正能与工业沾点边的,就是少府的产业,

首当其冲的是矿业。

矿业是聚集流民最多的地方。

这是朱祁镇驰禁以来变化最大的地方。

这半年以来,在福建,江西,浙江南部,湖北西部,大别山中,太行山中,采矿的人都有很多。

当然了,金银铜矿数量并不是太多,但是除却金银铜矿之外,大明百姓还需要很多矿物,北方最重要的是煤矿。

因为虽然河北百姓稍稍富裕一些,他们就开始算账了。

是花一些钱,囤积一冬天的煤好,还是每年秋天都去打柴,囤积起来,到了冬天还未必够?

整体百姓用燃料的结构,已经从单纯的用柴,变成了用煤与柴结合的。互相补充,这也因为各地人口密度,有没有煤炭产出,而各有不同。

南方特别是福建,浙江,江西这三个人口密度最高的省开矿的人更多。

这样情况,又越演越烈之态。

但是政府管理了吗?

没有。

大明官员们才不会进山去看看矿场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是看他们在县城之中报上的牌照而已,交上的赋税,更是他们说多少,就是多少。

当然了,孝敬钱是不能少。

最多派一两个胥吏去看看而已。

至于这矿山到底采了多少,用了多少人,这些人有没有户口,是不是黑户,或者这产业继承,是他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还是彼此之间联系灭口的结果。

这都不知道。

当然了,而今大部分矿产都是刚刚开始。

不能用后世的速度来衡量古代的速度,朱祁镇的命令才下去半年时间,这些事情才刚刚开了一个头而已。

但是防微杜渐。

大明需要一套管理这种大型工厂矿场的制度。

这个问题,让刘定之有些为难。

不是别的,就是很多矿场都在山中。从县城到山中管理太过困难了

所以,刘定之想来想去,说道:“正以臣之见,首先要分县,或者多设巡检司。”

“在矿场聚集的地方,设县,分管各矿场,如果矿场数量太少,接设巡检司,专司这些矿场的一切事务。”

“如果矿场在县城附近,臣以为当多设一县丞,专司此事。”

朱祁镇说道:“朕信得过先生,先生就请列一个章程,呈上来便是了,只是这些事情在中枢总要一个人掌总吧。”

“卿以为谁合适?”

其实这也是管理的需要,朱祁镇频频加强县级管理,比如之前一个县令,而今加了多县丞管理水利,又加副官管理矿场。又增加巡检司。

这都是县以下的管理机构。

而且巡检司还掌握一定的武力,设在要害之处,盘查路人,检查奸邪,打击偷税等等。

听起来,似乎像是警察。

朱祁镇就有意将巡检向这个方向发展。

只是而今却不是动这个的时候。

刘定之沉吟一会儿,说道:“以臣之见,当以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至于选谁,却要陛下圣裁了。”

刘定之之个决定,让朱祁镇有些意外。

怎么说?

朱祁镇本意是将这些事情放在户部的。

无他,谁管理谁都能征税,户部总理天下财政,工商税而今数量不多,但是将来恐怕是要大头的。

朱祁镇提前将这个税种列入户部之中,也是不愿意破坏周忱留下来的天下各税由户部统一支配的结构。

只是如此看来,刘定之似乎有些不愿意。

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