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

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

细川胜元很快就确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与大明有话语权,今日就必须显露出自己的力量。

这一战必须胜利,而且是一场大胜。

最好的摧枯拉朽的胜利。

这才能证明日本的力量,在大明面前有话语权。

细川胜元细细观察战局。立即做出了决断。

他决定两面包抄,你打你打的。

明军切入西军之中,看似直冲细川胜元本阵而来,但是也暴漏出他们最大缺点,那就是人手不够。

明军维持而今的战线,已经将力气用到了极限。

细川胜元想要另开战线,从两侧进攻明军的营地,从而迫使明军撤退,如果明军不撤退的话,就将明军包围在关原之上,倒是困死明军。

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震慑大明。

明军一次性被歼灭三万人,如果真能做到,的确让明朝震怒。细川胜元的思路并没有错。

但是他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他麾下的各部将领。

细川胜元命令一下,西军就开始调整了,有些军队要让开道路,有些军队要前进,有些军队要撤后。

毕竟关原并不是太大,调动十几万大军,密集的行动,如果没有秩序,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只是军事指挥是需要经验的。

细川胜元如此一动,杨珍一眼就看出来问题了。

他二话不说来到王英面前,说道:“将军末将请出战。”

王英说道:“且等等。”

王英面对细川胜元的攻势,有些举足不定,细川胜元的意图,他看的分明,他此刻想到的是不是见好就收,而今如果撤退的话。西军今日伤亡不小,决计不敢进攻,就留到明日再战了。

有今日这一场胜利,足够稳定东军人心了。

可以次第增兵,与西军在此地对峙了。

“将军,西军已经出现破绽了。”杨珍翻身下马,用宝剑在地面上画出两军战斗的形式图,随即宝剑一划,划出一道弧线,直入细川胜元本阵之处。

王英一看,心中一动,再看而今的西军本阵顿时看出了问题。

西军这一次调动,露出了一个通道,可以直入细川胜元本阵。

这其实也怪不得细川胜元。

毕竟指挥十几万大军,这种能力并不是谁都有的。放眼大明,让朱祁镇放心指挥十几万大军的将领,不超过十个。

细川胜元打过的仗,更多是几千人的攻防,能动摇一两万人就算多了。

京都之战,虽然双方都动员了十几万大军,但是真正交战的也不超过十万,而且细川胜元没有指挥十几万大军的经验,山名宗全就有了吗?

同样是没有的。双方是菜鸟互啄。

但是王英虽然没有指挥过,但也见识过。远的不说,大明与安南的决战,双方加起来近百万大战,谅山之战,王英就是参加了外围战斗,事后也是研究过郭登与阮炽之间战斗。

而杨珍更不用说了。

杨洪觉得自己两个儿子都不成器,一个已经死于军法之下,另外一个资历平平,杨家下一代要指望杨信了。

所以从内阁退下之后,在枢密院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之下,对几个孙儿是倾囊相授。说实话,真要说这样几十万大军,大兵团作战,杨洪自信要胜过石亨与郭登的。除非英国公张辅重起于地下,他谁也不服。

石亨更重要的是战争嗅觉,敏锐的让人觉得是老天爷赏饭吃,看似置之死地,都能后生。但是杨洪战绩虽然比不上石亨,但是他更多是自己一步步从百户上来的经验,对军中全面的掌握。

如果有一个比喻,那就是石亨打仗,就好像李白写诗。根本不能学。而杨洪指挥作战,却更像是杜工部,为何如此,遇见什么情况有几个应手,等等。

虽然学起来,无人完全学会,但是总能有所得。

而今杨珍就是如此。

杨珍虽然年轻,让他指挥大兵团作战,却是不能的,但是在爷爷耳濡目染之下,如何指挥大兵团作战,他心中是有所概念的。

杨珍想要真正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非十几年的历练不可,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有。很多人,一个人在某项技能的成长,还真要看天赋。

但是并不妨碍他的用杨洪传授他的经验,挑出细川胜元的细节错误。

王英沉吟片刻,说道:“此去可不容易,你真愿意如此做吗?”

杨珍说道:“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将军没有想过,援兵一到,将军当如何自处?”

是的,如果后面的援军到了,这枚征东将军印还在王英手中。

王英心一横,说道:“好,我只给你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内,能够拿下,就不说了,如果不能拿下,我就要鸣金撤军,到时候你怎么样,我是不会管的。”

撤军必然有殿后,否则就是一个一败凃地的解决。而杨珍直冲细川胜元本阵,即便不能得手,也会深陷西军后方,到时候王英只能放弃了。

杨珍说道:“末将明白。”

杨珍将门出身,少年英才。自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二话不说,回到自己本阵之中,带着五千轻骑猛地冲了出来。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细川胜元所露出的破绽,并不大。

甚至这个破绽细川胜元也是考虑过的。

但是他没有想过两点。

第一,就是京极家动作如此缓慢,留出的空档。第二,就是明军的骑兵如此犀利。

毕竟日本人还没有真正见识过大明骑兵的威力。之前所有的都是在想象之中。真正在战场之上见识了大明骑兵。细川胜元才知道,大明骑兵的战斗力要在他们想象之上。

只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

杨珍一马当先,将自己的亲卫队放在最前面。

这亲卫队之中,有很多都是跟随过杨洪的老人。可以说是昌国公的底蕴。毕竟是杨洪的孙子,上战场,杨洪岂能不做些安排。

这数百骑兵,可以说是大明精锐之中的精锐。即便与全盛时候的瓦刺骑兵碰上了,谁胜谁负,还要打了才知道。

此刻面对西军的军阵。

根本无所畏惧,仗着身上的甲胄,马上的甲胄,硬生生撞在西军的军阵之上,只停下无数崩崩的声音,大部分足轻所用的竹枪,纷纷崩断。明军径直杀入军阵之中。

长刀一横,无数鲜血喷出来。

不过呼吸之间,就破了一阵子。

杨珍所指出的这一处破绽,并非真的没有人把守,而是要么在侧后,要么在一边,总之,不在各军的重心位置。再加上彼此前后左右有所脱节。

故而每一个军阵被明军骑兵一击,本能反应就是撤退。

毕竟,每家的军队是大明自己的,死的也是自己的人。

但是他们这么一撤。却将细川胜元给露了出来。

细川胜元在明军骑兵冲过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危险。立即下命令准备调整,只是他的命令根本来不及。

几乎在命令下达之前,接受命令那一支军队就被打崩了,或者撤出了原本的位置。

细川胜元几乎眼睁睁的看着杨珍所部夹杂滚滚狼烟,向他冲了过来。杨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兵贵神速,什么叫做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一时间,十几万西军都看呆了。连东军之中几员大将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点。

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这就是天朝上国之威吗?”没有人回答他们,这一幕就此印在他们心上,终其一生,不敢对大明有一丝怨怼之心。

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十四章 遗诏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