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三不知

周正能感觉到满朝野的各种目光,冷冽,淡漠,平静,玩味等等不一而足。

他抬起手向天启,朗声道:“臣有三不知。”

天启‘哦’了声,像是意外,道:“说。”

有些人皱眉,李恒秉更是转过头,看向周正。

胡清郑低着头,呼吸忽然有些急促,悄悄缩了缩脖子。

朝臣们若有若无的目光看过来,不少人投来严厉的警告之色。

周正抬着手,道:“一不知,臣不知辽东的局势为何会败坏到如此程度?各位大人更是要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山海关?太祖成祖在天之灵若是知晓,该是如何表情?”

这句话,顿时惹得不少人大怒,猛的转身就要呵斥周正。

“听周卿说完。”天启面无表情,淡淡的摆手。

大殿上有一股冷意流动,前面的不少大人开始转头,漠然的看向周正。

“二不知,大殿之内的大人们对辽东情形了若指掌,各种问题如数家珍,为何从天启元年到现在,辽东的情形未曾有丝毫改变?反而越发的恶化?而臣提出了改革之举,反成了众矢之的,欲除之而后快,臣百思不得其解。”

大殿里的冷气更多了,周正甚至若有若无的感觉到一股煞气。前面一些人的神色冷漠,眸中闪烁。

李恒秉看着周正,面无表情,眼神有嘲弄之色。

胡清郑则是暗暗擦汗,悄悄抬头看了眼前面又连忙低下。

天启离周正比较远,看不清神色,端坐不动,片刻道:“继续说。”

周正抬着手,道:“三不知,诸位大人不断的重复着国库空虚,朝廷无力之言。据臣所知,万历十年,国库岁入二千八百万石,万历四十年岁入一千九百万石,而去年,国库岁入六百万石,臣不知这些流失的税粮去了哪里?是怎么失去的,是否还会流失,若是再过三五年,还能剩下多少?”

周正的三个问题,都是要害问题,是这些大人们不愿意提及,深究的。因为里面太复杂,涉及到各种权利争夺,牵扯到无数的人与事。

一时间,大殿里没人说话。

天启高坐,目光看着周正,又在大殿里搜寻。

好一阵子,他见无人说话,开口道:“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王永光刚刚致仕,新任的兵部尚书是冯嘉会,这位尚书刚刚继任不过一个月,也已经上书要求辞官了,因为他举荐的高第,高第在宁远一战畏战怯逃,现在就在牢里,不知道多少人在弹劾冯嘉会。

冯嘉会出列,举着板笏道:“陛下,辽东情势复杂,一言难尽,臣请从长计议。”

天启冷漠的看了他一眼,道:“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郭允厚出列,举着板笏道:“陛下,国库空虚有多种原因,一来天灾不断,二来抗税不法渐多,三来火耗增加,四来我朝是多事之秋,用处增多,这才形成国库空虚,非是周御史所说的流失。”

周正听着,瞥了眼郭允厚,这位说的一句都不在关键点上。

虽然郭允厚说的问题确实有,但根本问题是士绅阶层的肆意侵夺百姓田亩,加上当官的上下其手,层层盘剥。国库的流失,都流失到了这些士绅阶层手里!

就比如这位郭尚书,家有良田万顷,一般的王爷还都比不过!

天启看着郭允厚,道:“能追回多少?”

郭允厚神色一阵犹豫,道:“回陛下,若是处置得当,二十多万还是能追回的。”

流失都是几百万的失,这追回只能十万二十万的追。

天启似乎不高兴,看了眼郭允厚,转头看着黄立极,道:“首辅,你怎么看?”

黄立极出列,道:“陛下,不管是辽东,还是国库都事态复杂,非一时半会儿可以定论,臣请各部详议,改日上奏。”

天启看着黄立极沉默了好一阵子。

黄立极举着板笏,低着头。

大殿里气氛更加安静了,众位大臣不愿意谈及这些。有些人是知道不能深究,也深究不了。有些是明白,若是深究会牵累到他们。更多人是冷眼旁观,站着看热闹。

周正还站在殿中,好似已经置身事外。

他的几个问题都是这些大人们不愿意深谈,提及的,现在他提出来,足够堵他们的嘴。

天启明显有怒意,但他没有发作,沉默一阵,望着周正淡淡道:“既然众卿都觉得周卿说的有道理,那这件事就到此为止。监察御史有参政之权,不得随意攻讦,更不能胡编乱造的连章抟击,没完没了,视君上于无物……”

李恒秉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放过周正,不等天启说完,他一步踏出,抬着手,沉声道:“陛下,臣浙江道监察御史李恒秉有事起奏。”

天启知道李恒秉就是上次与周正争论的人,也记得李恒秉弹劾周正的那道奏本,表情忽然有些玩味,眼神瞥了一些人,道:“说。”

李恒秉面无表情,语气慨然,道:“陛下,不管周御史说的有多在理,我朝还是要立于眼前。眼前就是,辽西已不可守,不说大小凌河无险可据,远离山海关,即便是宁远,锦州也不过是小城,一旦被围就是孤立无援,即便一时攻不下,贼奴围困个把月也必然不攻自破。若是朝廷一昧要求守,臣恐山海关也遭连累,威胁社稷,得不偿失。”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阵嗡嗡声,辽东的局势虽然因为袁崇焕守住宁远而有所改观,但大明朝廷没人认为袁崇焕能守住第二次。

失守宁远,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与其浪费无数钱粮填入辽东的无底洞,还不如精兵简政退守山海关,省心省力,以图日后。

这是朝野非常多的人的想法,好似也理所当然。

周正立即抬手,道:“陛下,山海关确实是天下少有的雄关,臣也认为能挡住建虏,但若是建虏绕过山海关入关,没有了辽西。后果将不堪设想!”

崇祯二年,也就是后年,建虏从喜峰口突然入塞,包围京师,紫禁城大震,调的就是辽东兵马救援,如果仅剩下山海关,还能、还敢调兵吗?

而且,若是建奴再分兵从背后攻打山海关,两面夹击,山海关还如何守得住?

山海关若是失守,建虏可随时南下,谁敢想象那般光景?

辽西走廊这个纵深对大明无比的重要,绝不能有失!

李恒秉闻言,淡淡的哼了一声,转过身看向周正道:“建虏除了山海关别无他路入关,莫非他们要走海路,从天津卫打入京师吗?”

周正直视他,道:“从山海关到甘肃镇,九边重镇,你能告诉我,他们每一处都如山海关一样,牢不可破吗?”

李恒秉顿时冷笑一声,道:“不知所谓!想要绕过山海关,建虏得绕道上万里,并且经过蒙古察哈尔的地盘,他们是疯了吗?”

建虏之所以在崇祯二年冒险入关,确实是逼不得已,小冰河不是只在大明关内,辽东本来就贫瘠,建虏原是渔猎民族,现在建国,人口渐多,不事生产,又没有外入,在天灾之下,即将崩溃之际,除了发疯一般的冒险入大明劫掠,还能如何?

这些周正自然没法跟李恒秉以及天启解释,不由得沉吟起来。

第四十四章 破局第六百三十五章 谈判第三百四十一章 建虏来袭第三百五十九章 你们自找的第六百六十六章 隐忧第六百四十三章 内阁的规矩第四百三十九章 孙传庭第七百零五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不可思议的生意经第四十六章 不留情面第五十五章 脱衣服第四百四十六章 议饷之噩第四百六十七章 下马威第五百五十章 藩王齐入京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省总理?第六百二十九章 祸事啊第两百六十六章 魏忠贤自尽(第一更)第四百七十七章 图谋第两百八十九章 天听之言第九十四章 得罪了整个朝野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使建虏?第五百九十九章 突来的圣旨第五百七十二章 没有城府的小皇帝第三百零五章 浩浩荡荡第六百六十六章 隐忧第四百零五章 火烧粮草第七百零九章 总结第三百六十章 谁都是聪明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剿匪第六十三章 鲸吞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算第三百六十章 谁都是聪明人第七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天启的厌恶第一百一十五章 出狱第六百八十章 不长久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管右屯第三百七十六章 天不留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托孤重臣第四百四十四章 阳谋第十三章 未婚妻?第两百六十一章 见新皇第六百四十三章 内阁的规矩第四百二十一章 平乱之争第三百三十六章 目不暇接的变幻第六百九十五章 忧第六百零三章 关说第三百零九章 小计策大作用第三百四十九章 凡有大事必出妖孽第五十六章 一场乌龙第六百二十五章 混乱不堪第五百章 二进宫的首辅第六百八十五章 东风第两百五十一章 猪一样队友第四百六十一章 对战高迎祥第六百六十一章 利器在手第六百零二章 不会有第六百九十七章 算计第三百二十章 踌躇满志第七百三十七章 震动第三百九十八章 防守反击第五百九十五章 君臣相悖第一百三十章 初试盐课第六十七章 原来是大嫂第三百七十三章 烽火燃起第五百九十二章 演员第四百八十二章 图穷匕首见第七百二十七章 奏效第五百九十五章 君臣相悖第两百六十一章 见新皇第四百二十四章 进攻莱州府第六百零七章 六科第三百九十一章 建虏来袭第五百七十八章 盛世大明第三百八十六章 年前年后第二十九章 饥饿营销第五百一十章 朝廷艰难处境第一百九十八章 开始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请托第四百五十三章 强势的知府第四百五十八章 危难时刻显身手第六百七十一章 一朝两尚书第四百三十三章 登莱巡抚第两百三十二章 匪盗合流第一百二十九章 惊慌第六百七十七章 分化与集中第七百二十一章 无以为继第四百三十六章 布局朝廷第二十七章 250定律第五百九十四章 一杯毒酒第六百七十五章 假的第四百四十四章 阳谋第一百一十五章 粉墨登场第一百八十六章 阉党盛极第三十三章 拒绝招揽第五百五十三章 还不够第一百三十九章 钦使不值钱第四百七十九章 原来是这么回事第三百一十七章 狗急跳墙第一百七十三章 周清荔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