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来自童年的情结

消息很快传了过来,这件事并不是什么秘密。

在上海的公共租界,有一批国外的无线电爱好者,他们在南京路50号的新孚洋行里组织成立了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来研究和探讨无线电技术。

别看名字起的那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业余组织。

这也是无线电研究的一个特征,因为技术门槛不高,业余研究团体蓬勃发展。

无线电这个词汇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

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在科学板块系统的介绍了无线电广播和电台,以及如何用收音机来收听国外的电台。

民国时期,在中国就能收听到国外的电台,这和广播的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人奥斯邦就是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的一员,他同时还是美国东方无线电公司在上海的推销员,负责销售无线电产品。

然而,在中国这个对无线电产品几乎不了解的国度推销无线电产品无疑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他的客户大多都是租界里的外国人。

奥斯邦很不甘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上海,他发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上流社会,对娱乐活动极为热衷。

比如看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等。

他是卖无线电产品的,不是开电影公司的,也不是开唱片公司的,想要把手里的产品卖出去,就要投其所好。

他想到了无线电广播这种新兴事物,就打算在上海建立一家无线电台。

这个想法得到了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里其他外国人的支持,当然是言语和技术上的支持,而不是资金上的支持。

他们不傻,这种实验性质的电台在中国还是首例。

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发展前途,在中国能不能被接受,又如何盈利,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或许过几个月就会停播,那投资不是打水漂了。

他们鼓动奥斯邦去拉投资,自己却不愿意出钱。

奥斯邦为了自己的生意,倒真是豁出去了,他没有找美国人,而是瞄上了中国人,因为美国人懂得电台广播是什么玩意,不容易糊弄。

而中国人不知道,只要把生意的前景描绘的美好一些,相信应该会有人投钱。

此时,奥斯邦正在四处拉投资,其中有位姓曾的旅日华侨是他的主要目标。

有了资金还不够,还要找到能架设广播天线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要高,广播的范围才会广,最好能和报馆合作,这样就能最快的收到听众的反馈信息。

奥斯邦选择了《大陆报》进行合作。

首先这是美国人办的报纸,容易沟通,其次《大陆报》所在的大来洋行的楼顶正适合架设广播天线。

正在这个时候,另一位中国人找到了奥斯邦,此人就是林子轩。

林子轩在最初的激动过后,开始考虑现实的问题。

开设广播电台不光是购买设备的问题,后期的运营才是重点,先不说设备维护,就是招聘播音员,创建各类广播节目,这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投资。

前期肯定是赔本的,什么时候能赚钱还不知道。

但作为穿越者,中国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不能让外国人扬名,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何况林子轩还有一个童年的情结。

在后世的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收音机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娱乐设备,听戏曲,听评书,听儿童节目。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满满的童年记忆。

光是为了把这个节目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空中传播开来,花点钱是值得的。

这不是钱的事,而是一种情怀。

所以,在得到奥斯邦的住址后,林子轩找了过来。

奥斯邦没想到竟然有人送钱上门,洽谈合作,他倒是知道林子轩,对于美国人来说,谁不去看《乱世佳人》呢,这可是美国一代人的回忆。

因为《乱世佳人》,林子轩在上海的美国人里面知名度颇高。

甚至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总董事费信敦都称赞过林子轩,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的好朋友。

奥斯邦和姓曾的旅日华侨刚刚达成合作意向,还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林子轩的突然插入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狮子大开口的机会。

于是,在介绍了他的打算后,向林子轩要了15万块的机器设备采购费用。

然而,他没有料到林子轩还带着道格拉斯希拉这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道格拉斯希拉在西方电气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虽然是临时工,却也了解到不少信息。

西方电气公司隶属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1919年和通用电气、西屋电气联合创建了美国无线电公司。

他对无线电广播的事情并不精通,但略知一二。

被拆穿的奥斯邦面不改色,声称这其中包括了东方无线电公司以后提供技术支持的费用。

什么技术支持,不过是上海无线电国际学会那帮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瞎捣鼓罢了。

奥斯邦是个销售员,狡辩是他的拿手好戏。

如果不是事先调查了一番,还有道格拉斯在一旁,林子轩还真的有可能被唬住。

这就是不掌握技术遭遇的困境,他对奥斯邦的感觉很不好,却没有翻脸,只是下定决心,等到电台弄好之后就把此人踢出去。

奥斯邦办广播电台主要是为了销售他的收音机,不像林子轩有什么童年情怀。

作为商人,只要有资金他不在乎来自那里。

于是,林子轩出三万块大洋,和奥斯邦创建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并明确规定了机器设备归林子轩所有,奥斯邦提供技术支持。

而且要把架设天线的地点放在法租界,就在《通俗小说周报》的楼顶上。

这是为了以后把广播电台占为己有做准备,在公共租界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当奥斯邦忙着向东方无线电公司采购机器的时候,在上海新舞台,《日出》开始公演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说家的想象力第二百三十二章 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们的家庭生活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第三百六十六章无声的中国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新文学?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三百六十五章这一刻,他是焦点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场演讲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第二百一十一章 泰戈尔在上海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三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就该这么骄傲第三百三十二章 千古大案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个奠基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泰戈尔在上海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神之作第三百三十七章 做戏做全套第五十章 战况升级第八章 冯家有女初长成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红色第二百三十一章 初为人父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第六十五章 敲门砖和交学费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么?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七十六章 专业和业余的差距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学创作之路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断转移的话题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学创作之路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九十三章 猴戏第一百九十三章 绯闻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第一百一十三章 两位诺奖获得者在中国的不同遭遇第十八章 《雷雨》第二百六十六章 他要去改变世界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秘书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新文学?第一百八十七章 我不会放弃的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十八章 《雷雨》第一百零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第二百五十三章 远和近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一百零五章 和自己的过去告别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三百一十九章 动荡之年第三百一十章 前来苏联的参观者们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三江感言第三百零四章 滚滚红尘中,有幸遇到你第九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饮食男女第七章 新派武侠小说第三十七章 诗坛风波第三百章 未来已经改变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二百五十三章 远和近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奥斯卡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怀总是诗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第一百零五章 和自己的过去告别第二百四十九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三百六十章大买卖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六十二章 《我有一个梦想》第二百七十二章 故地重游第三百零四章 滚滚红尘中,有幸遇到你第三百三十二章 千古大案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个奠基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龙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二百八十五章 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第八章 冯家有女初长成第二十七章 穿越时光的歌声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第一百六十四章 笔名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壮海军威第二十一章 上海滩的明珠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第七十章 一场来自南方的旋风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