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玛丽碧克馥放映《上海假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购买了这部中国电影的放映权和翻拍权,并不是抄袭。

抄袭是丑闻,翻拍只是借鉴。

她希望通过两部电影的对比,让美国媒体知道她翻拍的电影要远胜于原作。

这是为她的名声考虑。

《上海假日》只在戏院里放映了一场,观众大多都是新闻记者,只有极少数普通观众。

玛丽碧克馥非常郁闷,她原本想凭借《纽约假日》拿到年底的最佳女主角,如今翻拍的事情被抖露出来,拿奖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或许要采取非常的手段了,她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

这是第一届好莱坞电影奖,一切都在草创阶段,评选标准并不复杂,评委都是她熟悉的人,只要能够拉拢一批熟人……

不管玛丽碧克馥内心如何打算,美国媒体在看过《上海假日》后,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

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看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假日》在拍摄手法和场景上都无法和《纽约假日》相比,只有构图上略胜一筹。

中国电影在表达上较为含蓄,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不过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殷明竹扮演的安妮公主更加有公主范儿。

玛丽碧克馥容貌太甜美了,不够高贵典雅。

没有对比看不出来,一旦有了对比,就会发现两部电影中的差距。

林子轩的《上海假日》由他亲自参与拍摄,非常注重细节,而《纽约假日》在情节上以模仿为主,没有把握好细节,很多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上海假日》和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风情画。

《纽约假日》更像是走马观花,把关注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恋情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两个都是大明星呢,镜头里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现纽约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

林子轩当初提了不少建议,都被后来的导演放弃了。

那位导演没有把握住《纽约假日》的精髓所在,电影不光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也要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美国媒体通过《上海假日》重新认识了中国。

《上海假日》里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开放的,人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战乱不断,贫穷落后,民众麻木困苦,挣扎存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

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化倾销战略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三百四十七章 打擂台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第三百一十二章 哲学船第二百八十四章 谍影重重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二百零四章 电影的产业链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二百七十一章 给世界一个警告第三百五十四章舆论战争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第二百二十五章 合影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五十二章 电影行业的暴利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个不一样的林子轩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们的家庭生活第一次演讲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个英雄的诞生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神之作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第二百七十二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六十五章 敲门砖和交学费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第三百六十一章名士和狂士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一百一十八章 乡土小说的新方向第一百零八章 不会剪掉的剧情第二百三十一章 初为人父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第十三章 劣币驱除良币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二百七十二章 故地重游三江感言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壮海军威第七十四章 经典不需要续作第三百三十二章 千古大案第三百五十七章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三江感言第三百六十二章这一页的历史该如何书写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个人的舞台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视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们该度过一个怎样的青春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奥斯卡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一百一十七章 新旧文学派系之间的交锋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红色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国容不下的泰戈尔第九十七章 未来国舅爷争风吃醋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童星第三百三十章 老大哥在看着你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视第二百四十三章 战争与和平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关时间旅行的诸多问题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二百六十章 超级英雄的新伙伴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势力第二百七十一章 给世界一个警告第三百三十二章 千古大案第七十章 一场来自南方的旋风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龙不过江第六十一章 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二百三十二章 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第二百九十七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