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新文学?

林子轩的这堂课主要是给自己洗白的,要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而不是完美的形象。

这种刷光环的事情适可而止就好了,太多了容易遭人嫉恨,他也不想下面的学生和教授跑上来群殴他。

在介绍了他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后,就把话题转到了新文学上面。

当然,这同样是为了给他写的小说做辩解。

那么什么是新文学呢?

这个问题自新文学诞生之初就争论不休,就算是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有人说用白话文写作就是新文学,还有人说要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文学才是新文学,更有人说把旧文学推倒的是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提倡“人的文学”,创造社推崇“革命的文学”,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学主张,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也无法给新文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认为新文学应该具有包容性,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此才能蓬勃的发展。”林子轩讲解道,“如果硬要给新文学套上一个框子,给它限定了范围,那它就永远只能在框子里发展,无法壮大。”

林子轩来之前做过功课,知道不拿出点真东西是不行了。

不说这些学生,光是那些教授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仅仅显摆自己的成绩镇不住他们。

“有人会问,这么多的文学主张我们该怎么选择呢?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林子轩提出了这个问题,接着回答道,“我的意见是既不全盘的接受,也不一概的拒绝,而是应该学会用头脑辨别,然后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这是鲁讯以后一篇叫做《拿来主义》的文章中的观点。

鲁讯提出对于拿来的东西,要认真的分辨,好的东西就吸收,不好的就毁掉。

这个观点放在什么地方都适用。

无论是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的借鉴,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都是不二的法门。

“还有人会问,我们该怎么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呢?你写的《射雕英雄传》,这是精华还是糟粕呢?”林子轩微笑道。

他拿自己的小说开涮,引得下面的学生发出笑声。

这是文学研究会的观点,一切娱乐消遣类的文学作品都是旧文学,都应该被扫除。

以前说过,一名叫做刘半侬的作家,就因为在上海写过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后来加入新文学的队伍,一直被人嘲笑,抬不起头来,后来出过留学去了。

这就是新文学的排他性。

“区分精华还是糟粕,不能迷信权威,不能人云亦云。”林子轩阐述道,“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迷信,不盲从,要坚持真理。”

这是一个治学研究的态度问题。

林子轩想要给自己洗白,就要让这些学生不受其他新文学派别的观点所影响,只要被他一个人影响就好了。

“那么该怎么区分精华和糟粕呢?怎么知道什么才是真理呢?”林子轩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大杀器,“我以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个观点来自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则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之中。

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所以说,这并不是马克思的原创,而是自古就有的哲学观点,马克思详细的阐述了它。

“一部小说中可能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你自己亲自实践来验证,而不是道听途说。”林子轩强调道,“就以《射雕英雄传》为例,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他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就是《射雕英雄传》要表达的思想。”他认真说道,“这里的侠客不再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而战斗,你能说这是糟粕么?”

底下的学生议论纷纷。

他们对于旧文学,或者说是娱乐消遣类型的文学较为排斥,但并不是说没看过这类书。

《射雕英雄传》在报纸上连载接近一年的时间,生活在上海的人即便没看过报纸,也听过茶馆里的说书,可以说这个故事红遍了上海滩。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文学研究会的观点,《射雕英雄传》属于旧文学,是应该被丢弃的糟粕。

“先生,那《射雕英雄传》是新文学么?”有学生略微迟疑的问了出来。

“这不是由我来界定的,而是需要你们通过实践来验证。”林子轩鼓舞道,“只要抱着不迷信,不盲从的态度,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就能分辨出精华和糟粕来。”

林子轩清楚自己不能承认《射雕英雄传》属于新文学,那无疑是在挑战整个新文学的团体,特别是在这个新文学和旧文学激战的时刻。

所以,他机智的把这个问题踢给了学生们,你们要学会自己思考啊。

当然,他也知道,今天讲课的内容一定会引起新文学内部的争论,但他提出的三个观点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第一个是新文学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个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第三个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谁现在敢反对这三条,将来翻旧账的时候恐怕是要吃苦头的。

“最后,我有两句话和诸位共勉,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如此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界的脊梁。”林子轩总结道。

这两句话是陈寅格先生在1929年,他所作的王国唯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来的,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在大礼堂后面的副校长邵力字听到后,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可以作为上海大学的校训。

北京大学的蔡元赔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作为校训,那么这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比北大的校训差。

林子轩的这堂课上完了,但围绕着新文学的争论远远没有结束。

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第三百一十六章 做一只有坏习惯的公鸡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奥斯卡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个不一样的林子轩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八十二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三百五十四章舆论战争第四十一章 鸡犬之争,渔翁得利第二百三十三章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三十八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三十八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三百一十一章 这就是莫斯科第八十九章 一个有益于中国电影事业的人第五十章 战况升级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第十四章 通俗小说周刊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三百六十四章与半个世界为敌第一百五十九章 经济绝交第二百一十一章 泰戈尔在上海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个人的舞台第二百三十章 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第二百三十三章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第六章 未来的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经济绝交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三百零六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第三百五十一章 甲午风云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新旧文学派系之间的交锋第三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就该这么骄傲第三百六十四章与半个世界为敌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写与不写之间第二百六十三章 这一刻的上海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绝长大的霍尔顿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第六十八章 他是个喜欢做梦的人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第四十六章 包罗《万象》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第二百零四章 电影的产业链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一百六十二章 奇怪的客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会风俗大调查第二百八十九章 对待诺奖的态度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第一百零一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一百八十章 文学真正的作用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失败者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们只有一个立场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义第三百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话剧的热潮第三百零八章 “三一八”前后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第二百二十九章 保持那一颗童心第三百二十七章 挖帝国主义墙角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一百零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个英雄的诞生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一次演讲第六十八章 他是个喜欢做梦的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们的家庭生活第二百五十五章 等将来你就知道了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