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1924年4月27日,林子轩前去拜访鲁讯。

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天是周日,鲁讯在教育部任职,每周只有一天休息。

这种七天休息一天的制度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古代官员一般十天休息一天。

1882年,福州船政学堂实行星期天放假,目的是为了照顾洋教习的生活习惯。

1906年,清政府中央各部已相继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到了1911年,七天一休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的惯例。

林子轩给鲁讯带了一点上海特产,不值什么钱,主要是个心意。

他本来想把自己写的书送给鲁讯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一来有显摆的嫌疑,二来这些书是他抄的,没必要拿到真正的文学家面前,在西方社会刷刷存在感就足够了。

鲁讯是浙江绍兴人,说起来大家都是南方人,在生活习惯上差别不大。

说实话,或许是因为后世的影响,在林子轩心目中鲁讯就是那种逮谁骂谁的斗士形象,前来拜访的时候他心里颇为忐忑。

在民国时期的文坛,没被鲁讯骂过的文人屈指可数。

郭沫偌说过一句话:“当然,鲁讯除了自己,什么人不骂。”

鲁讯和胡拾不同,胡拾给人的感觉是较为谦和的人,就算对你有意见,也会放在心里,只有极为气愤的时候才会出言指责,而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此时鲁讯已经四十三岁了,和后世照片上的形象基本吻合。

林子轩是以学生的身份前来拜访,在后世他学过鲁讯的文章,说是学生并不为过,这也是基本的礼仪。

鲁讯在书房和林子轩聊了将近一个小时,大多数话题都是围绕新文学展开。

他对上海文坛的现状较为感兴趣,批评了一下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希望林子轩能多写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学作品。

他对胡拾提倡的“整理国故”持有保留意见。

最后才谈论起这次新文学丛书的事情,鲁讯显得有些顾虑。

他觉得新文学才刚刚发展,不很成熟,现在就拿到国外给人看,恐怕是不能起到很好的介绍中国的作用。

“你懂得西方文学,都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新文学才几年的时间,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在摸索,稚嫩的很,贸然拿出去,反而给人看轻。”鲁讯如此说道。

林子轩则认为文化交流是相互的。

在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同时,也要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学无疑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可以让西方社会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两人没有谈论泰戈尔的事情,回避了这个在北平被人议论的热点话题。

因为在这一天,泰戈尔在傅义的英文老师英国人庄时敦的引荐下去了故宫,和清王朝废帝傅义见面,并游览了御花园。

这无疑给陈独绣找到了攻击的新理由。

他在一篇《泰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文章中说泰戈尔到北京“未曾说过一句正经话”,只是和清帝溥义、法源寺的和尚、佛界女青年及梅兰方这类人周旋了一阵……

“他是一个什么东西!”

还说“泰戈尔在北京乱吠了一阵,其实他那伟大的东方精神,比起北京社会还是小巫见大巫……”

其实,林子轩也想进故宫看一看,抱着好奇的心态了解一下皇帝是怎么生活的。

在后世,故宫是北京游客最多的地方,和八达岭长城有得一拼,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皇宫生活的好奇心。

但林子轩没有去。

前一年,胡拾进宫和傅义谈了半个小时,出来后被那些进步人士骂了半年的时间,成为了胡拾的一个污点,他可不想步胡拾的后尘。

下午的时候,鲁讯找来了为小说集《呐喊》翻译的人,这位翻译者叫做林羽堂。

林羽堂是福建人,1919年秋到美国哈佛大学读文学系。

读了一年,助学金被停发了,他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

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鲁讯同样在女师大兼职教书,和林羽堂是学校的同事,他知道林羽堂精通英文,便向林子轩介绍了林羽堂。

有意思的是林羽堂也是攻击泰戈尔的人之一。

他曾说过:“我觉得泰戈尔于我的精神生活毫无关系,不曾觉得他有什么意味,他带给我何等的冲动。”

他还认定,泰戈尔大谈不痛不痒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对于亡国环境的反应”。

Wшw тт kдn Сo

林子轩对林羽堂没有成见,反正是鲁讯的介绍,谁翻译都可以,便和林羽堂说起翻译费用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版权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大家都是进行协商,然后按照合同办事。

对于翻译者的费用,一般来说分为两种。

一种是翻译者拿稿酬,一次性付清,或者说出版社买断了翻译者的版税。

另一种是翻译者拿版税,按照书籍的销量算钱,这个付款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书籍卖不出去,那翻译者就没有收入可言。

林子轩觉得这一次书籍在国外的销量不会好,才给了赛珍珠一笔高额的翻译稿酬。

在这次推介新文学丛书的过程中,林子轩只能算是中间商,他还要和外国的出版社谈判,来确定最终的版税分配。

林羽堂在西方生活过几年,读的是文学,对西方的《版权法》有所了解。

他不接受一次性付清的稿酬,而是选择版税。

并且觉得应该由他自己和国外的出版社来谈版税,意思是不相信林子轩,以为林子轩和国外的出版社有勾结。

林子轩对此颇为无语,他宁愿付一笔高额的翻译稿酬,也不愿意搞出这么多的事情。

虽然两人都姓林,但他对林羽堂的感觉不怎么好。

这一次会面谈的不太顺利。

他不能指责林羽堂的要求,这毕竟是正当要求,问题是国外的出版社愿不愿意和你谈。

林子轩不想让林羽堂和国外的出版社接触,越发被林羽堂认定其中有猫腻,并暗示鲁讯这人不靠谱。

加上鲁讯对于出版的顾虑,这件事暂时就搁置了。

林子轩记得最终鲁讯和林羽堂同样决裂了,并且到了在公共场合互相对骂的程度。

在鲁讯去世前,曾留下一段话,很能说明鲁讯的性格。

“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第七十二章 法庭之外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三百一十二章 哲学船第十五章 射雕引发的热潮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一百六十四章 笔名第十一章 一场通俗小说之间的内斗第二百五十四章 你究竟给多少女孩子写过诗?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宁观潮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第二章 将剽窃进行到底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第六十九章 有声电影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九章 经济绝交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第一百一十章 红袖添香夜读书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二十二章 出名要趁早第三百五十二章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第一百零八章 不会剪掉的剧情第一百七十六章 上海滩的一道风景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步走错,便是一生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学创作之路第一百六十七章 创造社的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二百零一章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奇人物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开花的树第七十六章 专业和业余的差距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联合国第三百零六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一百二十四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龙不过江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三百二十七章 挖帝国主义墙角第八十九章 一个有益于中国电影事业的人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七十章 一场来自南方的旋风第一百二十八章 诗歌的艺术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二百七十六章 随便挑第二百六十九章 微观世界第二百零三章 让文学归于文学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经济绝交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一百三十章 未来显赫一时的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官司缠身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兰西岁月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势力第九十八章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第三十五章 那些年,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第三百四十五章 别具一格的证婚词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一次演讲第七十二章 法庭之外的手段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四十二章 符合时代的节拍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三百一十九章 动荡之年第三百三十六章 隐藏起来的剧情第一次播音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化倾销战略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个人的舞台第二百九十章 你们在法国受苦了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一百五十三章 一只猴子的逆天之路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个人的舞台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化倾销战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