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模拟计划

事实上,林子轩不止一次的在脑海里模拟过写作《高堡奇人》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修改故事的情节,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写的似是而非。

作者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德国和日本为首的轴心国获得胜利的世界,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取得胜利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和作者所在的现实世界都不相同,所以作者所在的世界是第三个世界。

他以自己所在的世界为蓝本,写了另外两个世界。

于是,读者在《高堡奇人》这部小说中会发现不少和现实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事件。

整个故事充满了各种谜团。

这本小说放在1962年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1962年的读者而言已经成为历史,所以读者很容易理解书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以及改变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他们会把这本小说当成消遣读物来阅读。

可要是在1924年出版,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理解书中出现的事件对未来造成的影响。

这本小说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困扰。

有人会把它当成消遣小说,也有人会把它当成对于未来的指引。

林子轩要做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加入一种暗示,他会重点描述在殖民地生活的美国人在德国和日本的统治下,过着极其屈辱和毫无尊严的生活。

日本人可以随意的逮捕和杀害美国人,并把他们的尸体扔在乱葬岗里,不允许被埋葬。

作为二等公民,美国人只能依靠谄媚和奉承日本人才能生活,还要接受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美国人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参加战争,而是纵容日本在整个亚洲的侵略。

当其他国家一个个沦陷的时候,最后一个沦陷的就是美国自己。

这一切都是美国当时的孤立主义造成的。

这种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暗示还有日本和德国的残忍行径,包括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种族灭绝政策。

这个情节是为了提醒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军屠杀。

如果这本小说能挽救一些人命的话,就算是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

还有一点是针对苏联,在小说中,苏联被德国灭掉了,还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这和《高堡奇人》的作者是美国人有关,1962年正值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人对苏联没什么好感。

可以想象,当苏联的最高领导人看到这本小说时的场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是最终的大赢家。

林子轩写这本小说就是为了能稍微影响这两个国家对于德国和日本的态度,主要还是美国,要让美国人意识到孤立主义造成的恶果。

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被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看到,德国会不会提前发动闪电战,日本会不会提前偷袭珍珠港,也或者两个国家有了疑虑,从而放慢了战争的脚步。

也可能这四个国家互相猜忌,提前发动了战争。

甚至是这四个国家联合起来,统一全世界,不过,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苏联估计不会同意,这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还有一个可能,历史的惯性非常强大,这本小说没有起到作用,该发生的照样发生。

林子轩无法预料到最终的结果,这也是他一直纠结的原因。

就算他要写这本小说,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保密尤为重要。

因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西方人,他要用英文写作,对于英文非常渣的林子轩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只能保证尽量不出现语法错误。

至于文采什么的,就不要讲究了,能把故事讲清楚就不错了。

想要写小说,他要先购买一台打字机。

他以往和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美国的彼得逊律师通信用的是钢笔,不过这次是写几十万字的英文小说,用打字机要方便很多。

写作的过程不会快,这可能是他写的唯一的一部英文小说了。

他有自己的出版社和印刷厂,写完之后可以自己印刷出来。

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只能自己秘密的进行排版和印刷,这有点麻烦,不过他是老板,这些小困难都可以克服。

在印刷的过程中他不能使用在中国生产的纸张和油墨,这些都要从洋行进口。

最好是日本的产品,这样更具有迷惑性,或许会被西方人认为这本小说是日本人写的,这是一个日本人的狂想。

真正的麻烦是怎么邮寄出去。

想要这本书传播开来,就要把印刷出来的稿子邮寄到欧美各国的出版社或者报社,为了避嫌,日本和中国也要邮寄。

或许有的出版社和报社随手就把稿子扔进了垃圾桶。

但只要其中有一家出版社关注,出版了小说,就会产生影响。

林子轩会在稿子中写明不要任何版税,可以随意出版。

一旦小说产生影响,尤其是被各国高层关注后,肯定会有情报部门的人员调查稿子的来源,通过的方式就是邮寄的地址。

林子轩吸取了《雪国》的前车之鉴,这一次要做到天衣无缝。

所以,他不能在上海邮寄稿子,甚至不能在中国邮寄,他要找个机会离开中国,到欧洲旅游一圈,然后,在西方国家邮寄稿子。

这样就算是各国的情报部门也找不到真正的作者,他才能安心下来。

从写作到邮寄稿子,整个过程他需要认真的计划,不能出现任何纰漏,这可是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和整个家族的安危。

最后,他需要考虑的是邮寄稿子的时间。

当他把稿子邮寄到出版社,出版社只会认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科学幻想小说,毕竟小说中写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出版社进行评估,决定出版,这些都需要时间。

等到书籍发行,读者看到小说,也会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写了发生在1962年的一个离奇的故事,他们会觉得作者的设定很有意思。

小说真正产生影响需要数年的时间,当小说中的事件逐一发生,被证实后才会得到重视。

如果以1933年为时间节点,林子轩至少要在五年之前,也就是1928年之前把稿子邮寄出去,这样不仅有五年时间让小说获得传播,也是为了抹掉他存在的痕迹。

在这个没有摄像头和卫星侦查的时代,想要查到五年前发生的事情极为困难。

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三百章 未来已经改变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们的家庭生活第二百零三章 让文学归于文学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尝第一百九十六章 这才是真爱粉!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二百零二章 连女装也不放过第四十二章 符合时代的节拍第三百三十章 老大哥在看着你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第一百四十九章 独霸贺岁档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第二百七十九章 钻法律的空子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联合国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历史之中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七十四章 经典不需要续作第一百零四章 人生的转折点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六十五章 敲门砖和交学费第六十一章 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个奠基人第二百九十五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个凡是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个人的舞台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第二百零八章 一个全面的中国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九十三章 猴戏第三百六十一章名士和狂士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绝长大的霍尔顿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第二十六章 杨康之死第九十九章 来自童年的情结第八章 冯家有女初长成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第一百一十三章 两位诺奖获得者在中国的不同遭遇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三十章 理想主义者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第一百一十八章 乡土小说的新方向第一百七十六章 上海滩的一道风景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第一百六十七章 创造社的困境第二百零一章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一百九十九章 那些书写时代的女作家们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第二百四十四章 要不要改变这个世界?第二百七十一章 给世界一个警告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第两百四十章 真相只有一个第八十五章 开讲啦!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三百零三章 家国情怀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争爆发前的上海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个不一样的林子轩三江感言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百九十四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第八十七章 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女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二十六章 杨康之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二百零二章 连女装也不放过第二百八十五章 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三百五十七章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