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

上海商界的圈子不大,林子轩找中间人约张时川见了一面,表达了想和张石川合伙开办电影公司的想法。

林子轩以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当于给张时川送钱。

可此时的张时川正踌躇满志的打算进军证券投资行业,准备大干一场。

他连公司的地址都选好了,就在黄浦区的贵州路上。

他是个精明的商人,手上只有几千块的资本,却对外宣称募集到了30多万的资金,以此来吸引其他人进行投资。

玩一手空手套白狼的好戏。

张时川知道林子轩是开办银行的,便极力鼓动林子轩把钱投入他的公司,并许诺会有丰厚的回报。

林子轩对此哭笑不得。

他对这种投机型的投资兴趣不大,在脑海里也没有找到民国时期股票交易的信息。

两人各怀心思,根本谈不到一起去。

林子轩颇为遗憾,不过除了张时川,他还有其他备用人选,并不着急。

谁也没有想到,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证券投资行业发生了一场金融风暴。

1921年秋冬两季,全国许多大城市掀起了一场股票交易所的热潮,交易所股票满天飞。

其中,上海成立最多,竟有140多家。

一地设立这么多交易所,其正常业务量根本不能保证,只可能专注于投机行为。

1921年底,时近年关。

一些稳健的银行和钱庄收缩资金,进而停止房款,银根紧缺。

一向靠借款从事股票的投机者,资金运转不灵,顿时陷入困境,证券价格暴跌,大批交易所的信托公司纷纷倒闭。

最后,100多家交易所及信托公司关门大吉,剩下几家有实力有章法的勉强支撑。

这就是在上海近代经济史上著名的“信交风潮”。

1921年八月初,百代唱片公司在《申报》上刊登了大幅广告。

“天籁之音,唱响大地。”

在广告旁边还有一张孟晓冬的照片,照片上孟晓冬坐在椅子上,以手托腮,穿着一身时下学校里流行的女学生的服饰。

清纯似水,婉约动人。

在这个还没有无线电广播的时代,在报纸上打广告是最常见的宣传方式。

以往百代出唱片,也会刊登广告,无非是“新片到货,欲购从速”等等介绍性文字。

这一次的广告创意来自于林子轩。

流行歌曲和以往的戏曲唱片不同,除了歌曲本身外,还要凸显歌星的作用。

也就是要捧歌星。

否则大家光听声音了,不认识谁唱的,那不是白忙活了。

在这个年代,歌星无法依靠唱片赚钱,灌制唱片是一次性的酬劳,没有分成。

也就是说,唱片卖的好坏和歌星没有任何关系,歌星可以通过其他舞台表演来赚钱。

这要从唱片行业的成本和利润说起。

以百代唱片为例,它在中国有自己的唱片制造厂,能够在中国制造唱片,一张唱片的材料成本大约在两角左右。

主要的花费是给演员的薪酬上。

按照此时的市场行情,戏曲名角灌录一张唱片的薪酬是500块到1000块不等,因人的名气而异。

到了三十年代,薪酬继续上涨,百代公司给戏曲名家余叔言开出的酬金是每片5000元。

这是什么概念?

林子轩写《射雕英雄传》,稿酬是千字三块钱,他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写完一百万字,得到的稿酬是3000元。

这个年代银元的购买力还是很强大的。

举例来说,林子轩给平禁亚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80块,一般的编辑每月80到120块不等,中小学教师工资是40块左右,打字员月薪是30块,办公室秘书最低50元。

在上海单人租房每月六块左右,吃饭包月需要十块钱,下馆子的话一顿饭花不了一块钱。

坐黄包车更便宜,也就是一两角钱。

一个单身汉,如果一个月有40块钱,就能在上海过上不错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灌录一张戏曲唱片五千块是多么高的薪酬,当然这是对于顶尖的戏剧名家来说的。

相对于戏曲名家,歌星的薪酬就要底的多,灌录一张唱片基本上就是一两百块钱。

这是因为戏曲名家已经成名,有观众基础,唱片不愁销量。

而歌星发唱片就要看市场反应,风险太大。

再者说,戏曲演唱需要几十年的功底,而歌星只要嗓子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稍加培训就能演唱流行歌曲,这也是歌星酬劳底的原因之一。

孟晓冬灌录这张唱片拿到了150元的酬劳。

唱片公司给发行商的价格是一张唱片两元钱,唱片的材料成本才两角钱,就算是加上各种人工费用,唱片公司也能赚取将近一半的利润。

销量越大,他们赚的越多。

林子轩当初想要和百代公司签署分成协议,从每张唱片中抽成一角钱。

他还设计了一套方案,如果唱片销量低于一万张,他不要任何费用,这就是对赌协议。

可惜法国人不是傻子,百代的经理张常福也不同意,他们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改变公司的运营模式。

百代公司对这张试水的唱片销量估计的比较保守,他们认为最终应该在四千到六千张。

这是因为此前没有例子可以参照,谁也不知道一向保守的中国社会能不能接受。

林子轩需要依靠百代公司成熟的销售体系,让孟晓冬一夜成名,从而打造出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星,那就要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孟晓冬的知名度。

《申报》上的照片只是第一步,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大公报》等等报刊上都有类似的广告,只有孟晓冬的照片略有不同。

有的端坐托腮,文静如水,有的斜倚独立,神情忧愁……

数十张照片,婀娜柔美,各具风姿。

广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此同时,唱片从百代公司发出,运往全国各地。

最开始销售的自然是上海本地,当一名经销商拿出刚刚送来的唱片,把它放到留声机上的时候,一个柔媚清亮的声音响起,在空中飘荡。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

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六十九章 有声电影的困境第一百六十四章 笔名第二百六十六章 他要去改变世界了第九十九章 来自童年的情结第一百零一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第四十一章 鸡犬之争,渔翁得利第四十五章 联手炒作第一百九十七章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龙不过江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第二百三十三章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六十二章 《我有一个梦想》第二十二章 出名要趁早第一百一十三章 两位诺奖获得者在中国的不同遭遇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联合国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三百零三章 家国情怀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历史之中第一百一十章 红袖添香夜读书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七十二章 法庭之外的手段第三百五十一章 甲午风云第一百三十一章 童星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二十七章 穿越时光的歌声第三十一章 电影圈的那些事儿第一百六十七章 创造社的困境第二百七十一章 给世界一个警告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二百七十八章 偷偷改变世界的感觉第二百零六章 过年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三百六十一章名士和狂士第四十六章 包罗《万象》第二百四十九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第一百七十章 没有人是世界的中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国文坛的怪现状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三江感言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三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就该这么骄傲第二百零三章 让文学归于文学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历史之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争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第三百六十六章无声的中国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五十八章 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五十三章 这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大事第一百八十章 文学真正的作用第二章 将剽窃进行到底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三百四十章 一场电影行业的战争第一百五十章 来者不善第三百五十一章 甲午风云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奥斯卡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们该度过一个怎样的青春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视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第二百零二章 连女装也不放过第一次演讲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关时间旅行的诸多问题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七章 新派武侠小说第一百七十九章 关东大地震第六十一章 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三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就该这么骄傲第九十七章 未来国舅爷争风吃醋的手段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场演讲第二百七十章 结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一次庭审第三百四十七章 打擂台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第一百七十六章 上海滩的一道风景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开花的树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第三百六十六章无声的中国第五十章 战况升级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