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派系争斗

袁称帝之前,北洋内部就已经有了种种派系争斗,其中之一是粤系与皖系之争。

所谓的粤系,是梁士诒系,又称交通系。所谓的皖系,便是杨士琦系。

梁士诒(1869年—1933年),字翼夫,号燕孙,广东广州府三水县人,出生于今佛山市三水白坭镇岗头村。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家、银行家、政治家。

梁士诒早年与其父梁知鉴同在三水、广州、香.港读书,后又与梁启超同于佛山书院游学。

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取进士,历任清邮传部大臣、国务大臣、铁路总局局长,为中国早期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一九一一年,协助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

民国初期历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并以交通系首领、全国铁路协会会长身份,全力支持孙中山的全国铁路建设计划。

梁士诒有“活财神”、“二总统”之称。一九一六年,他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大脑”、“王座背后的权臣”,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一九一八年六月六日,梁士诒创办北京证券交易所,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

一九三二 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梁士诒以私人名义致电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请其联合各国,制止日本暴行。

一九三二年三月三日,到上海与段祺瑞共商抗日大计,一九三三年四月九日病逝。

梁士诒在民国元、二、三年间,在袁世凯之下,确实在是一个实权人物,相当于是“幕后总.理”。作为总统府秘书长,是总统和国务总.理之间的桥梁,承上启下,呼风唤雨而不可一世。

加之他又有实际的财政大权,曾经让财政专家的熊希龄总.理难堪,使杨度和杨士琦的交通总长先后流产。

因此,当时的北京官场,如果走不通梁士诒的路,做官是很难有大的前程。

但是,所谓树大招风。梁士诒的势力是很大,但招来的反对的势力也不能小视。当时的北京官场上几乎尽人皆知,梁和两杨势不两立;两杨既是杨度和杨士琦。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清同治元年 (1862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杨士骧之弟。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报捐道员。十一年,捐指直隶试用,其后十余年一直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

光绪二十五年,杨为两广总督李鸿章重用,与兄杨士骧同赴广州效命。李鸿章重回北洋大臣之位,杨氏二兄弟同回北京。此间,与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过往甚多。

翌年,曾致书袁世凯主张镇压义和团运动,并担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中的联络员。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死后,杨转而投靠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献,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

据说当约法会议成立时,袁世凯本来是打算把议长一席给梁士诒。

杨度却在一旁淡淡地说了一句:“燕孙是国民党首领,国民党支部遍布全国”。

袁马上脸色沉重地说: “他不合做这事。”

杨度这一支暗箭恰巧报了熊希龄组阁时,杨拟任交通总长,被粱冷冷地向袁说“皙子对交通外行”,便把交通总长的帽子打落了的旧怨。

民国三年初,总统府中粤、皖两系明争暗斗甚为激烈,三月间杨士琦曾公开发表谈话如下:

“别人骂我黄老主义,我实在无所谓。这和前清时有人骂我是袁党一样。那时,项城已下野,文敬(指其兄杨士襄)正任北洋大臣,所以我不能马上走。张文襄竟说: ‘两柱虽移植其一,中间则仍留一线。’两柱指项城和庆邸(奕劻),我是传达消息的一线。

“武昌起义后,派我当议和代表,我以为非共和不足以渡难关,而共和必无良好结果,所以我辞职不干。过去两年间,我住在上海,或者就是实行黄老主义的时期。

“项城再三电召,我为着老朋友的关系,既来则安,对于做官不做官的问题,更无所谓,既无做官的必要,亦无不做官的必要。前次梁秘书长发誓不做部长,我才答应担任交通总长。别人骂我是皖派领袖,我就是皖派领袖好了。”

梁士诒以交通为基础,而实际上则掌握财政大权。当时北京**虽有财政总长,可是财政大权都集中在总统府内的财政会议。这个财政会议由袁世凯为召集人,而粱则为实际主持人。

熊希龄内阁垮台后,财政权更集中到总统府了,甚至连收支一切多由总统批定。

有一天,袁世凯对梁士诒说“财政窘迫若此,交通部总要帮个忙才好。”

梁答:“请总统吩咐,要多少才够?”

袁说:“每月总须有四五十万才够。”

梁答: “那么就是五十万好了。”

从此交通部每月便按时如数缴出。

两杨反梁的得意之举是迎合袁的心理,捧徐世昌出来做国务卿。因为这样一来,则总统府秘书长的地位便完全落空,这是打击梁士诒最好的一个办法,也是一着绝妙好棋!

高处不胜寒,梁士诒虽然权重,可是处境也很危险,这可于一段剪报和梁的父亲一封家书中看出。

这份剪报是**《字林西报》的一篇专稿,描写梁的权力,全文如下:

“中国今日所恃以存在者,是为袁总统,而将来所恃以存在者,实为梁秘书长。梁士诒者,在中国财政上最有势力之第一人也。其人赋性坚定,才具极圆滑,不喜大言高论,但求着着踏实,步步为营,以至水到渠成,一举而收其成,此等性格,极似袁总统之生平。

“总统府中,重大财政事项,袁总统恒倚如左右手,譬如行军者,袁大总统为前路先锋,梁士诒为其后路粮台。彼又得最好接济之交通部,富源无穷。周学熙去后,彼已运其妙腕,至于财政部,近且大见成功。且更进而着眼于全国实业。

“现在实业开放政策实倡始于梁士诒。熊希龄等不过随声附和,而收其功者仍为梁士诒。故吾人论中国财政上之实权,除梁士诒外,殆寻不出第二人焉。且梁士诒财政上之势力,非唯于国内占到实权,且于国际上更据有最高之信用,近来各种借款,虽名义上为某某签押,而内幕皆有梁士诒其人在;且往往他人磋商不成,而梁士诒一经手即完全成功。

“盖梁士诒今日,其本身已具有能代表袁大总统之资格,而对外又能迎合实业投资之趋势,故任其所往,无不如意,在中国政界,或有议梁士诒事权过重,甚或有谓袁总统大权旁落者;语虽不无近似,然曾不思中国财政上若无梁士诒其人,不但行政方面不得支撑,恐袁总统赫赫一世之兵威,亦未免小被其影响。外人之信用梁士诒者,此亦为一最大原因。

“总之今日世界各国政治上之势力,财权几占全部,兵力不过其残影,此论若无谬论,则中国继兵力而掌政柄者,必在财权,即继袁总统而统治中国者,必梁士诒。此梁士诒所以为中国政治上最有望之材也。”

梁士诒的父亲梁保三为了这则特稿,给儿子一封信:

“顷阅《字林西报》论一则,似极颂扬,而实为世忌。在豁达大度之主或不猜疑,在深谋远虑之人,不无动念,况有企望齐肩,攀龙附凤,希望后任,种种人物,皆怀忌心。

“昔曹孟德之于杨修,以其才名过己而害之,可惧也。是则日报,虑有人蓄意为之者,必由京而沪,由沪而港,**必有所闻。故凡事宜退一步以留己之余地。

“前人有功高而震主,功成而身退,匪惟远嫌,亦保身之义也。报内一则曰或有事权过重,一则曰或谓大权旁落。此皆煽动之言,足以惑阅报者之听闻也。”

梁老先生并非过虑,实为事实。当袁世凯对南方用兵时,各省军政长官及师旅长入京谒袁后,一定专程谒梁。

有一天袁对梁说:“你的地位,将来更重要,现在入觐的师旅长,不可轻予颜色。”

当《约法》正在交议时,袁对梁表示欲扩张总统府以罗致人才。梁却主张暂勿变更内阁制,倘欲扩充府制,不如将府秘书厅扩大,以容纳人才。

袁欲改总.理为国务卿,梁竭力反对,袁目不转瞬瞪视梁,梁这时才警觉到自己为袁所疑忌了。

徐世昌出任国务卿后,梁士诒的政敌杨士琦得势,梁乃离开了总统府,声势自然是减低了不少。

民国四年六月间,又发生了交通大参案,对梁更是严重打击。

这个交通大参案,是当年袁政.府一件耸人听闻的政治案件,参案是自津浦铁路开始的。由前任津浦路北段总办、现任肃政史孟玉双和津浦路总稽核金恭寿定参案草稿,由肃政史王瑚、蔡宝善至津浦路密查,列出十大罪状,由都肃政史领参。

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84章 海军起义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0章 心机第162章 国耻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90章 内幕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84章 海军起义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66章 机会第30章 朋友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7章 奇遇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398章 张疯子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86章 学写诗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71章 您不走吗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