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开滦矿权

了解了慈禧的“新政”,我们也就更能理解袁世凯在直隶实行的变革,他是参与了“新政”制定的,在直隶率先实行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袁世凯的成功,更主要的是因为袁世凯不是想搞什么变法之类的运动。和维新派那些书生不同,袁世凯是个做事的人。他为什么做这些,是因为这些是需要做的事。

而不像维新派那样,是为了改变,为了变法而去做那些事。

但是,当袁世凯和他的支持者做这些事的时候,相关的机制也随之而改变了。

比如,废除科举兴西学,比如司法制度等等。只是这些改变不是上边发谕旨,而是自下而上。即便是需要上边的首肯,也是在下边的推动之下。

这或许是袁世凯的这些变革,和维新运动又一不同之处。

袁世凯在直隶任上,还干了一件很出彩的事,就是为争回开滦矿权所做出的努力。

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煤矿之一。亦称开滦矿务总局。开滦煤矿实际是华商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商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经营的,合称开滦。 开滦故事错综复杂,既有开创官督商办现代企业先河之显赫,又有外商偷窥窃取优质矿山资源之屈辱。

它是北洋财团执牛耳之企业,是后来的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纱厂投资之源泉,汇集了晚清官僚、民国政要、津门士绅于一身,是清末民初金融实业中最重的浓墨重彩.....。

开滦煤矿前身开平矿务局创建于一八七八年,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清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福建道唐廷枢创建官督商办开平矿务局。

当时募集商股八十万两白银,投资在唐山乔屯开掘煤矿。自此首开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业与铁路运输业。

一八九二年十月唐廷枢病故,由张翼接办。一八九四年张翼聘请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为会办,继续扩展营业。

一九零零年庚子事变,时任督办的张翼不韵现代管理,产生财政危机。且因八国联军侵华,德璀琳趁机对张翼采取软硬兼施,以将开平矿务局置于英国旗帜保护之下为名,由德璀琳代表开平矿务局,由胡佛(即后来的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时任张翼技术顾问的胡佛) 代表英商墨林公司,以八万英镑的白菜价私下签订"卖约"。

旋即,墨林公司转手以 二十五 万英镑的价格将开平煤矿卖给英国财团"东方辛迪加"。

虽后来张翼辩称自己不知此事,并未在"卖约"上签字,而后为补救并制约"卖约",又与胡佛签订了"移交约"和"副约","副约"内特注明"中外合作",但开平煤矿转入英商手中已成事实。

此事由严复最先发觉并提出《说贴》。

一九零二年的一天,一大队清兵走在开平煤矿的土路上,滦州知州在例行巡视。但他把头从轿窗中伸出,不禁打惊失色,飘扬在开平煤矿主楼上的龙旗不见了,只有英国的米字旗独自挂在那里。

龙旗实际上是大清国的代国旗,是中国主权的象征。

开平煤矿是中英两国合办的,约定是挂两国国旗。现在龙旗不见了,当然不行,叶知州不敢耽搁,马上交涉并强行要求挂起龙旗。

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得知此事后很不满,说开平煤矿是英国独资,中国官员强行让挂龙旗是一种挑衅行为,因此向外务部提出抗议。

这就是当时很有名的“龙旗事件”。

“龙旗事件”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

期间他去上海公干,偶遇英国驻华大使,袁世凯质问英国大使,提出要求撤下龙旗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英使理直气壮的告诉袁世凯,开平煤矿已把全部资产卖个英国商人,并在英国注册,早已不是中英合资了。

袁世凯得知详情后,痛心疾首之余,三次参奏张翼,清**责令张翼收回开平。

开平煤矿事件实际上是一种诈骗行为,当然其中也包括中国相关官员的失误和渎职。

张翼在伦敦起诉多次,列强的法院如何会为一个弱国主持公道?正如国弱无外交,张翼在伦敦的所有努力,都以无结果而告终。

袁世凯又于一九零六年命周学熙创办滦州煤矿,用实力进行抵制,试图达到以滦收开的目的。

一九零七年三月,由周学熙发起成立"北洋滦州矿务有限公司",一九零八年增股并改称"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滦州矿初定资本二百万两,主要股东包括袁克定、周学熙、龚仙舟、李士伟、李颂臣、陈一甫等人。这些大股东参与了前期的筹建工作。

滦州煤矿开工后生产发展迅速,一九零八年出煤一点二万余吨,到一九零九年已经达到三十五点七万余吨。而到一九一一年输往天津的煤竟达到九十八万吨之多。

这期间周学熙、李希明、李士伟等一起到英国伦敦参与了与开平公司代表那森的谈判。但是最后由于抵不住开平的跌价倾销压力,被迫让步,同意和开平联合经营,成立开滦矿务局,至此由"以滦收开"演变成为“滦开合作"。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批准滦州、开平两个煤矿合并,成立中英合办的开滦矿务局,局本部设在天津。

一月二十七日,滦州煤矿公司代表周学熙、李士伟、李希明与开平矿务公司订立合同,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盈利按照 "滦四开六"分配,经营管理权掌握在英人手中,十年年后中方赎回开平公司。

决策机构设在董事部,纳森为董事部主席兼总经理。董事部分别设在伦敦和天津。其中天津董事部有董事七人,英方四人。 中方三人为:周学熙、李士伟和李希明,督办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

当然,这些是后话。

袁世凯在为收回开滦煤矿的矿权的努力,虽然收效没能达预期,但他为维护国家主权付出的努力是应该被后人记得的。

即便是一个最腐.败的政.府也不会公然的搞腐.败,也是希望他的官员能清政廉洁的。同理,一个最无能的政.府,也还是喜欢他的官员努力做事的。以腐.败无能著称的晚清**也不例外。

当袁世凯一心一意的治理直隶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是一片赞扬之声,如果他不去管别的事,袁世凯的日子应该是很好过的。

对直隶取得的骄人成就,袁世凯是很引以自豪的。

他是属于那种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出些名堂的人。这样的人有时会被视为好大喜功,有时会被视为爱出风头,有时甚至会因此而被认定是个有野心的人。

袁世凯的动机是什么?或者是兼而有之,或者是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干了很多事,而这些事是利国利民

袁世凯是不会满足的,对他来说,直隶好像太小了,已经装不下他的雄心壮志了,因为,干了几年后,他更多的是关心起国家大事了。

这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为把下边的事情做好,需要排除上边的障碍。比如,想在底下大力兴办新型的学校,发展教育,不废除科举制度行吗?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袁世凯是个雄心特别大的人,我们还是不用野心这两个字吧!那么大的雄心,直隶可能放不下。

还有一个方面是职责所在,因为袁世凯身上还兼着好多的职务。

我们不妨列举出来:督办政务处大臣、会办练兵处大臣、办理京旗练兵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津镇铁路大臣、督办京汉铁路大臣、会议商约大臣、督修正阳门大臣。

袁世凯身上挂职真的不少,但细看一下都是部门或基层事务,而袁世凯的鸿鹄之志好像是问鼎中原。

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68章 武昌起义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章 平叛第34章 自保第530章 白话诗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158章 欧战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196章 陆荣廷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35章 立法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36章 张瑞玑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409章 怪八股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90章 内幕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289章 内斗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411章 点翰林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36章 张瑞玑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30章 朋友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79章 新人物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