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 火种

天津码头。

从南方驶来的客轮上,有两个读书人提着皮箱走下舷梯。

年长者大约60岁,名叫钟观光,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在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植物分类。年幼者只有30多岁,名叫谭熙鸿,北大生物系的创始人,中国现代生物学先驱。

两人是从杭州回来的,他们作为北大代表,刚去南方见了蔡元培,希望蔡元培能够回来当校长,可惜被对方婉言拒绝。

北大如今的状况很糟糕,只六月底学期末的时候,就有十多名教授离职。其中包括化学系主任丁燮林、物理系主任颜任光、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哲学系教授胡适,以及李四光、林语堂、沈兼士、钱玄同等人,或被其他学校请走,或是自己辞职。

另有顾孟余、李大钊、陈启修、于树德、朱家骅等人,因政治原因未再授课。蒋梦麟、冯叙伦也销声匿迹,藏起来不敢露面。

到了九月份,北大的情况更加严重,几乎同等于倒闭。由于教员奇缺,北大只能宣布继续放假,开学之日遥遥无期。包括鲁迅、陈垣等十多名教员,有的远赴厦门,有的跑去了清华。

剩下还没走的北大教师,都希望能把蔡元培请回来主持大局,否则他们看不到一点复校的希望。

“唉,再这么下去,我也要去南方了。”钟观光叹气道。

谭熙鸿只能无奈苦笑,他们这次南下,不仅是劝说蔡元培回来,还带着邀请学者去北大的任务,用以填补学校教员数量的奇缺。在杭州的时候,谭熙鸿去请一位老同学,结果老同学反而劝他留在浙江任教。

谭熙鸿说:“天津也有不少学者,咱们再去拜访几个吧。”

钟观光摇头道:“北大现在连教员薪水都发不出来,我哪有脸再去请人任教?”

“总得试试,我有个同学叫闫志英,是学物理的,如今正奔丧在家,”谭熙鸿说,“还有那个写《大国崛起》的周赫煊,也可以找他聊聊,请回北大去教世界历史。”

钟观光不抱希望说:“再去投旅店吧。”

两人心情低落地走出码头,突然听报童喊道:“看报看报,国民教育大讨论,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到底有没有读书的权利!”

“咦,”谭熙鸿突然来了兴趣,招手说,“报纸来一份!”

报童奔过来,摊手道:“《大公报》,三分五厘。”

“不用找零了。”谭熙鸿递过去5枚大铜板。

“谢谢先生。”报童高兴道,这单生意他拿到五厘钱的小费。

两人叫了黄包车,谭熙鸿坐在车上读报,很快就看到那篇讨论受教育权利的文章。他把情况复述一遍,对钟观光说:“钟教授,这个周赫煊看来是热心教育事业的,说不定能够请动他。”

钟观光提醒道:“别忘了那个教育基金会,是张学良号召发起的。”

谭熙鸿默然,北大搞成现在这副模样,主要还是拜张作霖所赐。直接派兵包围北大,张大帅可是把学校师生吓得够呛。

两人到旅店放好行李,钟观光年纪大了,舟车劳顿不想再折腾,谭熙鸿却兴冲冲的跑去请周赫煊。

抵达报社,谭熙鸿问一个职员道:“请问周赫煊先生在吗?”

“喏,那就是周先生。”职员指过去。

周赫煊正带着人准备外出,谭熙鸿走过去说:“周先生你好,鄙人谭熙鸿,北大生物系主任。”

“幸会!”周赫煊纳闷的握手,不知道这人找他干嘛。

“周先生是要外出吗?”谭熙鸿问。

“嗯,带人出去做问卷调查。”周赫煊点头道。

问卷调查这玩意儿比较新鲜,谭熙鸿主动要求跟着,与几个报社员工一起出去。

到了街上,周赫煊对手下的人说:“做问卷调查,抽样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小周、老张、郑兄、立民,你们分辨负责天津城的东西南北,我来亲自跑租界这边。调查对象,要涵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职业者,每调查一个,都要做详细记录。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社长!”众人纷纷应道。

谭熙鸿好奇问:“周先生,你做这个问卷调查,有什么作用吗?”

周赫煊解释道:“《大公报》准备做一个深度系列报道,讨论国民的受教育权。这个问卷调查,就是收集老百姓对此的观点。”

“哦,明白,”谭熙鸿赞道,“这就跟做科学实验一样,需要收集分析数据,想不到办报纸也有如此讲究。”

周赫煊说:“一拍脑袋写出来的新闻,难免脱离实际情况。我们《大公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个不盲既要不盲从流俗,也要不盲目报道。”

谭熙鸿肯定道:“这也是搞科学的态度。”

两人没走几步,周赫煊便找到个小贩说:“你好,我是《大公报》的问卷调查员。”

“嘛呢?”小贩一脸懵逼。

周赫煊详细说:“城北的希望小学里面,有个学生的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娼妓,其他学生家长反对他读书,要求开除。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小贩说:“当然要开除啊!”

“为什么?”周赫煊一边纪录一边问。

小贩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杀人犯的儿子更不能读书,以后当坏人会害死多少人啊。”

周赫煊又问:“中华民国的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你认为这个学生有读书的权利吗?”

小贩理所当然道:“还读啥书?老爹是杀人犯,老娘是娼妇,这种人长大也肯定不是好东西,早点死了省事儿。”

“好的,谢谢你的配合,”周赫煊说,“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有没有读过书?”

小贩笑道:“我叫李全,32岁,卖糖堆儿的,不识字儿。”

周赫煊又陆陆续续问了七八个人,甚至连印度籍巡捕都调查了,得到的回答惊人一致: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不该读书!

谭熙鸿目睹了整个经过,不可置信道:“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

“别急,慢慢来。”周赫煊又截住一个戴眼镜的,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

那人说道:“当然有权利读书,现在都民国了,进步的文明社会就要给每个国民以受教育的机会。”

周赫煊问:“如果这人长大学坏呢?有知识的坏人,可比文盲危害更大。”

“那就更应该受教育,学校可以导人向善,纠正他危险的行为观念。”那人道。

周赫煊笑道:“谢谢你的配合,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那人痛快地回答:“我叫鲁杏芳,字润良,29岁,金融硕士,洋行职员。”

这个问完,谭熙鸿才说:“看来还是读书人明事理。”

“那可不一定。”周赫煊说。

很快又问到一个卖菜大妈,她说:“多读书有好处,这杀人犯的儿子,说不定长大也有出息呢。”

整整忙活半天,总共收到五百份调查问卷,最后统计出来:持否定观点的占87.2%,认为杀人犯和娼妓的后代不应该读书;而持肯定观点只有12.8%(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知识分子)。

看到这个结果,周赫煊默然无语,他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谭鸿熙都把自己此行目的给忘了,叹气说:“国人的观念还需要进步啊。”

第二天,《大公报》把调查结果披露出来,立即在京津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热议,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

前一章我们提到,民国初期有三种教育。其中民众教育理论,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历史上,这种理念正是发源于北伐时期。

周赫煊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一篇报道,居然促使“民众教育理念”提前兴起,点燃了全民教育的火种。

做为几十年后的现代人,你很难想象民国初年那种蒙昧,罪犯的儿子不配受教育,居然会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共识。

解放思想,真的很重要!

494 神药计划071 狗血413 新出炉的教科书962 音乐无国界723 挑动风云800 黑龙会365 巴金055 少女情怀总是诗832 钓鱼城067 比谁拳头大860 犹太人的历史136 青帮百相764 夹道欢迎479 日落西山680 幻灯片884 品烟如品人320 五洲洪门077 避难979 抗战时期的教育109 砸玻璃080 了结227 内外妥协663 上海首富1013 面试920 作家宣传养鸡185 非主流美国将军655 法西斯就是抢劫犯880 空军大捷833 鸡犬不留754 文章577 万里长城永不倒805 委员长的愤怒516 威尔斯与银英传717 杀了吧477 工党领袖268 阎老西830 故人284 年鉴学派创始人769 比想象中严重527 北平分会成立930 周先生的人被抓壮丁了965 三舅哥381 青帮三大佬244 厚黑教主282 吃亏209 歪曲报道970 顾问599 创作968 顺风船659 捐飞机500 艰难的选择382 脑子是个好东西156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834 否极泰来159 军事化办学677 崇尚和平的英国246 机器和人力的比赛300 思想121 合作675 被歧视的美国佬070 惨案332 另类领奖092 又被坑了507 中国也有大师605 斯诺采访953 理想与现实589 封杀263 北大校花303 偶遇846 老骥伏枥480 薇薇安455 好消息949 牛津讲座493 伟大的段子手128 文妖周赫煊146 泛淤638 宝腾351 崔家姐妹469 屁股歪了,脑袋也不好使932 派出记者727 六亲不认607 资本家的本性723 挑动风云1049 1944大总结527 北平分会成立965 三舅哥507 中国也有大师031 冬皇386 私卖烟土999 去印度056 接连登门097 忽悠789 公审975 散财1020 饥荒240 教育部现状839 信心193 吸引火力071 狗血534 收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