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 贸易和战争

老蒋的一封电报,让周赫煊在广州停了下来——等人。

于是乎,周赫煊只能顶着轰炸写小说,居然把《黑土》的最后一部都快完成了。足足等到五月初,终于等来陈光甫、席德懋和任嗣达等人。

陈光甫,银行家,被誉为“中国的摩根”,现任国府财政部高等顾问,战时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将衔)。

席德懋,金融家,国府财政部平准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业务局局长,奉命常驻香港,负责维持法币的国际汇率。

任嗣达,贸易商,主营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欧美各国人脉甚广。

三人被老蒋派来,自然是要到美国寻求借款。就算没有周赫煊,他们也是要去一趟美国的,只不过提前了几个月而已。

历史上,常凯申被资金紧缺逼得心急火燎,不断勒令孔祥熙赶快去国外弄钱。孔祥熙便找到陈光甫,因为陈光甫跟美国资本家摩根交情深厚,想凭借私人关系打开一道口子。

咱们的孔祥熙院长没有任何求援方案,甚至连求援的数目也不明确,但却狮子大开口,让陈光甫至少要争取3亿到4亿美元的借款。

陈光甫心中很想骂娘,借个屁的3亿美元啊,他连借300万美元都毫无信心。于是托病不愿成行,被老蒋和老孔反复催促了几个月,陈光甫才硬着头皮前往美国。

刚开始的时候,陈光甫等人的谈判很不顺利。但随着广州和武汉相继失陷,罗斯福和美国资本家们有些慌了,觉得必须拉中国一把,否则中国被日本平推还玩个屁啊,于是借款合同居然谈成了。

如今陈光甫正是拖着不肯走的时候,孔祥熙对他说:“光甫,周明诚对借款之事有办法。他当谈判特使,你当谈判副使,肯定能够谈成的。你心中没有方案,可以先去问问他啊,相信周明诚必有策略。”

陈光甫心想,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那就去呗……因此比历史上提前两三个月动身。

周赫煊跑去美国要借款只是幌子,他主要是去弄飞机的。老蒋拍电报让他等人,周赫煊还以为是等几个外交人员,结果见面才发现,居然是一群玩金融贸易的跟他汇合。

妈卖批!

众人在广州登船前往美国,对借款之事皆无头绪,只能天天跑到甲板上喝咖啡讨论。

这天风和日丽,海风吹拂。

陈光甫喝着苦咖啡说:“周先生,你是国际专家,你觉得美国真能给援华借款吗?”

周赫煊摇头道:“不可能,美国宣称严守中立,是不会直接对华贷款的。除非……”

“除非什么?”席德懋问。

“除非咱们换个方式,”周赫煊说道,“在美国成立一家贸易公司,通过商业合作,向美国企业寻求民间商业贷款。这就绕开了美国的中立外交政策,让罗斯福有操作的空间。”

陈光甫拍手道:“此法甚好!”

席德懋说:“既然是民间商业贷款,那就必须让美国人觉得有利可图。任先生,你是国际贸易专家,美国最迫切的想要中国什么商品?”

“当然是钨矿!”

任嗣达立即就说道:“钨矿乃工业稀缺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钨矿供应国。世界第一的钨矿在江西,世界第二的钨矿在广东,此为我国的巨大优势。用钨矿之利来引诱美国入毂,对方多半会同意。”

周赫煊非常熟悉中国近代史,知道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有五次贷款,“钨矿借款”只是第三笔,而第一笔则是“桐油借款”。

当然,周赫煊知道的也仅限于此,并不清楚五次借款的详细内容。毕竟除了专业论文之外,历史书里顶多只顺笔一提,读者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去研究细节。

美国的五次对华借款,名称分别为:桐油借款、华锡借款、钨砂借款、金属借款和财政借款。

顾名思义,前三起借款分别跟桐油、锡矿和钨矿有关,而这个先后顺序也肯定有原因。可以就此推测,美国最急需的商品是桐油,其次是锡矿,接着才是钨矿。

周赫煊出声问道:“钨矿最大的进口国是哪个?”

“德国。”任嗣达说。

周赫煊又问:“德国用钨矿干什么?”

任嗣达说:“用处大了,造先进的飞机、穿甲炮弹、轮船发动机……好多东西都需要钨矿。”

周赫煊点头道:“也就是说,钨矿现在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制造军事装备。”

“可以这样理解。”任嗣达道。

周赫煊继续问:“那锡矿呢?”

任嗣达答道:“锡矿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特别是在化工领域用处极大。”

“那中国锡矿的最大购买国是哪个?”周赫煊问。

“美国啊,咦……”任嗣达回过神来,“周先生的意思是,用锡矿贸易来寻求美国借款?但问题是,锡矿不是中国独有,美洲和南洋都有大量锡矿,中国锡矿对美国的诱惑力不够啊。”

周赫煊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现在没有打仗,而钨矿主要用于军工生产,对美国而言并不是最急需的东西。倒是广泛用于化工领域的锡矿,能让美国资本家更高兴。”

任嗣达下意识点头道:“也有些道理。”

陈光甫拍板道:“那就这样吧,把锡矿和钨矿都作为筹码,放在谈判桌上任美国人选择。”

周赫煊又说道:“桐油呢?”

任嗣达摇头说:“我是搞矿物进出口贸易的,对桐油的情况不太清楚。”

席德懋笑道:“桐油遍地都是,价格甚贱,甚至买不起煤油的老百姓都用桐油来点灯。又非什么稀罕物,难道还能引起美国人的兴趣不成?”

“是啊,周先生怎么会提到桐油?”任嗣达问。

周赫煊哪里知道桐油有什么用处?他又不是神仙。但历史资料里写明了,美国在终止美日贸易协定前,就急不可耐的和中国签订桐油借款合同,而非是锡矿和钨矿的贸易合同,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他们船上这些人,都是玩金融货币的,只有任嗣达属于贸易商人。可惜是个专做矿物出口的贸易商人,对桐油并无了解,想找人打听桐油价值都找不到。

不仅是陈光甫三人,就连周赫煊自己,也对桐油没啥认知。

在他们的印象中,桐油属于国产贱物,最大作用是拿来制造油漆。买不起煤油的老百姓,只能点桐油灯照明。当然还可以用来炒菜,但貌似有微毒,而且味道不好,连底层平民都不会轻易食用。

这玩意儿会让美国人稀奇?

当下不再讨论桐油,众人开始商讨谈判策略,打算围绕着钨矿和锡矿大做文章。

在美国登陆后,周赫煊立即花钱找来一个商业顾问,详细询问桐油在美国的情况。结果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桐油在美国好牛逼啊!

美国人以前制造油漆,最上等的产品使用亚麻仁油,当桐油传到美国后,亚麻仁油立即被中国桐油所取代。发展到30年代,美国油漆业有90%以上都用桐油为原料。

而上海,正是中国桐油最大交易市场。随着上海陷落,美国桐油进口量锐减,已经快把美国油漆生产企业给逼疯了。广州则是中国桐油第二大市场,一旦广州陷落,美国油漆资本家直接就要跳楼。

不但如此,由于桐油具有燃烧性、速干性和耐酸性,是此时生产军舰、轮船、潜艇、飞机、电线和海底电缆不可替代的原料,其他同类型原料都不如桐油效果好。

此外,美国科学家还把桐油加热到一定温度,让其凝固成胶状,用来作为橡皮的代替品。桐油还可用在医药、玻璃制品领域,并可在工业上代替汽油作为提炼品。

必须说明,桐油产地只中国一家,别无分号。而美国则是桐油的最大进口国,占世界桐油进口总额的75%,如今已有850种美国工业品必须使用桐油!

美国在晚清时期,就开始在本土移栽桐树,但种植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气候土壤问题吧,美国人在30年代初,又跑到南洋大量种植桐树,但依旧没有取得太大成效,完全不能满足美国工业需求。

一旦中国和美国的桐油贸易被彻底掐断,则美国无数资本家要急得跳脚。

难怪在历史上,广州陷落以后,罗斯福慌慌张张的就要跟中国签订桐油借款合同——都是被资本家给逼的啊。

支持中国,还是支持日本,这在美国属于资本博弈。

因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贸易当中,对日贸易占43%,而对华贸易只占14%。在投资方面,美国对日本的投资为3.87亿美元,对中国的投资仅有1.32亿美元。美国对外贸易输出中,日本占7.7%,居第三位;中国只占1.1%,居第二十二位。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第一贸易伙伴,打起仗来,美国资本家自然是偏向日本的。

但如果中美贸易被彻底断送,那也不符合美国利益。特别是世界仅有的桐油资源缺失,伤害到太多美国资本家的利益,罗斯福必须对那些资本家负责。

246 机器和人力的比赛104 少帅的忧心768 助人助己445 遇到同行1056 布局797 刘湘来访399 水落石出200 访谈节目046 爱国教育278 婚期将近564 怕死和不怕死的829 人才337 周赫煊的猫405 归化派翻译家618 变色龙145 吃人522 小狐狸与玫瑰花775 为富不仁的重庆首富412 建厂计划465 扯淡会议339 全民热议1017 赌神周维烈1043 驻华美军1016 向背043 戒大烟1002 不可接触者951 淡墨社聚会296 薛疯子806 后话352 才女902 醒狮勋刀561 元宵节与新生活710 比划350 回家322 仪式248 情敌209 歪曲报道968 顺风船335 考察1012 周维烈的高考1052 街霸914 关岳庙071 狗血196 人类历史学748 基建狂魔944 发展893 瞎子423 收徒489 大忽悠261 亡国之君难当270 麻烦真多418 玩命的演习682 追逐英雄688 欢庆204 惨案650 常凯申的四不精神776 真正的土豪942 一切就绪956 神棍周的第一次算卦838 史观727 六亲不认351 崔家姐妹885 闻一多VS刘文典——真人PK045 奉系清流703 家中日常495 我心永恒217 各种骂娘934 老蒋的愤怒448 义勇军出征343 再会1023 征粮与杀人后记 一175 接头见面847 话不投机194 南开066 褚二爷771 霜刃未曾试502 丘胖子的知己503284 年鉴学派创始人383 法国总领事也是书迷308 热爱炒股的间谍先生167 赚钱方案859 水晶之夜481 妖魔鬼怪027 撩1025 人市002 租房落脚969 禾花雀314 洪门415 范哈儿834 否极泰来927 薄白学330 华工247 推广说一下更新478 伦敦政经学院351 崔家姐妹510 策问187 万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