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

对于萧方智这个十六岁少年的死,侯胜北既表示同情,又觉得无奈。

自从晋朝的末代皇帝司马德文被刘寄奴命人用被子闷死以来,汉魏天子在禅位之后得以善终的做法就变了。

萧道成杀害了十三岁的宋顺帝刘准。

萧衍杀害了十五岁的齐和帝萧宝融。

现在轮到了十六岁的梁敬帝萧方智。

据说起因是由于前秦苻坚遭到慕容冲报复的前车之鉴,让刘裕做出了这个决定。

侯胜北觉得有点离谱。

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苻坚是把慕容冲和他的姐姐一起收了,还做出变态之事。

这换了谁都得报仇啊。

北朝太乱了,咱南朝别学他们不行吗。

-----------------

不久之后荀朗之子荀法尚也入国子学,又有胡颖之子胡六同、杜棱之子杜安世等加入了这个小圈子。

几个月的共同学习和一起当班值守的军营生活,让侯胜北、周宝安、程文季、荀法尚等几个将门子弟之间的友谊逐渐升温。

特别是面对世家子弟看着他们的不屑眼神,这些人就差说出败军之将,丧师辱国这样的伤人话语,众人更是同仇敌忾,抱团对外。

“主要就是琅琊王氏那几个小子,瞧那眼神,老子非找机会收拾他们一顿不可。”

几个人之中周宝安最为年长,已经过了冠礼之年,用力顿了顿手中的戟。

他们没敢在国子学里闹事,乘着羽林当值的间隙,愤愤不平地议论着。

程文季念道:”

上品世家,王谢袁萧。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吴郡四姓,朱张顾陆。”

荀法尚微微一笑,补充道:”现在还得加上一个陈,姓氏为号,与国同体。”

周瑜最为直爽大大咧咧:”陛下出身颍川陈氏,和法尚你们荀氏是同乡呢。”

荀法尚摆摆手:”许县陈、颍阴荀、长社钟、舞阳韩,也就陛下这支最为荣耀,其他都已没落,你可听说过这些姓氏有谁在朝堂出任显职的?”

周瑜挠挠头:“倒是确实没有,最多的就是姓王的。不要说朝堂,国子学里也有一群,人数比我们还多。”

周宝安挥了挥拳头:”王冲那老儿太能生了,三十个儿子,个个当官。一个王冲就这么能下崽,王氏那么多人,几代下来你们算算得有多少人。”(注1)

荀法尚击掌道:”你说到点子上了,世家大姓就得靠人丁兴旺。后代多了,总能出一两个人才,家族就能绵延不绝。那些衰弱的家族,都是子嗣不兴的。”

侯胜北冷不丁提醒道:”法尚,咱们陛下可是只有一个独子,还失陷在北周,宗室单薄。”

荀法尚发现自己失语,点头示意表示收到。

几个人里只有周宝安娶妻甚早,儿子周辟已经五岁,吃吃笑道:”你们几个雏,多半都不知道什么是女人,下次哥带你们去见识见识。”(注2)

荀法尚倜傥,也不脸红,悠然道:”传闻六十年前,钱塘有名妓苏小小,却不知是何等人物?”

他曼声吟道:”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徐师所编《玉台新咏》就收录了这首苏小小歌。”

“哈,我怎么听说这苏小小一直在脚踝系根红绳,接客也不解下。恩客问起就说,奴家褪去此物就一丝不挂了,请为奴家留些许颜面。”

但凡说到风流韵事,周宝安的见闻总是冠绝诸人。

侯胜北觉得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不知怎的,莫名联想到淽姊发髻系着的五彩缨线。

他觉得亵渎了淽姊,赶紧扳回话题道:”徐师《玉台新咏》收录的多为佳作,那篇《羽林郎》也在其中呢。”

荀法尚表示严重同意:“佳作颇多,可惜作者往往无名且内容过于哀伤。就像第一卷的最后那篇《古诗无人名为焦仲卿妻作》,结局太惨了。

周宝安不屑道:“名字起的又长还普通,要不是徐师慧眼收录,肯定不会火。最后既然是自挂东南枝,不如就叫《孔雀东南飞》,岂不雅哉?”

“哎,你们说徐师收集的诗歌里,一大半是情情爱爱,旷夫怨妇的,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还用说?你听他一讲起齐帝那些乱事的时候,那副眉飞色舞的样子,老色胚一个,哈哈哈。”

侯胜北表面随着他们嬉笑,心想《玉台新咏》收录了简文帝为太子时的圣制诗多首,可得找机会向徐陵借来一观。

……

说到国子学的老师们,侯胜北还真找到了去过北周的人物,虽然是被抓去的。

通直散骑常侍、司农卿,御史中丞沈炯,上课成天板着个脸。

侯胜北心想,就算你是铁面御史,对我们这群学生,也不必摆出这副脸色吧。

沈炯是吴兴武康人,少有隽才。

叛军将领宋子仙想委以书记之任,被拒绝后下令推出问斩。

沈炯刚烈,解衣就戮。

据说是因为路间桑树碍事,牵往他所处刑,因而得救,最后逼迫之下还是成了宋子仙的书记。

叛乱平定后,王僧辩素闻其名,酬所获者铁钱十万,于军中购得,自此羽檄军书皆出于沈炯。

陈霸先和王僧辩在白茅湾会盟的檄文,就是他起草的。

因为檄文的事情,沈炯的妻子虞氏和儿子沈行简都被侯景杀害,只有弟弟和母亲逃出。

沈炯除了上课讲授文章之外,沉默寡言不说一句多余的话。

听说他好几次以母亲年老归养为由上表请辞,陈霸先就是不准。

侯胜北知道了这段过往之后,有点同情这个人:写了篇文章,结果把妻儿性命都给断送了。他这辈子大概要一直要活在愧疚悔恨中了吧。

还有一个是中书令沈众,也是吴兴武康人,沈炯和他在江陵沦陷时,被掳到了北周——当时还是西魏。

前两年才被放了回来,可惜他们对于这段经历都是闭口不提。

沈众是个吝啬鬼,产业众多,财帛数以亿计,却不慈善分润亲族。不光如此还苛待自己,经常穿着破衣裳断腰带,提着鞋帽来上课甚至上朝。

侯胜北拿这两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没办法,本来还想问一问是否知道萧大圜的下落,看来只有以后再找其他人打听北周的事情了。

反正江陵沦陷,被掳走的也不会只有他们两个。

……

太中大夫杜之伟来上课时,是皱着眉头的。

他是吴郡钱塘人,家世儒学,《三礼》专门。七岁受《尚书》,习《诗》、《礼》。十五岁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又是一个早慧的人才。

杜之伟最初任鸿胪卿,负责接待外宾使节,新任的大匠卿则是负责建造宫殿和植树。

最近正在重新建造被官军解放建康时焚烧掉的太极殿,杜之伟和兼任起部尚书的沈众合作,两人相处的不是很愉快。

“之前想重修太极殿,说少了根柱子。现在河里飘来一根大木,就匆忙上马项目,这能搞得好吗?”(注3)

杜之伟抱怨道:“就和做文章一样,哗众取宠的几句所谓金句,就能四平八稳地支撑住整篇故事?尔等记住,文章不尚浮华,要温雅博赡。”

“少府卿蔡俦技术是精通的,就是不擅长和人沟通,拉了我去顶上,和沈众打交道。”

“什么,你们管他叫小气鬼?这么说师长可不太好吧。”

“不过沈众作为堂堂朝中官员,布袍芒屩,麻绳为带,作秀有点太过了。带了干鱼蔬菜饭却自己一个人吃,确实小气。”(注4)

“现在朝堂上大家都看不惯他。沈众又性格狷急,历诋公卿,非毁朝廷。”

杜之伟摇了摇头:“至尊虽然宽宏大量,估计也容不了他多久了吧。你等可得吸取教训,不要不舍得身外之物,更不要特立独行自命不凡,与同僚格格不入啊。”

他发现自己跑题了,咳嗽一声:”此前徐左丞给你们讲了北朝天下,今天我来讲述四夷。”

杜之伟清了清嗓子:”我华夏居于天下之中,虽然南北二分,然则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说完开场白就进入了状态,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

“四夷者,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

“东夷高丽,出自夫余国,其国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都于平壤城,亦曰长安城。得箕子之化,器物犹有礼乐。”

“百济出自高丽,乃一侍婢怀孕,生男东明逃至淹水,立其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后人,渐以昌盛,为东夷强国。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其国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南接新罗,北拒高丽。“

“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建国。”

“高丽之北有靺鞨,凡七种邑落,各有酋长: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拥众三千至七千,各自兵不满万。”

“又有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海中依山岛而居。三十余国皆自称王。有阿苏山,其石无故火起接天。”

“上述诸国皆是连接北齐地界,与我朝相邻的则有流求岛国,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众学子听杜之伟讲完东夷,纷纷议论。

有的嗤之以鼻,称高丽棒子把自家那破城和大汉长安起同一个名字,果然无知者无畏。

有的深为鄙视,曰百济就这么点地方,还不如淮南大,竟敢自称百家济海,好大口气。

还有的说倭国三十多个国王,地盘大概和我朝县令差不多。

杜之伟敲敲桌案维持课堂秩序,表示不要对友邦妄加评论,继续上课。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

南蛮讲得很是简单,侯胜北有些不满足。

照杜之伟的说法,南蛮和华人杂居,已经融入了华夏体系,故此不必详细展开。

想到冼姨掌管的南越百族,果然是华夷混居,设置郡守,侯胜北也就释然。

他又胡思乱想,欧阳頠能够坐镇广州,他这个頠难道也是南蛮之属?

见众学子听得意犹未尽,杜之伟觉得如此敷衍确实不太好,只能再挤出知识多讲一些。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西接西域诸国。汉代先有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

“东吴孙权之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海南。所经及传闻有百数十国,今所存录,数国而已。”

“林邑、扶南、盘盘、丹丹、干达利、赤土、真腊、婆利、师子等。”

“另有天竺大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从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东至槃越,列国数十,每国置王,其名虽异,皆身毒也。”

“此国乃佛教源流之地,昔日达摩便是从身毒走海路来到广州,再来的建康。”

好不容易满足了众学子的求知欲,杜之伟再讲西戎和北狄。

“西戎本指羌胡,然而汉朝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如今的西戎早已不复当初概念。”

“王莽篡位,西域遂绝。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四万里,皆来朝贡。其后或绝或通,暨魏晋之后,不可详焉。”

“唯有吐谷浑,本辽西鲜卑部,幼子是为慕容氏。庶长吐谷浑西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山,数千里之地,实力颇强。”

“北狄自古以来为中国大敌,秦汉至今,建筑万里长城防的就是北狄。”

“草原霸主前仆后继,如今最强乃是突厥阿史那氏,世居金山,工于铁作。牙门建狼头纛,以狼之后裔自居。”

“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寡廉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也。”

“有伊利可汗,以兵击铁勒大胜,求婚于茹茹。为茹茹之主阿那瑰所辱骂,与之大战。历经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两代连破茹茹,终于击灭之。”

“如鞑靼、契丹、铁勒、室韦等北方戎狄悉归属突厥,抗衡中夏。”

杜之伟最后结语了一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先有氐秦、后有元魏,这些西戎北狄使劲都想学习华夏,成为天下正朔,你们可不要输给了他们。”

这门课程的内容侯胜北很感兴趣,但是觉得杜之伟讲得太过简单。

不过他也知道,鸿胪卿靠接待使节获得的那一星半点情报,讲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

看来如果要深入了解,只有亲身前往那些国度才行了。

……

下一个老师十分年轻,才二十过半,比侯胜北也就大了八岁。

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能来国子学讲课,学术造诣想必了得。

此人乃是嘉德殿学士,佐著作,史佐姚察,他是徐陵、杜之伟一力推荐的。(注5)

姚察和众学子彼此年龄相近,很是聊得来。

他十三岁时,简文帝还是东宫太子,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待简文帝嗣位,尤加礼接。

侯胜北一听,是简文帝看好的人才,马上就对此人有了好感。

姚察几年前当过原乡令,讲起兵祸的惨状:邑境萧条,人饥相食,告籴无处,流亡之民不愿返乡。他自己也只有采集野菜,自甘藜藿。

经过轻其赋役,劝以耕种,历经数年户口殷盛,仓廪渐足。

姚察有地方政务的实操经验,除了传授经史之外,还给众人讲解如何管辖百里之地。

“百姓啊,只要有饭吃有田种,很容易治理的。如果不给饭吃没田种,要么成为流民,要么就造反喽。”

真有那么简单?不是还有教化、缉盗、审案之类的嘛。侯胜北质疑道。

“你说的是太平世道,确实如此。”

姚察表示赞同:”但是现在百姓连饭都吃不上,逼得都去做贼作案,怎么抓得干净?更不用提宣扬教化了,饱读诗书又不能真的填饱肚子。”

侯胜北本想说岭南就不是这样,转念一想这不是增加地域矛盾么,算了不提了。

唉,不知要花费多少年,这世道才能恢复太平模样……

下课了,姚察一说起去年新得的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

他现在兼职协助这批羽林郎的顶头上司,羽林监许亨、和大匠卿、太中大夫杜之伟一起编纂前朝史,笑嘻嘻道:”我要是完不成,就让这小子接着干。“(注6)

……

侯胜北觉得这些老师都挺有趣的,一个个学识渊博,性格脾气各有特色,并没有读书读得古板僵硬。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概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

注1:(王冲)有子三十人,并致通官。

注2:周宝安的儿子名字生僻,左辟右鸟,以辟代替,承圣三年(554年)出生

注3:火焚太极殿,承圣中议欲营之,独阙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后渚,监军邹子度以闻。诏中书令沈众兼起部尚书,少府卿蔡俦兼将作大匠,起太极殿

注4:(沈众)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

注5: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

注6:姚察之子姚思廉(557-637),在父亲的基础上,编纂梁、陈二史

《地名对照》

原乡:今安吉县西

第4章 宝录初成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袭城第22章 南朝乱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22章 南朝乱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齐相关设定第73章 卧虎初哮第55章 加冠礼第105章 解心结第33章 抗北齐之对峙第90章 柳庆问案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46章 御前对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92章 旧友来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67章 遇独孤第56章 战为何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70章 拓人脉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6章 南康之战后篇第73章 卧虎初哮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29章 其次伐交之病难医第53章 迎世子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48章 英雄逝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3章 逝去传说第18章 清闲乐第104章 沈婺华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74章 北周军容第101章 争龙之受肯定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灭第56章 战为何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归第3章 逝去传说第65章 卧虎台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35章 抗北齐之阵亡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开第10章 胜败一念第45章 阿父归第7章 讨贼难第25章 初上阵第81章 战邙山之攻洛阳第45章 阿父归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战西堤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齐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3章 逝去传说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86章 忆白袍前篇第73章 卧虎初哮第24章 始从军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52章 战王琳后篇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55章 加冠礼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6章 湘州叛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军势第66章 孤独行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90章 柳庆问案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54章 江心夜第92章 旧友来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会兰陵第13章 平乱始末后篇第18章 清闲乐第8章 冼姨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变第17章 蜀地失第70章 拓人脉第69章 那罗延第8章 冼姨相关设定第14章 萧妙淽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6章 南康之战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