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西部大开发(四)

自从袁世凯倒台之后,中国大陆上就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个地方的集权政府,由于失去了中央的控制,便纷纷利用自己手中的军队,牢牢的把握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起了土皇帝。在北方,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等,控制了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地;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控制了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地;再加上奉系军阀张作霖,晋系军阀阎锡山、傅作义,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庭荣,整个中国被分成大大小小好几块。除了这些军阀,还有以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势力,联络了桂系和滇系军阀,以广东为根据地,同北方的皖系相抗衡。

在历史上,直系军阀是英国人的代理人,而皖系、奉系和晋系军阀,更倾向于日本人,不过由于刘芾的穿越和台湾的撅起,日本人连续遭到打击,国内经济一蹶不振,虽然在这几年中获得了美国人的大力扶持,但是仍然没有太大力气去插手中国的事情,所以日本人只扶持了一个奉系作为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皖系和晋系转而投向了美国人的怀抱。

在这些军阀中,除了张作霖和阎锡山之外,其他的几乎和南海联邦都有接触,尤其是离海南岛和台湾岛比较近的桂系军阀陆庭荣、滇系军阀唐继尧以及孙中山所领导的部分护法军。在这些接触中,各地军阀们最想要的无非就是联邦的枪支弹药以及军舰大炮,不过按照刘芾的指示,联邦政府只答应与对方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一切军火生意免谈。

不过,联邦在与这些军阀交易的时候,并不是以货易货或者货币购买,因为这些军阀手中哪点有数的资金,都攒着扩充军备呢,根本不可能拿出来购买粮食、药品、煤炭等物资,而联邦与其交易时收取的报酬是人!

其实也不能直接说是人,那样不就成了奴隶买卖了吗,联邦按照数量,向与其交易的军阀提供相应的货物,而这些军阀所需要付出的就是允许联邦政府派遣人员,到其管辖区内设置招工点,并对招工点的安全和秩序予以保证。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在买卖人口,只不过手法更婉转了一些,手段也更柔和。联邦招工点的人并不强迫当地人来应聘,只是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当地的闲散劳动力去联邦工作或者入籍。而当地军阀能用他们最不缺的人口来换取相应的物资报酬,而且人口数量流失的并不很多,他们虽然知道长此下去也不妥当,但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也就顾不上那么长远了。

由于国人眷恋家乡和土地,联邦政府的招工并不是非常顺利,2年多的时间里,总共从大陆南方几个省,只招收了不到100万人,而付出的物资却非常多,不过联邦政府并不心疼,也不觉得冤,因为联邦的粮食产量非常高,除了向欧洲的战区贩卖之外,剩下的也足够支付这些军阀的胃口,而且由于粮食的大量输入,南方很多地区的粮价越来越低,这样导致种田的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低,最终就是入不敷出,破产了事,而这些破产的农民和因为战乱逃荒的流民都是联邦招工的主要对象。

除了在大陆上招募移民之外,联邦政府还在大陆上开办了一些小型的商业店铺和小型的工厂,在大城市里贩卖一些联邦的高档产品和生产一些诸如打火机、香烟类的小产品。这些产业都是联邦政府投资开办的,而且大多是内务部和军情处直接负责的,一般当做一个正常的买卖做,一半当做情报机关的常驻点。而且联邦政府并不鼓励去大陆投资做生意,因为那里的政局不稳定,私人的投资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除了中国大陆上继续乱糟糟之外,欧洲也乱成了一团,继美国参战之后,虽然美国的军队不太好用,但是凭借着其强大的制造业和生产能力,把各种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运上了欧洲大陆。本来由于俄国国内爆发了革命退出战争而更显颓势的英法等国,依仗着美国人的强力加入,很快就缓过劲来,并对德国展开了积极的反攻。

由于德国人错误的估计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在他们看来,美国就算是参战,光是动员和准备工作就需要1年到1年半时间,等到那时候,英法两国应该已经在德国陆军的强力进攻和德国潜艇的无限制潜艇战夹击下投降了,而美国的参战也就变得无所谓了。谁承想,美国人为了他们在欧洲的利益,短短半年时间就向欧洲大陆运送了几十万部队和大批的装备,并且由于美国的参战,原来处于中立状态的中国、希腊、巴西、古巴、利比亚、泰国和一些南美国家都纷纷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这使得德国人有点扛不住了,毕竟他们已经在欧洲上血拼了2年多了,就算是鼎盛时期的德国,也禁不住这么多国家一起上啊。

在1917年后半年,同盟国的生铁产量下降到了1500万吨,而协约国达到了5000万吨;钢产量同盟国为1600万吨,协约国达到了5800万吨;煤炭产量同盟国为3亿多吨,而协约国达到了8亿多吨。虽然这些数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在一场无法快速结束的战争中,这些数字往往代表着战争的最后走向。

到了1918年春天,美国已经在法国战场上投入了100万的美国士兵,他们会同法国和英国的部队,把德国人的190个师牢牢钉死在法国北部的战线上,使得德国人无力再前进一步,而英国人则腾出手来,在非洲和中亚等地,把德国人的势力一扫而光,进一步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趁着德国人有些支持不住的时候,南海联邦通过其中立国的地位和与英法等国达成的协议,拼了命的把一船一船的大米、钢材、煤炭、药品、纺织品运向欧洲大陆,并用它们与欧洲各国换取大量的贵金属和外汇再返回亚洲。另外,由于英国和美国的造船厂在初期无法弥补被德国人潜艇所击沉的商船数量,所以联邦的3座造船厂都接到了大量的订单,不仅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还为联邦培养出了大批的造船工人。由于船舶制造是一个综合性的高端产业,所以这些船舶制造还间接的为联邦的很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从一个侧面,帮助了联邦工业和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国内的企业吃饱了,那么政府的税收就增加了,从09年开始,刘芾就开始刻意把自己名下的产业与政府慢慢剥离开,这并不是说这些产业挣的钱都让刘芾装自己兜里了,刘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慢慢的让联邦政府正常化,不要过于依靠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去生存,而是应该能够自己做到收支平衡。

当然了,刘芾也不是一点都不管了,他把他的一部分收入都投入到银行中去,然后利用这些资金,对中小企业发放低息和无息贷款,慢慢的扶持这些小企业成长起来,然后这些企业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政府也就会跟着获得更多的税收,等于变向帮助这个新的政府慢慢的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

除去拿出一部分钱来发放贷款,刘芾的收入中有多一半都投入到了联邦的几个主要的研究所中,这些研究所大多是从1888年就建立在基隆的研究所转变分化出来的,现在它们的研究项目更多,更明确也更烧钱。联邦政府每年拿不出太多的资金来维持这些研究项目,因为联邦政府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大,需要开发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各种建设都需要大批的资金,所以,这些研究所的研究资金基本都是刘芾在自掏腰包,不过刘芾并没有什么怨言,以他一个穿越者的脑袋是很明白科技的力量的,他还有很多想法需要依靠研究所去完成,所以,每年,从山德鲁集团和施耐德石油公司转来的大笔分红,都被刘芾投到这些烧钱的研究项目中去了。

第66章 波音飞机制造厂第29章 高歌猛进第49章 美国对菲政策第58章 “泼妇”第42章 登陆第43章 投降第2章 谈判第45章 战争的滋味第15章 刘芾的计划第56章 信还是不信第18章 秘密研究所第46章 大事好像不妙第50章 圣迭戈第92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六)第62章 巴顿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71章 小胡子的德国第64章 R本和爪哇第88章 增兵第3章 行踪泄露第94章 榜样第130章 怀疑第93章 真实的潜艇兵第50章 来的都是角啊第88章 增兵第121章 自由贸易港第64章 R本和爪哇第100章 关东大地震(二)第68章 制度第127章 小小的意外第78章 有结束就有开始第49章 美国对菲政策第130章 怀疑第60章 布网第3章 宣战第76章 海军条约第34章 暗度陈仓第47章 重巡和飞机第117章 电视机第20章 该出去走走了第37章 空袭新加坡港(二)第16章 大卫回来了第78章 撒达母炮第91章 对垒第14章 西部大开发(三)第16章 一个熟人和两个陌生的熟人一起第61章 坦克和雷达第41章 乱拳打蒙老师傅第41章 空袭新加坡港(六)第5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77章 他的理想第118章 电视台第24章 冰箱第75章 巴巴罗萨(二)第10章 最后的装甲车第26章 流感,还是西班牙的第50章 火药桶要炸!第14章 骑着摩托去放牛第28章 游击队有重炮?第63章 联邦的四周第5章 捷克和波兰第19章 金兰湾第97章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二)第96章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第45章 美国人也参战了第17章 工业基地第29章 民用航空第27章 大阪师团第59章 美国政府的选择第33章 山本的遗言第5章 1886年的台湾第39章 空袭新加坡港(四)第77章 他的理想第31章 南北日本第34章 偷袭成功第130章 怀疑第3章 短暂的平静第116章 钢铁大国第12章 轰炸机第130章 怀疑第70章 建国(二)第72章 西部大逃荒第138章 不夜城第154章 乌合之众第64章 收网第91章 对垒第103章 重返巴勒斯坦(三)第59章 麦克阿瑟第41章 漏网之鱼第71章 战略轰炸第59章 反贪反黑(二)第122章 给联邦找点麻烦第84章 文化入侵(二)第9章 哭泣的爪哇岛(二)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16章 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第120章 罗德岛第94章 榜样第30章 《凡尔赛合约》第33章 南海联邦奥运代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