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禦駕親征

第332章 御驾亲征

姜还是老的辣。布木布泰对顺治的性格相当了解,知道顺治好面子,极为感性,三言两语就劝住了他。 然而,顺治很快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让太监找来盔甲宝剑,兴致勃勃地披上盔甲,扬言要御驾亲征。

布木布泰苦笑不得。这个小祖宗可真是反复无常,一会儿要跑路,一会儿要亲征,自己这个当娘的也劝不住了。

太监们也慌作一团,跪倒在地,苦苦相劝。

总管吴良辅聪颖机敏,才学过人,说道:“主子天皇贵胄,怎能轻离京师,又怎能以天子之尊,涉险远征?”

其他太监说不出这等雅致的话,只得用大白话劝道:“主子,御驾亲征使不得呀?”

“主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奴才就是掉十个脑袋也赎不回呀!”

“混帐东西!”布木布泰骂道:“大晴天的说晦气话,拉出去,打他二十个嘴巴子!”

那个倒霉的太监把大理石地砖磕得咚咚响,连声讨饶:“奴才知错,万请太后原谅。”

“喳!”两个满洲侍卫进入大殿,架走那名太监。

满洲侍卫多为贵族子弟,对顺治亲近太监十分不满,乐于落井下石。

布木布泰极有分寸,不喜干政。内廷原由内务府管理,一直是宗室的自留地,布木布泰习惯通过内务府调抚宗室。可顺治听信吴良辅的谗言,以十三衙门架空内务府,令布木布泰十分不满。

今日众目睽睽,她正可借机敲打敲打顺治、吴良辅,免得满清重演明朝宦官之祸。

打狗还得看主人呢?顺治十分生气,“嗖”的一声拔刀出鞘,满脸都是怒气。

众人吃了一惊,布木布泰也不由自主地身体后仰。

顺治自知失态,却不收敛,持刀砍向桌案,削去一角,说道:“敢阻拦朕御驾亲征者,犹如此木。”

济尔哈朗冷眼看著这场闹剧,嘱咐一旁的太监:“快去请汤先生。”

汤先生即汤若望,字道未,德意志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万历四十八年来华。他长期在明朝钦天监工作,官至监正,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洋人监正,曾在任上帮助徐光启完成《崇祯历书》,著作《火攻挈要》,为明朝铸造大炮。

清承明制,多尔衮保留了钦天监,汤若望继续担任监正。顺治虽然年轻,亦深谙让洋人担任监正的奥妙:这些洋人预测天文更准确,且不会用“天命”的说法讽喻朝廷。

汤若望亦取得了顺治母子的信任。布木布泰曾患重病,由汤若望医治痊愈。为此,布木布泰把汤若望赠予的十字架挂在身上,以父礼厚遇汤若望。顺治则经常以“玛法”(满语爷爷)称呼汤若望,赐号“通玄教师”。

金发碧眼的汤若望,除了钦天监监正的官职、“通玄教师”的赐号,还有“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个加衔。这使他一跃成为正三品的文官。

除此之外,顺治帝还给予他空前的礼遇,包括:无须太监通报、传唤就可以直接进入内街面见皇帝;面对皇帝时无须行三跪九叩大礼。

汤若望赶到乾清宫时,已是傍晚。顺治正在兴头上,让侍卫拿来一张地图,正在研究亲征路线。

布木布泰和济尔哈朗沉得住气,正在偏殿用膳。

汤若望急匆匆地进入大殿,跪拜报名:“臣汤若望叩见皇上。”

钦天监中的汉人同事、满朝的卫道士、功劳素著的满洲贵族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汤若望在明清官场侵淫多年,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凡事相当收敛。 “汤先生,请起。”

早有太监上前,扶起了汤若望,搬来软椅。

汤若望并未坐下,正要开口相劝,却见顺治指著残缺的案角,说道:“先生,朕刚刚说过,有敢阻拦朕御驾亲征者,犹如此角。”

“嗯,”汤若望微微一笑,说道:“皇上,您可知道前朝武宗的故事?”

明武宗朱厚照的故事,顺治帝自然知晓。在师傅们的教导中,朱厚照被塑造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亡国之君。不过,顺治帝终究还是个少年,有时候竟对朱厚照暗地佩服。

毕竟,明朝文官令人谈虎色变。朱厚照竟把明朝文武官员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敢自封为大明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都督、太师、镇国公朱寿。

就凭这一点,顺治就自愧不如。

“怎不知道?”顺治振振有辞地说道:“明武宗化名总兵官朱寿,经常御驾亲征。世人皆言他借亲征之名,行游玩之实。朕倒觉得,明武宗整顿军旅,威震塞外,不愧于武宗的庙号。”

“是的。”汤若望循循善诱,说道:“诚如皇上所言,明武宗一生对军事极感兴趣,在位期间整顿军旅,提高武官地位,与蒙古小王子交战可圈可点。

“实际上,明武宗年少时,相当聪慧,有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本领。他十四岁时即位,亲政,明练干达,有明君之象。”

这,到的是真的?还是汤若望在讽喻自己?

顺治来了兴趣,却听汤若望继续说道:“明武宗设立豹房,世人皆言他在房内淫乐。却不知,武宗借豹房公廨绕过内阁、六部,独揽大权,避免文官掣肘。

“边事之外,明武宗还对外事极感兴趣。他通晓藏语,自封‘大庆法王’;精通梵语,通读佛教经典;学过回文,取回语名字为沙吉敖烂,此为双关之名,在波斯为‘少年王’之意,在突厥为‘勇敢国王’之意,自封苏莱曼国王;学习蒙古语,取名‘忽必列’……

“此外,明武宗还曾号锦堂老人。他给自己封了这么多的头衔,世人却已荒淫视之。何也?”

顺治默然,颇受启发。

“皇帝乃天下共主,职责是敬天地、祭祖宗,使国祚绵长,福泽万世;是正乾坤,明典章,立纲纪于四海,定礼乐于八方;是恤万民、施仁政,视民如子,轻徭薄赋,扶危济困,使百姓安居乐业。

“若要鞭笞赤匪,皇上所要做的,是集合王公大臣,共商国是;是传谕六部,调遣兵丁,筹集军饷;是择一大将,筑台拜将,告天誓师。御驾亲征,非少年天子所应为也。”

顺治听进去了,汤若望趁热打铁,说道:“皇上乃满洲之天聪汗、蒙古之博格达汗、中原之大皇帝,文殊菩萨之化身,朝鲜统治者、西域大伊码目,渤海、契丹、女真、吐蕃、回鹘、和卓诸直指挥使,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守护者。

“此等头衔,受兹天命。明武宗化名朱寿,自封总兵官,徒为天下人笑。皇上天下共主,万不可以身涉险,遗人话柄。”

“善,吾知矣。”顺治终于不再执著于御驾亲征,说道:“明日,吾当召集元老重臣,集思广益,筹划征伐赤匪之事。”

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第三十九章 番兵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103章 党同伐异第126章 夜襲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116章 十两抚恤银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154章 飛奪黃花驛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28章 攻城370.第370章 洪承畴兴起冤狱第179章 滿虜來襲第五十五章 黨爭第410章 改攻金口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344章 普及公學366.第366章 孙可望兵败宝庆第268章 逼降李明忠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106章 内斗失机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341章 江南顧氏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129章 破城第124章 英雄結義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336章 經略粵東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六十三章 岑丹初單騎退土司第192章 定虜伯第九章 管隊第四十七章 丹初理政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六十七章 獨立成鎮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157章 大局已定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342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291章 攻克嚴關380.第380章 千古罪人洪承畴第五十六章 廷爭第四十四章 進取永安第100章 骑牛蛮子胡一青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385章 交趾内乱第九十一章 征蠻將軍第六十四章 永歷帝移陛水殿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三十五章 泰州學派362.第362章 逼死陈泰第340章 縱橫捭闔第343章 開啟民智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119章 不容乐观第177章 屯兵興安365.第36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157章 大局已定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316章 野戰失利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212章 堵胤錫先斬後奏第102章 反攻366.第366章 孙可望兵败宝庆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八十四章 桂林告急358.第358章 报仇雪恨第306章 南越王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99章 夺取甘棠渡352.第352章 天下兵马副元帅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316章 野戰失利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254章 海寇投誠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203章 撤退第218章 水師大捷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284章 紅沙坳遇阻第四十五章 官印第101章 结为兄弟第127章 擴軍第103章 党同伐异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