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

莫家村位于蒙水之畔,离城南八里。村庄北部巍然屹立著一座坞堡,方圆约有一里半,正是莫氏亲支聚居之地。

每逢乱世,地主豪强多筑坞堡,以图自卫。明末时,随著火器的普及,坞堡的防御能力大为削弱。莫氏在永安经营已久,坞堡与众不同,采用砖石砌成,墙高一丈,足以抵御一般的火炮。

莫氏坞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堡外有壕沟,引蒙水作护城河,开有四门,有城楼、望台,城墙顶部宽可骑马,垛口装有火炮。堡内有水井、粮仓、马圈、草料库等设施,戏台、祠堂、练兵场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小型城池。

丹初大开眼界,对地方豪强有了更深的认识。像莫氏这样的豪强,富、强、大,足以与官府抗衡。广西还有大量的土司,比莫氏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明一代,各地官府大致能够压制豪强。到了明末,天下失序,豪强势力似乎又有抬头。

将来,自己若要经营广西,可得处理好与地方豪强的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争取豪强为己所用,最好像莫氏这样,主动过来投效。最不济,也要用武力威压豪强,使其不敢生不臣之心。

堡内忙而不乱,莫氏招待甚厚,指挥家丁杀猪宰羊,安排酒席,布置戏台。丹初对听戏没有兴趣,说明来意,与莫逊仕讨论时局。

丹初这边,何云、匡时陪坐。莫氏这边,除莫逊仕、莫光书外,又有一个年近四十的生面孔。

莫逊仕介绍说:“小将军,这位是俞先生,名厚基,字诚意,梧州府藤县人,有诸葛孔明之才、匡扶天下之志,目前在老夫这儿当清客。”

俞厚基能和莫氏父子坐一起,想必是莫氏的谋主。丹初不由得多看他一眼,但见他神情沉毅,目清如水,气度不凡,像是个学富五车、满腹韬略的人。

两人作揖行礼。

莫逊仕接著说道:“五月时,俞先生在藤县起兵抗清,不幸兵败,辗转退到永安。我与俞父有交,收留俞先生在堡内避难。

“不过,俞先生有大才,当有用武之地,不应在莫家村蹉跎岁月。办大事以得人才为首要,若小将军不弃,请代老夫收留俞先生,遂其平生之志。”

丹初喜出望外,又难免有些起疑。莫逊仕也太热心了,先是奉献钱粮、推荐子孙,现在又把谋士推荐给自己,令人不免疑心。

不过,转念一想,他已经七十上下,一直拒不剃发,想必不会有什么恶意。自己平白得一谋士,也是件好事。将来要办大事,就得不断笼络人才,尤其要有可靠的谋士。何云身上书生气太浓了,做文章是把好手,却没什么帝王之术。

莫老说得不错,办大事首在得人才。人才遍地都是,关键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

汉高祖得天下,所赖多沛县小吏。明初淮西二十四将,大多出身草野。

武将都是打出来的,宰相都是历练出来的。若论治国平天下,一县之才就足够了。就像搭台唱戏,堆金砌玉固然最好,没这个条件,聚一县之英才,亦足以组成草台班子。

眼前这个声名不显的俞厚基,只要给他机会,让他历练,将来未必不能成才。

想到这,丹初起身,向俞厚基作揖行礼,说道:

“谢莫老好意,岑某不才,侥幸立下些许战功,得驻永安。若论下马抚民,岑某招数不多,正需要俞先生这样的济世之才。若俞先生不弃,还请屈尊到我军中,帮我参谋机要。”

参谋机要,总比蛰伏在莫家村强多了吧。俞厚基也不推辞,说道:“将军战绩有目共睹,俞某愿效犬马之躯。但恐德不配位,有失将军期望。”

“先生客气了,”丹初说道:“杀鞑虏犹如聚河川,河川聚得多了,自成汪洋大海。以汉人之众、汉土之广,若能众志一心,便可陷鞑虏于汪洋大海,何愁不可驱除鞑虏、中兴大明?”

众人大悦。莫逊仕让家丁送来酒菜,众人一边喝酒一边交谈,谈兴更佳。

丹初谈起时局,不免忧心忡忡:“今上被刘承胤劫持于奉天,内外声气不通。清虏虽败于桂林,却在湖广屡屡得手。何督师并非方面之任,不久前几乎为刘承胤所杀。

“湖广局势渐渐糜烂,危及奉天。吾恐不久之后,清虏就会加兵奉天。大变在即,吾年小势孤,无能为力,深感愧疚。”

此话略显矫情,在座诸位却无不动容。若说无能为力,何云、莫逊仕、俞厚基手无缚鸡之力。匡时虽有将才,却长期呆在标营,不能展布才能,至今只是个队头。莫光书好权谋,却只是莫家村团练头目,连族长都不是。

俞厚基正声亢容说道:“将军不必气馁。今上屡陷绝境,屡屡绝地逢生,可见天佑大明。虽然大变在即,今上定可化险为夷。”

所谓绝地逢生,只是委婉的说法。永历帝被人耻笑为“走天子”,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动身逃亡,每处绝境,常常化险为夷。

因此,他成了南明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比弘光、隆武都幸运得多。也因为这个原因,南明始终缺少一个抗清的核心,错失中兴良机。

俞厚基继续说道:“太祖创业之初,奉‘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为不二箴言。今上流寓不定,无所根据,臣下失所观瞻,是以民心不附,军队不从。

“若要驱除鞑虏,必先足兵足食。若要足兵足食,必先有所根据。永安州地小民穷,非根据之地。将军若有志于将来,务先谋取一地,安置老营,经营生产,编练精兵。”

这不就是建设根据地吗?

不讲迎奉皇帝,先说营建根据地,有意思。

丹初对他大起好感, 问道:“依先生高见,何地可为根据?”

俞厚基不假思索,说道:“他省皆不可取,不必多言。广西有五大城,曰梧州,曰桂林,曰浔州,曰南宁,曰柳州。梧州、柳州为兵家必争之地;柳州瑶侗杂处,与西军渐次接壤;浔州为四通八达之地,不易守御。

“唯有南宁,为左右江交汇之地,溯右江可通云、贵,溯左江可通安南,南有驿道至广东钦州、廉州,可通海,土地肥沃,粮产丰富,可为根据之地。

“南宁现为思恩侯所据,观其为人,或有异志。将来若有机会,将军岂有意乎?”

取南宁为根据地,确实是未来不二之选。但这?这也太大胆了吧?

丹初此时正为焦琏的部将,焦琏固无远志,但丹初想从焦琏身边单飞,时机远未成熟。想劝说焦琏夺据南宁,也根本说不动他。

况且,丹初还做了瞿式耜的女婿,行事还得顾及岳父。

难!生活在这个乱世,每个人都很艰难。

永历帝受制于刘承胤,毫无帝王之尊。瞿式耜空有留守头衔,军令政令不出临桂、灵川两县。焦琏身为大将,虽接连大胜,却并未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丹初身为穿越者,有奇思妙想,有宏图大志,却不能伸展。穿越至今,他取得了不少战绩,却并未改变历史,仍得处处小心,慢慢积累。

“南宁之议甚好,”丹初应道:“只是,吾为焦大帅部将,以保卫桂林、屏护奉天为首要任务,暂时还不能移师南宁。诸位,南宁之议幸勿多言,吾已心知,自有计较。”

第202章 步兵第四標第416章 先克南昌第189章 擊退清軍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268章 逼降李明忠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214章 昭平大治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166章 辦公司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八十六章 危局第五十五章 黨爭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218章 水師大捷第八十二章 輕松破敵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201章 陡轉直下370.第370章 洪承畴兴起冤狱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127章 擴軍第411章 倾巢出动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122章 結交東勳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七十五章 火槍揚威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二十五章 破營第111章 推心置腹第126章 夜襲364.第364章 千古节义第八十六章 危局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112章 再得昭平第197章 出營野戰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392章 水战告捷第九十六章 衝陣第252章 籠絡猛將第二十六章 列陣第249章 奇襲第240章 大明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第343章 開啟民智第182章 報捷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333章 浙閩大變第399章 清军崩溃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第166章 辦公司第七十四章 考核第192章 定虜伯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147章 兵行險著第204章 忠貞營進退兩難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166章 辦公司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315章 清軍來援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六十九章 著佃納糧第119章 不容乐观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399章 清军崩溃第117章 问政乡村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295章 孔有德黔驢技窮第151章 雄關獨峙鎮南天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127章 擴軍第204章 忠貞營進退兩難第335章 辦理團練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一十四章 大變在即第八十七章 南巡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137章 九節十成炮 再議火器第105章 雷霆之怒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九十五章 大兵團之戰第162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五十章 永安莫氏第一十四章 大變在即第九十一章 征蠻將軍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228章 穴地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