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

莫光书出使金秀土司归来,带回一封书信。

丹初览毕,面色阴沉,把信件掷在一边,说道:“这个田启,口气倒还不小!”

田启是金秀土司,在信中拒绝了丹初的要求,明确反对在金秀设置巡检司。

莫光书有辱使命,连忙说道:“镇台息怒,都怪某出使不力。”

他毕竟是莫毓芬的父亲,又为丹初出了不少力。丹初对他还是很客气的,说道:“小伯无需自责。田氏世为土司,目空一切,不给他点厉害瞧瞧,他是不会就范的。”

于是,丹初召来众将,以及俞厚基、方以智两位谋士,商议征伐之事。

丹初说道:“我军急需铁器,而金秀铁铜矿藏丰富,势必要取之以资军用。我打算在金秀设置巡检司,控制金秀铁矿。金秀土司态度倨傲,不肯答应。诸位怎么看?”

一营营长魏国松在三个步兵营长中资历最老,当仁不让地说道:“大帅为永安镇总兵,理当节制金秀土司。田氏不臣,当发兵讨之。”

莫光书则说道:“金秀土司位于大瑶山盘王谷,周围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难行。田氏盘踞已久,不便强攻,只得智取。”

二营长匡时虽未做过队长,其才能已经得到诸将认可,说道:“土司世代承袭,不会轻易屈服,非讨之不足以扬军威。”

三营长陈武原是焦琏的亲兵,丹初做老三队队长时,陈武为队头,担任丹初的副手。他也赞同用武力,问道:“从永安到金秀,有几条路线?路程几何?”

莫氏虽不是土司,却在永安经营七百余年。莫光书对永安附近的情况十分熟悉,答道:

“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翻越大瑶山,多为山间小道,约有一百里路。另一条路北经修仁,从大瑶山北部绕行,约有两百里路。大队行军,一般绕修仁到金秀。”

集思广益,答案渐渐清晰。俞厚基说道:“大帅,不如挑选一支精兵,翻越大瑶山,抄小路直逼金秀土司山寨,足以出奇制胜。”

丹初点点头,觉得可行。看来,以后遇有大事,当集合众将集议,发扬军事民主。

方以智提出了不同意见,问道:“大帅在金秀设置巡检司,意在改土归流?还是获取铁矿?”

改土归流,实非易事。明朝时,土司势力很强,大土司辖地跨越州县,甚至有占地数百里者。

为推行改土归流,明廷在西南进行了惨烈的战争,计其大者,就有英宗时麓川之役,成化至正德时大藤峡之役,万历时播州之役,天启崇祯时奢安之役等,基本摧毁了大土司。

后世常把改土归流的功劳归于清朝,但清朝改土归流实为捡了明朝的桃子,且多用和平手段,利用土司内部矛盾改土归流,进度极为缓慢。直至清朝灭亡,西南地区仍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土司。

丹初亦无把握在金秀地区改土归流,沉默片刻,说道:“此番发兵金秀,我志在夺取铁矿,不在改土归流。”

他猛然意识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做一件事,必须先搞清楚目标是什么,然后才能围绕著目标开展工作。打一场仗,必须先搞清楚敌人是谁,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然后才能排兵布阵。

方以智继续说道:“田氏虽是个小土司,却在金秀盘踞已久,熟悉地形,为当地瑶人所拥护。大帅若在金秀设置巡检司,在田氏看来,便有改土归流的意思,必会遭到田氏的拚命抵抗。

“若只是想夺取金秀的铁矿,事情就好办多了。可以与田氏盟誓,让他继续担任土司。我镇可委派矿监,监察金秀铁矿、铜矿事务。再派遣工匠,改进冶铁技术,分得与田氏分润收成。如此,可以避免动用大军,为长久之计。”

这才是老成持重之计,深得丹初激赏:“善,密之兄心思缜密,令人醍醐灌顶。”

生逢乱世,连皇帝都身不由己。丹初身为总兵,更不可能随心所欲,率性妄为。

于是,丹初决定再派莫光书前往金秀,说以矿监之事。同时,再派遣大军,与田氏交涉。

二月一日早上,丹初亲率标营,走山间小道,直扑土司山寨,向田氏施压。步兵营骑兵与其说是骑兵,毋宁说是上马的步兵,这次也配属标营,以壮声势。

将士全部骑马,虽走山路,速度仍旧不慢,于二日中午逼近金秀。

土司疏于防备,没想到永安军会走小道,这么快就来到了金秀。

得知消息,土司田启慌忙召集兵马,预备抵抗,盛怒之下,又召来莫光书诘问。

莫光书说道:“我永安镇此番进兵,无意与千户为敌,只想在金秀设置矿监,帮千户改良冶铁技术,提高钢铁产量。此乃好事,千户无需多疑。”

明朝的土司分为武职和文职两种,武职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乃至守备、千户等,文职土司则有土知府、土知州等。

根据汉化程度,土司又可分为生番熟番。金秀土司田启,是个熟番, 官居千户。

他惊疑不定,说道:“莫光书,我敬你是永安大族,对你礼遇有加。你若敢与岑丹初勾结,谋我金秀土司,我先杀了你祭旗!”

大敌当前,杀了使者没有任何好处。田启把莫光书羁押回去,继续催调土司兵。

不久,斥候来报,说已经打探清楚,永安军来兵并不多,只有大约五百人马。

左右献策曰:“听说永安军有两三千人马,此番必为探路先锋,后续必有主力。不如发兵急攻,破敌先锋,敌丧胆,主力拥塞山涧小道,必不战自乱矣。”

莫氏觉得有理,问道:“现有多少土司兵了?”

“一千一百左右。”

土司多地处偏僻山区,财力有限,常备兵并不多,遇有战事,往往临时招募兵马。

田启麾下只有三百常备兵,听说已有一千一百人马,顿时胆壮,说道:“我们以逸待劳,两个打他一个,胜券在握。听令,寨外列阵,准备迎战。”

斥候来回奔波,不停传递消息。

丹初很快掌握了土司情况,下令结成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并非横队,而是略呈弧形,方便互相支援。

靠近土司山寨,地形逐渐平坦,耕地、房屋与永安州类似。这就是熟番了,汉化程度高,饮食风俗文化正在向汉人趋近。

永安军收缩队形,从左到右,依次是骑兵队、火枪队、炮队、步营骑兵。亲兵队和教导队则位于后方,充任预备队。

他并不急著发起进攻,反而下令将士下马饮食,补充体力。同时,再派使者前去游说土司。

359.第359章 辅兵逞威第四十二章 智取陽朔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九十四章 清軍逼臨桂林第124章 英雄結義第198章 援軍到了第394章 强攻北门第350章 会师金陵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五十五章 黨爭第384章 扩建水师第八十章 合陣第二章 參軍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287章 兵臨城下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第395章 民心所向,则无所不可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409章 丹初点将第128章 攻城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二章 參軍第99章 夺取甘棠渡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294章 王永祚勸降358.第358章 报仇雪恨第104章 祸起萧墙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一十章 點名第182章 報捷第385章 交趾内乱第333章 浙閩大變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216章 忠貞營西進第268章 逼降李明忠第101章 结为兄弟第一十章 點名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121章 李成棟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129章 破城第212章 堵胤錫先斬後奏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387章 攻克湘潭第123章 射禮第227章 為國除奸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100章 骑牛蛮子胡一青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六十二章 面聖第399章 清军崩溃第408章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第205章 蛇吞象第229章 廣西最大軍頭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124章 英雄結義360.第360章 三迭三胜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167章 聯姻土司第247章 要在水師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253章 杜永和遣使求援第八十七章 南巡第119章 不容乐观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七十七章 火炮第101章 结为兄弟第五十七章 天下事猶可為第296章 知恥而後勇第三十九章 番兵第99章 夺取甘棠渡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399章 清军崩溃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256章 以眾擊寡,以快製慢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三十五章 泰州學派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第275章 要麽天才,要麽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