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风云际会(二)

太史局推算出来的黄道吉日,总是有几分道理的。

今日晴空万里无云,连一丝风也没有,旌旗在大路上一字排开,配上两排身穿黑色战甲的军士,总令人心里生出几分畏惧的念头。太子一身绯衣,高高坐在台上,右手支颐,颇有几分睥睨天下的势头——可惜一张脸委实太过生嫩,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赵瑗坐在太子下首,无可争议地穿了紫衣。

一旁凑热闹的达官贵人们倒是不拘泥于绯、紫二色,淡粉鹅黄宝蓝翠绿什么的都有,也不觉得盛夏炎热,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等待正主的到来。

据说今日受封的,是大宋开国以来唯一一位万户侯,位极人臣,无限荣宠。

两列整齐的侍卫簇拥着一位年轻的将军,从远处一路疾驰而来。太子缓缓站起身,招招手,命人备齐了印鉴绶带峨冠服舆,亲自捧着一卷黄帛等候。早在太子起身的那一刻起,周围的人便齐刷刷跪下了,连带着赵瑗一起。

赵瑗低垂着头,盯着整齐的青石地板发呆。这场仪式相当重要,她决计不会做出砸场子的事情来。反正不过跪上小半个时辰,听太子念一篇晦涩难懂的文字,然后等新任侯爷接旨更衣,再叩谢官家恩典,这场仪式就算是完了。

她维持低头的姿势不变,悄悄朝下方瞟了一眼,果然瞧见那两位熟悉的蒙古使节也在。与平常人不同,蒙古使节对大宋的圣旨并没有什么敬畏之心,一面叽里咕噜地低声说着什么,一面对身边的桌椅草木指指点点,似乎对每一件东西都感到很新奇。

她微微皱了皱眉,收敛了目光,专心致志地听太子念诵圣旨。

赵瑗记得,太子初来朔州的时候就说过,要和蒙古人缔结一个什么契约。但具体内容是什么,她却一点也不清楚。看今日的阵仗,太子应该是有备而来,要做的事情也绝对不会简单。

她飞快地抬头望了新任侯爷一眼,又飞快地低下了头。

大约是这一个月的焚香沐浴斋戒终于起了效果,这位将军身上的肃杀之气已经淡褪了不少,隐隐显出几分冷冽的味道来。他用低沉的声音一字一字地念着什么,与太子一问一答,似乎是定不负官家厚望之类的话。赵瑗听了片刻,觉得有些乏味,便没有再听下去,而是专心致志地思考着接下来的戏码。

从蒙古带回来的那摞音译文书,她已经临时找了个翻译过来,磕磕巴巴地译过了。虽然她不懂蒙文,记录的东西也乱七八糟,但好歹从里头归纳出了两条极其重要的信息:第一,合不勒很讨厌金国,所以敌人的敌人可以作为朋友;第二,蒙古人暂时没有生出“南下”的念头。

也正因为如此,她更摸不透太子的心意了。

太子与他的父皇不同,对局势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也比赵桓更懂得造势。眼下她基本可以肯定,封侯与犒赏三军的具体细节,都是这位太子一手操办出来的,为的就是在大宋的北边插一支利剑,让外族永远不敢生起进犯的念头。

赵桓不敢这么做,而且东府相公们也绝不会容许官家这么做。

不过晃神的工夫,封侯大典已经完成。太子携着新任侯爷的手,举着一杯清酒,笑意盈盈地为三军贺。兵士们大多习惯了贵人们的白眼,碰见一个赵瑗已经是异类,哪里想到太子殿下也这般温文儒雅。这一轮犒赏下来,太子殿下在军中的名望,不知不觉地又增加了三分。

太子兴致愈发高昂,竟然要亲自到骑兵驻扎的营帐里,发挥他礼贤下士的本性。不过他没有达成这个愿望,因为枢密院使李纲李大人提醒他,蒙古使节已经等候多时了。

“令使节久候,倒是孤的不是。”太子含笑着说道,令人如沐春风。

他目光缓缓扫过四周,最终停留在了赵瑗身上:“姑母也一同过来罢。”

赵瑗中规中矩地称了声谢,来到太子右侧站好。太子左侧站着目不斜视的新任侯爷,一双幽深的黑眸看不出半点情绪,只是偶尔会向右边扫上一眼,略略停顿一下目光。

那两位蒙古使节也跟了上来。但他们对新任侯爷的兴趣,显然比太子要大得多。

当下一行人将蒙古使节迎了进去,交换了国书又互相恭维了好一阵子,才由太子殿下破开了此行的议题:

“我大宋欲与蒙古诸部永结百年之好,不知贵国以为如何?”

蒙古使节嘻嘻笑了一下,相互对望一眼,叽里咕噜地说了两句什么话,立刻就有人翻译道:“我们大汗感受到了宋国的诚意,也对宋国的勇士们感到非常敬佩。能够和勇士结盟,是蒙古的荣幸。”

太子笑着推了一份国书过去。

蒙古使节接过国书,又交头接耳地议论了好一阵子,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这样真是再好不过,蒙古与宋国互不干涉,也不会贸然进犯,真是再好不过!我早就同大汗说过,宋国与金国是不同的,可大汗偏偏不听我的话——”

“承蒙使者吉言。”李纲在一旁捻须说道。

“我们会将贵国的诚意传递给大汗听。”蒙古使节似乎对那份协议满意得不能再满意,甚至连修改的欲.望都没有。而太子本人,当然是好话一筐接一筐地往外倒,还特意备了一份丰盛的国宴,宴请两位使者。等那两人酒足饭饱之后,还特意挑选了两匹高头大马,送他们返回大草原,委实贴心得很。

但蒙古使节一走,太子便立刻沉了一张脸,对新任的云中侯说道:“有劳侯爷。”

“这是臣分内之事。”

“侯爷做事,孤是极放心的。”太子和蔼地拍拍他的肩,又和蔼地说道,“等孤饮完了你与姑姑的喜酒,立刻就回去同父皇复命。父皇与孤,还要仰仗侯爷。”

“臣不敢。”

太子哈哈笑了两声,拢起袖子走了。赵瑗这才逮到了一个机会,揪住种沂的衣袖不让他走,压低了声音问道:“这是要做什么呢,我总觉得,有些危险。”

“无妨。”种沂温和地笑笑,“有你带回来的东西,就算有天大的危险,也能尽数化解。”

“他究竟要你做些什么?”她犹不死心。

种沂沉默片刻,薄唇中慢慢吐出两个字来:“练兵。”

练兵?

太子不是刚和蒙古人签了国书么?又要练什么兵?

她思前想后,恍然发觉所有的事情都指向一个绝不可能的方向。

“太子命我在朔州蓄兵。”他慢慢解释道,“如果蒙古人安分守己,倒还罢了。如果蒙古人当真狼子野心,那么我需得先发制人。”

赵瑗慢慢松了手,松了一口气,这才感觉到里衣已被冷汗浸湿。

“怎么了?”他忧心地问道。

赵瑗摇摇头,哑然失笑:

“没什么,是我多虑了,不过虚惊一场。”

第6章 金营夜惊第119章 风云际会(三)第57章 人不寐第29章 欲尚主必先封侯第91章 西夏之谋〔三〕第77章 空间退烧第13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79章 返程第88章 撕毁澶渊之盟〔三〕第31章 连环策〔二〕第88章 撕毁澶渊之盟〔三〕第34章 连环策〔五〕第46章 燕云复〔五〕第121章 宫变第92章 西夏之谋〔四〕第69章 勾.栏瓦肆第92章 西夏之谋〔四〕第37章 上京谋〔二〕第46章 燕云复〔五〕第73章 宋俘南归第124章 大婚第76章 远东?第106章 威胁第34章 连环策〔五〕第59章 素手挽天倾第66章 上京宫宴第50章 燕云复〔七〕第107章 女书第122章 夜行第48章 细雨斜第26章 接着是燕州〔三〕第83章 坐等掐架〔一〕第105章 垂拱殿事第80章 燕京第20章 仓皇北退第102章 将军令〔四〕第13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103章 一击必杀第35章 与赵构比狠第11章 下套(二)第27章 围炉夜话第45章 燕云复〔四〕第96章 西征〔三〕第30章 连环策〔一〕第35章 与赵构比狠第57章 人不寐第89章 西夏之谋〔一〕第110章 黄河水清,天下安宁第88章 撕毁澶渊之盟〔三〕第122章 夜行第17章 与宗泽的激辩第62章 回燕京第38章 二帝迎归〔今晚还有一更〕第46章 燕云复〔五〕第23章 拿下涿州〔三〕第78章 去接辽帝第3章 南渡第2章 出逃第36章 上京谋〔一〕第7章 空间第52章 辽国来使第12章 童贯遗风第71章 穷兵黩武第19章 金营夜惊第二度第87章 撕毁澶渊之盟〔二〕第20章 仓皇北退第76章 远东?第52章 辽国来使第6章 金营夜惊第71章 穷兵黩武第95章 西征〔二〕第84章 坐等掐架〔二〕第107章 女书第114章 大漠行(三)第68章 美人更毒第83章 坐等掐架〔一〕第37章 上京谋〔二〕第15章 囚徒困境第103章 一击必杀第13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65章 直面金帝第44章 泰山崩第9章 哀兵胜(二)第51章 燕云复〔终〕第106章 威胁第69章 勾.栏瓦肆第53章 回救汴梁第98章 水色第72章 分而治之第57章 人不寐第102章 将军令〔四〕第13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86章 撕毁澶渊之盟〔一〕第91章 西夏之谋〔三〕第69章 勾.栏瓦肆第116章 关心则乱第90章 西夏之谋〔二〕第117章 风云际会〔一〕第101章 将军令〔三〕第71章 穷兵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