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 老三样

赵希友这次也算是开了眼界,他之前从来没有出过国,虽然一直关注汽车产业,也知道国内汽车产业和国外有几十年的差距,然而通过这一次的沃尔沃汽车生产线引进,让他真正感到了这种差距的震撼。

“咱们这次引进的沃尔沃生产线,还是人家上一代的技术,沃尔沃集团最新建立集团生产线,还要比这个生产线先进好几倍。”段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从这点上来说,咱们国家的汽车产业任重而道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你说的没错,我之前也去长春一汽参观过,去年的时候,他们也成立了一汽大众公司,但我觉得他们生产线也就那么回事,和咱们的沃尔沃生产线相比差了一大截……”赵希友笑了笑,接着说道:“不过当时看的我确实眼馋,我那个时候就在想,啥时候我们沈阳金杯汽车厂也有这样的设备和技术……”

“一汽大众成立也就刚刚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只有一条组装生产线,大部分零部件还是需要从国外进口,咱们不一样,所有的零部件全部能自己生产,所以看起来设备要比他们多,也更先进。”段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有这样好的设备和技术,只要咱们精诚合作,金杯汽车厂迟早会成为东北汽车产业的老大。”

对于一汽大众的事情,段云还是比较了解的,这其中也引出了早期中国汽车市场的“老三样”。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长春一汽早在8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和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并且生产出了很多国人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车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

奥迪100诞生于1968年,内部编号是C1。它的出现标志着二战以后奥迪向着高档轿车迈出的第一步。它不但是奥迪全球战略中最为重要的车型,同时也是首款在国内进行量产的豪华品牌车型。

虽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提出了以技术换市场的口号,而当时除了德国大众之外,还有很多外国汽车巨头在中国合资办厂,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广州标志,北京 Jeep,天津大发,长安铃木等等一系列的合资汽车品牌。

然而这些国外的汽车品牌实际上并没有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的企业,而唯一让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获益最大的就是一汽奥迪,当初的德国奥迪公司不光全盘转让了奥迪100的汽车生产技术,而且还给一汽大众提供了相关的生产设备,这份转让合同使得长春一汽的汽车生产技术迅速提升,连上了好几个台阶,换句话说,奥迪确实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而到了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第一辆捷达A2轿车在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创造了很多当时中国的第一。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那是上辈人结婚必备“三大件”,而汽车界捷达富康桑塔纳也是一代人的记忆,也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汽车“老三样”。

同时“老三样”也是中国汽车的开端,那轮角分明的线条在今天看来颇有风味,拥有一台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捷达带来了当时太多的第一,富康开启了国人两厢车的先河。

上海大众生产的第一批桑塔纳使用的是1.6L化油器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7马力,4速手动变速箱,后来又升级到1.8L发动机和5速手动变速箱。依靠着先进的技术以及皮实耐用的特点,桑塔纳被大范围采购为公务用车,销量不断提升。到了90年代中期,汽车市场再次升温,桑塔纳又成了私家车的首选,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

捷达是1991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的,比桑塔纳晚了近10个年头。捷达的英文名是”Jetta”,它严格说是指一个车系,我国之后的宝来、速腾都属于捷达系列,只不过当时到中国之后就以捷达命名成为了独立的车型了。

国内引进的捷达是欧版第二代产品,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完全没有其他产品与其竞争,所以捷达在当时也狠狠地火了一把。

随着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的捷达陆续搭载了如20气门、双顶置凸轮轴、多点电喷发动机,以及国内紧凑级车型中首次配有ABS系统等诸多先进技术,都成为了它的亮点。

看到在中国攻城略地的德国人,法国人有些不服气。前期与中国的合资企业广州标致并不理想(广州标致在1999年被本田汽车以极低价格收购全部产能,这也就意味着广州本田的诞生)。

当时,法国的另一家汽车企业雪铁龙看不下去了,1992年,法国雪铁龙与我国神龙汽车合作,引进雪铁龙ZX车型进入国内生产销售,命名为神龙富康。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雪铁龙ZX在法国诞生于1991年,雪铁龙可谓是把最新的车型拿到了中国。当时的富康轿车以出色的操控性,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市场份额迅速上升。但鉴于富康只是两厢车,而国人传统思维上更喜欢桑塔纳捷达这一类的三厢车,富康在销量上始终不敌两款大众。

有点反应迟缓的法国人到了1998年才回过神来,在中国推出了雪铁龙ZX的三厢版,即国内称的神龙富康988。富康988固然是好车一台,但此时的市场,已经有了更多的竞争者。别克、本田等都已经或即将进入中国市场。面对对手们更新更大的竞争车型,富康988竞争优势已经大不如前。

段云这次引进的沃尔沃740轿车,使沃尔沃集团在1982年推出的一款汽车,这款轿车可以说是沃尔沃历史上一款非常重要的车型,从技术水平和外观造成上来说,和国内目前热销的上涨大轿车几乎大致相同,但是沃尔沃740车身轴距为2770mm,比桑塔纳要稍长,另外从车辆的安全性来说,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而段云就是打算用沃尔沃740轿车来对标当前中国市场的“老三样”,一旦成功的话,中国合资市场将会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

第二百五十九章 英语补习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山崩将至第二百六十一章 进厂参观第三百九十九章 忐忑的心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 商界教父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高级感第三百三十六章 工作总结会第三百二十三章 房屋转让第二百三十八章 三年第八百三十章 老专家第二千零九十四章 碾压优势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 高度评价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亲笔信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心理博弈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展现诚意第二千零九十二章 民族产业转折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第1个吃螃蟹的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自己人第二百九十三章 两全之策第五百三十七章 安慰奖第四百九十八章 个人电脑第2315章 议案第六百五十一章 考察第一千九百七十章 新计划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出海第四十三章 人比人第四百五十章 大局观第九百七十一章 街机第七百八十三章 上海办事处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新厂区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情况恶劣第五百八十四章 道歉第九百七十章 广告续约第六百零六章 失控第七百二十二章 数控加工中心第五百四十八章 解决纠纷第六百一十一章 分房计划第三百零六章 新办公室第七十七章 父与女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最后的倔强第九百九十八章 慈善精神第一章 缘灭缘起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 超前商业项目第2241章 旧时光第二千零二十五章 营销索尼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高分第六百九十五章 客户上门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小富婆第五百一十八章 华发电子厂第八百三十三章 校长面谈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参观第七十二章 当事人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暨南大学第六百章 彩车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复兴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亲笔信第八百九十三章 励志鸡汤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四大财团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新年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 汽车碰撞实验第八百七十九章 夫妻分工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世界工厂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反垄断法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危急局面第2273章 重卡基地第二百五十一章 抛锚第九十四章 注塑机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 溢价收购第六百八十二章 情怀第二千一百一十八章 MP3发布会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远超预期第一千九百六十章 人生高光时刻第九百章 1985年元旦第七百九十二章 世界很大第2214章 保守技术第2339章 数字化车机第五百六十五章 市局通知第八百七十四章 领导视察第二十四章 鱼骨天线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沈阳电子业第二百七十八章 内行看门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个体户第2213章 入职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慕尼黑大学第二百六十七章 回厂上班第2424章 长期项目第三百五十二章 招工第七百四十九章 麻烦不断第一千八百章 妻随夫荣第五百五十章 用工考核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 多面开花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自私的人第三百三十一章 开业在即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技术顾问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香港归来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项目细节第一百零六章 生财有道第二百四十一章 推销计划第四十九章 助手